第二周课程学习心得

       这周继续对课程进行学习,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周主要是介绍互联网雏形的诞生。“Supercomputers Justify a National Network”介绍了网络诞生的背景,“The First ‘Internet’”则通过三位与其相关的知名人物来讲述早期网络诞生背后的故事。

History Through Supercomputing

       承接上文,继续说明早期线路租用费的昂贵,因为这种前提,导致那时候只能采用比较简单的传输方式,但那时候的军方使用的不是这种方式,而是ARPAnet,即互联网的前身,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的网络,视频中还用寄明信片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分组交换与消息传递的不同点。查阅资料后发现,ARPA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在那个微妙的年代,追逐科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而美国国防部认为,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这个中心被原苏联的核武器摧毁,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设计这样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讯网取得联系。

       出于以上的观点和背景,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始着手实现这种通讯网络,由于是目的是军用网络,因此就像视频中所说的那样,研发人员只需要采用尽可能快的技术即可,而无需去考虑资金问题。此外,为了解决不同计算机的互联问题,这次开发中还诞生了TCP/IP协议。

Larry Smarr - NCSA

       这部分视频中教授回忆了NCSA建立的坎坷,包括他和这项计划的其他推动者力排众议去建立一台超级计算机的过程。好在最后成功地说服了国会,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并使国会将超级计算机的场所设置在各所大学。

Doug Van Houweling - NSFnet

       这部分介绍了NSFnet诞生的历史,通过Doug Van Houweling的讲述,体现了当时条件的艰难,首先是密歇根大学原本也想建立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但因为战略失误问题,没有得到,之后他们选择建立将各计算机中心连接在一起的网络。但在项目一开始就面临了资金短缺的问题,于是他们与IBM合作,由IBM提供硬件和软件来建立路由结构,此外,还邀请了MCI提供跨越美国国境的通讯设施,且得到州长的了预算。但是这项计划遭到了质疑,因为Merit没有在TCP/IP上有很强的背景,并且那时的IBM正在搞自己专有的网络协议。所幸后来审查顺利通过,这项计划才得以继续进行。

       而后来,由于影响到了专有网络的开发,IBM放弃了对NSFNET开发路由器的努力,这使得Cisco成为了美国路由器的主导制作商。

Leonard Kleinrock – The First Two Packets on the Internet

       L.Kleinrock 是一名计算机专家,他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而在这段视频中,他回忆了当时实现两台主机间通信的过程。

1969年10月29日,他与研究小组开始着手信息发送的实现。在那天的22:30,他准备开始发送“login”这条信息,“l”与“o”都成功发送了,而发送“g”时系统崩溃,当然问题很快就被修复,“login”也被成功发送。出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刻不能用相机记录,因此教授只能让助手把它记录在工作日志上。在视频中,教授也带着激动的神情展示了那份工作日志。

       不过不管怎么说,第一次发送的完整信息应该算“lo”,所以后来建立纪念地砖的时候,选择把“lo”这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信息刻在了地板上。

       其实,关于互联网诞生的具体日期仍存在争论,有部分人认为“9月2日”是L.Kleinrock教授实现了两部电脑的连接的日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诞生”,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不做过多赘述。

Katie Hafner – Where Wizards Stay Up Late

       Katie Hafner是纽约时报的主编,可以说见证了NSFnet和ARPAnet历史发展:她采访过许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知名人物,比如Ray Tomlinson(电子邮件的发明者),以及Jon Postel,IANA(互联网编号分配机构)创始人。这段视频主要就是她对这些人的一些简单回忆,通过这段视频,我了解到了这些大师级人物背后的一些轶事,也透过这些了解到了他们的为人。

       

       这周在学习的同时开始试着查找一点相关资料,以弥补对观看视频时一些内容的不理解。比如这次有去了解ARPAnet的发展历程这种宏观的内容,又或是Katie Hafner和Jon Postel这些具体的人的故事。相对于第一周来说,这周的课程会更有收获的感觉,之后也会调整学习方法,加快进度。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ptolemy/p/10704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