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SPF,超实用笔记总结大全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是IETF的IGP工作组为IP网络发展的路由协议,这个工作组是在1988年开始为internet设计以SPF算法为基础的IGP时形成的。

同IGRP一样,OSPF也是在20实际80年代中期创造的,开始的原因也是因为RIP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型服务和不同种类的互联网络的需求。

OSPF有2个主要特征

首先这个协议是开放的,这就意味着它的细节被放在在一个公开的领域中——RFC1247。

其次OSPF是基于SPF算法的。

OSPF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通过向同一个区域内的其他OSPF路由器发送链路状态通告-LSA来完成数据库的同步。

LSA的内容包括本路由器的直连接口,链路消耗值以及其他变量。

OSPF路由器积累这些链路状态信息,并使用SPF算法来计算到达每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

这就与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IGRP)不同了,运行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的路由器会定期的以本地的整个或部分路由表为路由更新发送给邻居。

OSPF是第一个对网络结构使用分层概念的路由协议,当然这个结构的最外层还是自治域系统(AS),这个自治域系统就是在一个使用相同的路由策略并属于同一个管理域的网络的集合。

OSPF是运行在自治域系统内部的路由协议,当然它也可以从其他的自治域系统收到路由,并把本自治域系统内部的路由发给其他域。

而在运行OSPF的自治域系统内,又被划分为多个区域(Area),具有多个接口的路由器可以属于多个区域,这些路由器就是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边界路由器对每个区域都保存着单独的拓扑数据库。

拓扑数据库实际上是对整个网络中路由器之间相互关系的整体描述,它的内容就是从同一区域内的其他路由器收到的LSA的集合。

由于同一区域内的路由器共享相同的内容,他们对于这个区域的具有相同的拓扑数据库。

一个区域的拓扑对于本区域外的实体比如OSPF路由器,是不可见的。

这就造成了各个区域保持自己的拓扑数据库,区域之间是相互分隔的。

当然,区域分隔并不意味着路由也是分隔的,相反,它只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区域间的路由流量。

因此,根据源与目的是否属于同一区域,可以把OSPF路由分为2类:

•区域内路由-源和目的属于同一区域
•区域间路由-源和目的属于不同区域

OSPF的区域0是一个特殊的区域,也被称为骨干区域(backbon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它的作用是在其他非backbone区域之间转发路由,因为OSPF的非backbone区域之间是不能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

OSPF使用区域的概念把OSPF的自治域划分为多个子域,区域实际上是一组逻辑上的路由器以及与路由器相关的链路。

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不会得到本区域外的任何详细信息。

因此,一个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必须共享一致的数据库,但不是整个网络的。这就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数据库的大小对存储器的需求。

此外,越小的数据库,就意味着越少的LSA需要处理,也就减少了CPU的负载。

又因为数据库只需要在本区域内保持一致,那么LSA的洪泛也就被控制在一个区域内。这也就是OSPF使用区域概念的好处。

根据区域的概念,OSPF的流量也被分为3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 区域内(intra)-这些流量在同一个区域内的路由器间传送。
l 区域间(inter)-这些流量在属于不同区域的路由器间传送。
l 外部(external)-这些流量在属于不同OSPF自治域系统的路由器间传送。

创作:http://www.ie-lab.cn/

ie-lab网络实验室针对思科认证,ccie,ccna,ccnp认证,华为认证等课程!
授课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
通过网络报名所有课程6折起!咨询微信13126705344,电话同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011401661/article/details/89144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