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yhon基础知识总结(二)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846959/article/details/100779378

#print打印:
%s代表字符串,%d代表数字,不知道打印类型用%r
name=“zhangsan”
print(“hello %s ,nice to meet you!” %name)
name=“lisi”
print(“hello %s ,nice to meet you!” %name)
num=1
print(“number is %d” %num)

#input输入:
n=input(“Enter any content:”)
print(“your input is %r” %n)

#引号与注释:
#单引号和双引号都可以表示一个字符串
#单引号和双引号可以嵌套使用,但不可以交叉使用
#多行注释用三对引号“”“

#分支与循环
a=2
b=3
if a>b:
print(“a max!”)
else:
print(“b max!”)
#在python中,如果判断不相等,则用“!=”表示
#也可以使用in和not in表示包含关系:
hi=“hello world”
if “hello” in hi:
print(“Content”)
else:
print(“not contain”)
#也可以用于布尔类型的判断
a=True
if a:
print(“a is True”)
else:
print(“a is not True”)

#for循环语句
#可以直接对一个字符串进行遍历一遍:
for i in “hello world”:
print(i)
#也可以对一个字典,直接进行遍历
fruits=[‘banana’,‘apple’,‘mango’]
for fruit in fruits:
print(fruit)
#如果需要进行一定次数的循环,需要借助range()函数:
for i in range(5):
print(i)
#range函数默认从0开始,我们也可以为其设置其实位置和步长
#例如,打印1-10之间的奇数:
for i in range(1,10,2):
print(i)
#注:range(start,end[,step])
#start表示起始位置,end表示结束位置,step表示每一次循环的步长

#数组与字典
#数组用方括号表示,里面的每一项用,隔开
lists=[1,2,‘a’,3]
print(lists)
print(lists[1])
#字典!!!
#字典用花括号表示{},里面的项成对出现
#一个key对应一个value。key与value之间用冒号:分隔
#不同项之间用,分隔
dicts={“username”:“zhangsan”,“password”:123456}
print(dicts.keys())
print(dicts.values())
print(dicts.items())
for k,v in dicts.items():
print(“dicts keys is %r” %k)
print(“dicts values is %r” %v)
#注:python中规定一个字典中的key值必须是独一无二的,value值可以相同

#通过zip方法合并两个list为dictionary
#遍历会按原先顺序
keys=[‘b’,‘a’,‘c’,‘e’,‘d’]
values=[‘2’,‘1’,‘3’,‘5’,‘4’]
for key,value in zip(keys,values):
print(key,value)

#函数,类和方法
#函数
def add(a,b):
print(a+b)
add(3,5)

def add(a=1,b=2):
return a+b
print(add())#调用add函数时,不想传参,可以直接不写,将会调用其默认参数
print(add(3,5))
#如果调用时不传参,add()就会调用默认参数进行计算
#如果传参,则计算参数的值

class A(object):
def add(self,a,b):
return a+b
count=A()
print(count.add(3,5))
#上面创建了一个A类,在A类下创建了一个add()方法,方法的创建同样
#使用关键字def,唯一不同的是,方法的第一个参数必须是存在的,一般习惯命名为
#“self”,但是在调用这个方法时,不需要为这个参数传值。
#一般在创建类时,会首先声明初始化方法__init()__
#我们通常通过调用该类进行初始化
class A():
def init(self,a,b):
self.a=int(a)
self.b=int(b)
def add(self):
return self.a+self.b
count=A(“4”,5)
print(count.add())
#当我们调用A类时首先会执行它的__init__()方法,所以需要对其进行传参
#初始化所做的类型就是将输入的参数类型转化为int类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保证程序的容错性,而add()方法可以直接拿初始化方法__init__()的self.a和self.b
#两个数进行计算,所以,我们在调用A类下面的add()方法时,不需要再进行传参

#类的继承
class A():
def add(self,a,b):
return a+b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7599972 查看本文章

class B(A):
def sub(self,a,b):
return a-b
print(B().add(4,5))
#首先,我们创建了一个A类,在其下面创建add()方法用于计算两个参数相加
#接着创建B类,继承A类,并又继续创建了sub()方法用于计算两个参数相减
#因为B类继承了A类,所以B类自然也拥有了add()方法,从而可以直接通过B类调用add()方法

#3.6模组(类库或模块)
#如果想实现与时间有关的功能,就需要调用系统的time模块
#如果想实现与文件和文件夹有关的操作,就需要用到os模块
#3.6.1引用模块
import time
print(time.ctime())
#可以通过help()方法查看time的帮助说明
#3.6.2模块调用(并未实现)
#在同一目录下,创建两个函数
#pub.py
def add(a,b):
return a+b
#在相同目录下创建一个文件count.py,调用pub.py文件中的add()函数
#count.py
from pub import add
print(add(4,5))

#3.7异常
#捕获异常:try:。。。except
#抛出异常:raise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846959/article/details/100779378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