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舜:今天上班,我突然不想努力工作了

给大家讲个恐怖故事:

今天又是周一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早上起床睁开眼的那一刻,想到待会儿又得上班,就觉得又累又丧,浑身没劲。

只要一想到,离发工资还遥遥无期,想到堆积如山的工作,想到工作上的压力,就焦虑到分分钟想辞职。

有时候,自己拼命努力,拼命工作,但是却收效甚微;而别人,轻轻松松,就能赚到你好几个月都赚不到的钱。

有时候,明明自己花了很多心血,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始终与升职加薪无缘。

有时候,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与你同时入职的同事,正在一点一点慢慢超越你。

有时候会觉得,付出总是得不到回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自己的工作,总是会在各种你想象不到的情况下出乱子,好像你越是不顺,全世界就越是要来跟你作对。

有时候,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做什么都没用。

所以你会感慨,人生好累,生活好累,工作好累。

有时候,真的,不想再努力了。

我的一个朋友,前两天来找我。

他说因为工作压力巨大,导致他已经连续好几周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了。

一夜之间,他好像突然憔悴了很多岁。

其实这份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满是热情,不知疲倦。

因为生活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逼得他不得不尽快买房买车结婚,所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想尽快攒到钱。

那段时间,我只要一联系他,十有八九,他都会因为在忙工作,而匆忙挂断我的电话。

他说那段时间,他就像打了鸡血,亢奋到巴不得天天工作。

幸亏,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尝到了工作的甜头。

但这也导致,他更加没日没夜的玩命去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好景不长,他因为长期熬夜、加班、应酬、压力,把身体搞坏了,严重到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

但让他痛苦的,其实并不是住院。

而是在他出院之后,他发现自己很难再找回当初工作时的状态了。

一边小心伺候着自己随时罢工的身体,一边还得在玩命工作的边缘徘徊。

再加上连续做不出业绩,这让他压力越来越大,整个人也越来越丧。

“人要活的那么累干嘛?要那么拼命努力干嘛?活的自在点不行吗?”.

他的这句话,像是在问我,又像是在劝自己。

这个世界上,努力的人,越来越多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家都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变优秀,忙着提升自己,彼此间忙着你追我赶,忙着竞争。

“努力”已经让“悠闲”变成了一件奢侈品。

社会也在不断告诫我们,“努力”才是有为青年的常态,“悠闲”就是混吃等死。

所有这一切,都把人推上了高速运转的跑步机,让人来不及停脚,只能拼命往前跑。

但其实,人,都有自己的周期性。

没有人能一直保持激情,始终冲在最前头,每个人都一样,有高点,也有低谷。这是很自然也很正常的状态。

“突然不想努力了”,不过就是,你正在经历你的低谷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大多都是,一直在拼命努力的人。

他们不仅努力,还努力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看不到努力的意义,看不清前进的方向之后,他们总会埋怨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努力?

他们即便心里想了无数次放弃,却还是在努力找一个,让自己能继续坚持的理由。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人突然之间不想努力了,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要么是,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觉得再坚持下去,意义也不大。

要么是发现,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敌不过那些有着先天天赋、或者后天优势的人。

其实不管是以上哪种,都已经很叫人绝望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上两种情况,都真实而残酷的存在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你的努力得不到回报,或许你该想想:你是不是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又或者是,你的努力朝错了方向。

如果是这样,及时止损,其实比咬牙硬抗,要更管用。

工作压力太大,就去跑跑步、看看电影、听听歌,做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突然间不想努力,那就别再逼着自己硬干,适当让自己放松一下,好好养精蓄锐。

养好精神,才能重新开始,才能淡定、自信的面对将来的一切未知。

如果你真的累了,要做的,是去休息,而不是放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你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的时候,你需要明白一个不幸的事实,那就是,不管你多努力,总会有人比你更优秀。

总有一些人,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就达到你达不到的高度。

但这并不是你选择放弃的理由。

因为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不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而是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他们还在坚持。

如果你还想再努力一次,那就请你拼尽全力。

因为只有在你拼尽全力之后,你才能真实、客观地评判,自己到底行不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只是“努力”,而不是“拼尽全力”呢?

有一句话,或许可以用来客观的回答,

那就是:当你努力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而当你拼尽全力的时候,你反而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

所以,请你相信,努力或许会说谎,但绝不会白费。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757078/article/details/8987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