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精品电子书《区块链2.0》-谭磊

版权声明:本文出自www.54manong.com,转载请注明原地址,谢谢! https://blog.csdn.net/xiaohuanglv/article/details/89336568

区块链2.0-谭磊

            在线阅读                   百度网盘下载(提取码22f2)


image.png



推荐序一 金融的天 信任的石来补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来到一家珠宝商店,店主殷勤地向你推销一枚一克拉的钻戒,并且拿出了一张精美的钻石证书。你会信任他吗?一张证书能够证明钻石的品质和来源吗?你一定充满了疑问。无论买与不买,交易双方都付出了因为信任不足带来的交易成本。

你也许在想,在你的生意中似乎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你从事金融工作,则这样的问题几乎出现在所有的交易中,尽管今天整个行业投入了惊人的成本搭建起了各种清算设施;如果你从事投资工作,则一定熟悉严肃的股权工商登记流程,这是纳税人在为一个中心化公证机构埋单;如果你从事招聘工作,则一定会发现大规模的简历验真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如果你从事销售工作,则每天一定会重复着繁重的商品盘点工作;如果你从事慈善工作,则一定知道大量的行政成本花在开支的透明记录和审计上,因为必须要让资助人保持信任。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商业问题的本质都是信任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发达的基础设施,每个行业背后都有无数的人在努力和投入,但依然有大量的信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使解决了,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伴随着可能出现差错、交易流失的遗憾。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应用,区块链2.0就是指在虚拟货币领域之外的应用,而金融行业当然首当其冲,所以本书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介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包括数据挖掘、征信和信用、超级账本、证券和支付等。但是我鼓励读者读完本书的第8章和第9章。尽管今天我们无法足够具象地描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之外的应用实现方案、商业模式,但从技术原理上来说,通过算法和P2P网络来建立的互信机制毫无疑问是可靠和低成本的,本书中也详细介绍了5个来自非金融行业的具体案例。

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商业信任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扩充交易机会,是商业科技领域在未来10年的一大命题。这当中当然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才,只有理解和熟悉区块链技术原理,并且了解特定行业具体问题和运作模式的创业者才有可能在新领域中有所建树。所以,我要热情地向有志在这个领域创业的人推荐这本谭磊先生和陈刚先生合著的《区块链2.0》,它从发展沿革、技术原理和商业图景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丰富的蓝图,定能启发你的思路。

人类重新发现世界的速度常常超出自身的想象。从理论设想到科学验证,再到技术应用,这3个阶段的间隔正在被缩短,甚至合而为一。比特币和区块链概念的出现正是对这一判断的完美阐释。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共享理论而存在的基础技术,其对于各个传统行业的改造尚处在早期试探阶段。未来,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互联网业务、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等领域。从远期来看,它对传统世界的改造甚至可能触及经济领域之外。

不过,金融业因为具备信用、杠杆和风险三大关键要素,对于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安全性有着超出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对于处在风口之中的区块链技术有着更强烈的呼唤。

全球各国央行系统普遍对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金融产品持谨慎态度,不过其基础架构——区块链却正春风得意。

截至2015年年底,有媒介信息显示,包括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银行在内的数十个金融机构都在开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创新。

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罕见地表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

把时钟拨回到十余年前,彼时P2P技术刚刚应用于金融业,方兴未艾。这是信息行业中的“对等计算”对传统银行业的系统性改造。

区块链技术和P2P技术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基于去中心化的共享思想。

去中心化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有效率地调配资源,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当然,这需要基于信息中介是一个完善甚至完美的工作平台。去中心化不意味着去中介化,数字信息生成、存储、流转的部分流程仍需要物理空间和真实载体。一旦这些载体因人类对于技术的认知有缺陷而产生风险,就会伤及人类本身,有些伤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时至今日,早已被证明如天降甘霖般拯救了人类的网络传输都偶有失灵。在大量交易集中提交之时,交易所的网络“宕机”便是信息传导失灵造成的金融恶果,这当然有悖于网络技术为全民服务的初衷。

在2000年之后,科技与金融业的融合呈狂飙突进之势。中国科技金融界的同仁们也正呼唤并参与到这一趋势中来。

收到陈刚兄弟的《区块链2.0》一书的内容介绍,欣然同意为其写序,是因为作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我特别清楚新思维和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过程中意义重大,而让更多的人更早地了解这些,是一件有点儿功业的事情。

我从2003年开始从事第三方支付工作,直到前几年开始执掌拍拍贷的业务,亲眼看到和参与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很多发展,其中有一个感受颇为强烈。从懵懵懂懂地作为银行支付的补充手段开始,金融和互联网在悄无声息中开始了相互结合与渗透,这种结合就像是一个质量巨大的球体开始滚动,在初期很困难,因为要克服自身巨大的质量,但随着技术与业务在底层快速地衔接与融合,这个巨大的球体逐渐开始加速滚动,前两年伴随着余额宝和P2P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但不幸的是,当巨大的风刮起后,率先击中人们的不是球体本身,而是顺势卷起的飞沙走石。很多人似乎脱离了价值起源,也忽略了技术创新背后的初心。

而事实上,在这场犹如川剧变脸一般,陆续以不同表现形式包装着业务扑面而来的金融技术革命的背后,是一个质朴而不变的初衷:金融的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前者是通路上的变革,后者是思维和组织结构上的变革。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货币的诞生,金融首先围绕和服务的就是如何更高效地进行价值转移这个目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世界里,在以物易物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其实是没有中介,也没有中心的,我用我的一头牛置换你的三匹布,如此而已。后来为了提高价值交换的效率,拓展其时空局限,于是有了货币,进而有了结算的要求;而货币一旦开始标注价值,货币发行的信用就是一个首要问题。传统上有两种挂靠和衡量方式,一种是挂靠一个具体资产,另一种是相信政府的信用。现在来讲,当代社会就是建立在相信政府信用发行的货币与社会资产价值——对应基础上形成的法币体系基础上的。但区块链技术和思维讲的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把这种信任建立在对货币背后的发行的算法和程序基础上,这是一种可以被任何人审视的算法,这种算法就是一种协议,被大家公认之后,价值就在这个协议的标准上进行传递,犹如信息的传递,即时而成本最低。同时,算法本身要保证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不被随意“制造”和“篡改”。如此,价值转换所依赖的核心就是协议本身,而不是通过中心计算和分配来进行。在一个中心化的世界中,有了中心,也就有了各种成本,而一旦处理量上去,中心处理的效率就会下降。在这两年风生水起的P2P金融,就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的金融形式,它是依赖大数据的风控技术建设撮合平台完成融资的去中心化,当然我指的是真正的P2P金融;而区块链则更具有颠覆性,其直接通过分布式计算方式和创建价值交换的协议,完成价值转移的去中心化。而这两者的诞生,又有着不太相同的“背景”。P2P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可以真正有机会发展起来,不是因为这个思维方式刚刚发展起来,而是因为处理大数据的技术能力和硬件基础在最近几年大幅度发展,从而使其关键能力大数据风控有实现的前提;不管是区块链1.0、2.0还是3.0,其依赖的协议技术和编程能力不是今天才有的,但是伴随着数据爆炸、物联网发展、即时交易等发展要求,我们逐渐会发现现有的中心化体系和结构问题会越来越大,当然区块链所依赖的庞大的数据库记录和计算的技术,也和现在的技术发展有关。

区块链的大幕已经逐渐拉开,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行关注和一起研究、推动它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如此我想陈刚兄弟之心也满足了。佛陀说,万象归一。在各种风起云涌的金融潮汐背后,只要站稳立场,面对那份不变的简单初心就好。




来源:我是码农,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54manong.com/?id=1269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208", container: s }); })();
');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u3646147", container: s });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iaohuanglv/article/details/8933656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