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 工程师是怎么样的角色呢?

这个话题几年前我就一直在思考,曾经我也一度很迷茫,现在虽然已经不做网页重构三年了,但是仍然会有些人问起我的经历和现状,也总有一些现实在刺激着我不得不去想这个问题。

同时,这些工作经历和思维方式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所以即使这终究是个怎么说都会得罪人的话题,我也不得不去勇敢面对。

从一个「认知」说起

所有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都知道有个工种叫做“美工”,当然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名字。比如,南方的就喜欢自称“页面仔”,“切图仔”,而 tx 的就喜欢称为“构建”,意思是构建页面结构的工种。

虽然美工,构建这些名字看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也不能说带有歧视,只是我们都不太喜欢这些名字。而且,早些年真正的美工的工作,是可以从设计到实现一手包办的(现在称为全栈设计师)。

那么,这个岗位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有点 low 了呢?

这可能要从《网页重构》这本书,以及这个岗位的诞生开始。

重构,就意味着推翻过去的东西,重新构建新的规则制度。美工,由于参与的流程比较长,所以也不可避免地难以做到每个环节都很完美,甚至很糟糕(全栈工程师?呵呵)。

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素质很一般的从业人员乘着互联网的大潮,进入了美工这个岗位,最后设计设计做不好,代码代码写不好。最终留给人的印象就是:美工都在做一些粗制滥造的东西。

由于这个角色的 title 实在太多,我还是统一用 UI 工程师比较好,至少是个比较新的 title 吧。

既然是新的 title 必然会有些新的定位,以 tx 为例,许多部门的 UI 工程师也都归到了 T 族(技术族)的通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在设计族)。

然而,尽管职级通道划分到了技术族,但编制往往是在设计部门,或者是跟着产品线走。那么设计部门中的 UI 工程师,就成了设计师中最懂代码,程序员中最懂设计的一拨人了。

这种略微有点错位的身份关系,也曾让我们迷茫。说是设计师吧,也做不出像样的设计稿;说是工程师吧,只做些页面搞搞动画好像也谈不上工程。

唯一一个经常被我们挂在嘴边的词就是“用户体验”,但用户体验又是个很大的范畴,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有页面的性能,酷炫的动画等等。

这些东西确实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体验,但究竟有多大作用,很难去量化。

最近几年,在各种 JS 框架风生水起的大环境下,更是没有太多人愿意关注 UI 方面的东西,关注前端行业里这些对像素有特殊偏好的人了。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趋势,当接触了更全面的研发流程之后,就很难保持对 UI 细节以及曾经追求的极致用户体验的关注度了。

这或许也恰恰说明,对于某些类型的产品或某些阶段的产品来说,UI 细节没那么重要。

而对于重视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设计部来说,隶属于设计部的编码人员也较难受到重视和提拔。

这就是 UI 工程师的困境。

前端的发展太快了,应该怎么去追求深度学习而不是一味追求广度?

当讨论前端 UI 工程师困境的时候,会立足以个体为主,还是以这个岗位群体为主?

怎么更好的学习应用基础布局及响应式布局?

样式表现有问题如何调试?需要根据某些浏览器 hack,具体处理时除了经验还有什么好办法?

后端开发者需要掌握哪些前端知识或技能?

公司或者 leader 应该如何衡量一个偏科前端的价值呢?有比较合理的衡量标准吗?

国内外 UI 方面有何差距?如何判断一套 UI 系统/框架的优劣?

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来针对某些东西做总结或计划?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bdqnyczc/article/details/9002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