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

作者:Thomas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438899/answer/654315773
 

人类存在人口淘汰的事实。

一个大比例的人口是无法延续后代的

参照论文

《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



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陈熙《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现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统计了清代福建西北山区松源魏氏家族的香火,其族谱记载详细,修订次数多,地形属于盆地,受外界影响小。统计的结果与我们的推测是大差不离的,才几代而已,就有十分之九的初代断了后。
在清朝267年的时间里,松源魏氏出现了以下情况:
清初,松源魏氏共计169名男丁。
第一代繁衍时,淘汰了43.8%的支脉,即只有95人留下了后代,其余74人断后。
至第二代,则累计淘汰了62.13%的支脉,起初的169人中,已有105人断后,有64人还有后代。
到第三代,淘汰了71.60%的支脉。此时,松源魏氏的绝大多数支脉(121人)已经断后,只有48人有后代。才第三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然而整个松源魏氏的人口是不断增长的,最终是有1360名男丁。由此可知,历经数代淘汰之后留存下来的支脉,更容易留下后代。到1917年,初期的169个支脉中,有86.39%断后。即,清初这个村镇的169个男丁当中,到民国初期,只有23人还有后,其余146人均绝了嗣。

这个村庄最终有1360名男性,这与我对于我们村的印象是相同的,村中大片居民拥有共同的五世祖,证明当年同时代的本族人是断后的。我们如果把眼光放长一些,再搞个1000年族谱研究,情况就会变得格外复杂。我们会发现,类似松源魏氏这样的,在战乱时可能会被团灭,遇见灾荒可能死绝。唯有开枝散叶遍布各地的,才会留下后代。历史上完全不缺导致“十室九空”的战乱和灾荒,清代是中国人口增长最稳健的时代,血脉传承尚且如此,就不难想象其他时代的情况了,说留存率万分之一绝不为过。

混乱的封建和奴隶制时代,婚姻竞争力弱的女性,还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延续自己的后代,

一夫一妻制时代,在各种经济压力下,延续后代是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的。

无法延续后代,(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只能说明在生殖竞赛中,你(和你祖先的)的DNA被淘汰。

从一个小小的孢子,经历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盘龙目),到原始的类啮齿动物,原始灵长类,到最后的智人,几十亿年的进化结果,在此刻终结

线粒体夏娃示意,出处知乎用户conyu

参考线粒体夏娃和Y单倍群亚当理论,这两人的遗传物质,赢了同期所有人,是理论上所有智人人群的祖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mith24122412/article/details/8949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