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小解

    目标管理贯穿各个行业,软件行业也不例外。大家经常提到的测试分析,那么什么样的分析是比较好的分析,先从测试分析结果之一--测试用例来解析下。
    那么什么样的测试用例才是好的测试用例呢?我还是喜欢用目标分解来分析,测试用例一般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用例名称,用例步骤,期望结果,有时候还可能包含前置条件 后置条件,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好的标准。
    测试用例名称:反映了测试目的,所以测试目的一定要明确,基本上通过用例名称都可以判断出测试目的。另外用例名称最好不要太长。
    测试步骤:一般体现了用例设计者的测试思路:按照当前的操作及配置,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当然,用例的操作步骤并非越详细越好,只要描述到位即可,所以案例步骤不要太多。但是语言不要“失真”,因为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语言不能有二义性。另外一个测试用例的操作 会影响到测试效率,所以一定要分析测试目的是否一定需要很复杂的配置。经常会有一些用例需要满配置,一定要分析好,当前的测试目的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复杂的配置。还有用例是否具有可测试性也是需要注意的。测试步骤中的一些关键操作需要考虑关联性是否很强,例如与平台无关的用例,你非要强调多种平台,那么测试的时候局限性就很大
    期望结果:体现了通过前面的配置及操作,预期达到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用例期望结果要和测试步骤中的每一步对应。因为有时候1个案例包含了多个步骤。用例的期望结果不能只停留在页面配置,需要检查后台配置文件并检查业务是否生效。
    没有提到的前置条件和后置条件:主要是执行测试步骤前的一些必备条件,如客户配置,网络拓扑,而后置条件是由于测试步骤可能破坏了一些场景(如删除数据库),测试后要恢复这些场景。
    综上,概括下好的用例的一些口诀:目的明确(语言)   重点突出(效率) 强弱正反(业务)。案例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都需要关注
ps:这篇文章没有分析如何写覆盖度高的用例,下篇文章再总结    

猜你喜欢

转载自flying-dream.iteye.com/blog/168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