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技术基础--政企云ICT基础

一、IP网络基础

(一)internet简介史

1960(ARPANET)-1970(Internet概念诞生、TCP/IP诞生)—1980(CSNET NSFNET)—1990(ANASNET)-现在(Internet)

(二)什么是Internet?

1、网络:将2组通信设备连接一起互通。

2、Internet:2个或者多个设备彼此通信,使用TCP/IP协议互连。

设备与设备通过网络介质互联构成网络,网络与网络之间通过TCP/IP协议互连构成Internet。

(三)数据通信协议基础:

1、OSI RM:开发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七层协议架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2、TCP/IP协议族—五层协议架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四)TCP/IP各层功能

1-3层:数据通信主要层

1、物理层:1、定义了电压、接口、电缆标准、传输距离。2、传输比特流。3、定义了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物理层主要设备:集线器HUB(交换)、中继器repeater

2、数量链路层:1、物理地址MAC的定义。2、链路参数与流控参数的定义。3、差错验证。

主要设备:2层/以太网交换机、网桥。

物理地址(MAC)的介绍

全球唯一的物理地址,为48个二进制(点分十六进制),前24位为厂商编号,后24位厂商自动分配。

物理地址封装在物理内存中(网卡),运行后调用到运行内存。

3、网络层:

用于三层设备的寻址,主要功能:

(1)定义网络层地址。(2)寻址和转发。---逻辑寻址

设备:路由器、三层交换机。---根据IP地址寻址。

网络协议:IP协议(ip网络)   IPX协议(Novell网络)。

ip地址

32个二进制组成(点分十进制)。

分2部分:网络地址、主机地址。(分层结构)

功能:公网地址、私网地址:

10.0.0.0 -10.255.255.255

172.16.0.0 -172.31.255.255

192.168.0.0-192.168.255.255

NAT 转换:私网地址跨越公网需要地址转换。

背景:全球IPv4资源已在2011年2月分配完毕,为满足更多用户上网需求需要将私网地址转换为公网地址进行访问。

实现方式:针对UDP、TCP协议报文头部地址和端口号进行转换功能。(协议报文参照网上资料)

部署位置:私网与公网之间。

4、传输层:

(1)进程与进程之间通信。(2)流量控制及差错机制。

差错机制:链路层主要是相互直连的两台设备点到点的流量控制(局部的流量控制)。传输层主要是进程与进程之间的流量控制。

传输层协议:UDP、TCP

UDP协议:

无连接协议,也称透明协议,也位于传输层。

TCP协议:

位于传输层, 提供可靠的字节流服务。所谓的字节流服务(Byte Stream Service) 是指, 为了方便传输, 将大块数据分割成以报文段(segment) 为单位的数据包进行管理。 而可

靠的传输服务是指, 能够把数据准确可靠地传给对方。 即TCP 协议为了更容易传送大数据才把数据分割, 而且 TCP 协议能够确认数据最终是否送达到对方。所以,TCP连接相当于

两根管道(一个用于服务器到客户端,一个用于客户端到服务器),管道里面数据传输是通过字节码传输,传输是有序的,每个字节都是一个一个来传输。

两者区别:

1) TCP提供面向连接的传输,通信前要先建立连接(三次握手机制); UDP提供无连接的传输,通信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 TCP提供可靠的传输(有序,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 UDP提供不可靠的传输。

3) TCP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因此它能将信息分割成组,并在接收端将其重组; UDP是面向数据报的传输,没有分组开销。

4) TCP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UDP不提供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striveb/article/details/84063712

二、IP路由技术描述

IP路由:客户端访问服务器间经过的网络设备。

1、路由表:display ip route 查看ip路由表

目的地址、下一跳地址、协议类型、preference值(优先级)、Cost值(度量值)、出接口

10.3.1.0 -(E1 E0)-10.1.2.0-(E0 E1)-10.2.1.0-(E0 E1)- 10.4.1.0

2、路由协议

(1)直连路由direct

(2)非直连路由:静态路由static,动态路由

    1)内部网关协议:作用在自治系统AS内部

        rip、ISIS、ospf  

     2)外部网关协议:作用在自治系统AS之间

        BGP

3、路由算法:

(1)距离矢量算法:EGP  RIP

路由器向邻居路由发送路由信息获取最短跳跃数。只能获取邻居路由信息,无法形成网络拓扑图。

(2)链路算法协议:ISIS OSPF    

路由器向邻居路由发生路由表LSP直到获取目的主机,整个路由将形成网络拓扑图动态计,根据SPF算法生成最短路径数。

三、服务器的定义与发展史

服务器:较PC机运行速度高,负载高、价格更高。

服务器特性:高速运行CPU、长时间可靠运行、强大的I/O(输入/输出)数据吞吐能力。

服务器基础服务业务:即时通讯、web服务、虚拟化、文件打印。

服务器服务场景:互联网、大数据、HPC高性能科学技术等场景。

工业4.0

IT信息技术发展拖动了40年代至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大数据与物联网相结合形成的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等成为工业4.0的关键。

服务器是对工业3.0 4.0的直接推动作用。

1946年第一天计算机、1964第一台大型机、1965年第一台小型机、90年代UNIX服务器、1989年inter X86服务器、


四、服务器类型

外形分类:塔式、机架、刀片、高密度

性能:CPU数量。单、双、多路服务器4个以上。

指令集分类:精简指令RISC(非X86)、复杂指令集CISC(X86)

应用分类:数据库、应用、WEB、接入、文件

组件:CPU、内存、硬盘


五、服务器技术和结构

三大发展趋势:sacle-up纵向扩展、hyper-converged超融合架构、sacle-out横向扩展

1、sacle-up:提升单台服务性能。

特点:高可靠、高可用、高扩展。

应用:高性能交易类型、关键应用以及HPC高性能计算。

领域:电信计费、科学研究、气象分析等

2、sacle-out:多台服务器协调完成,高并发数提升性能。

特点:低成本、高密度、节能。

应用:超大数据中心。

领域:大数据分析、公有云、web应用集群等业务。

3、hyper-converged:将存储、计算、网络、统一管理集成。

特点:简单易用、性能优化、高速整体融合。

应用:高性能数据分析、数据库整合、云计算资源平台、一体化数据中心。

工作站:早起应用为单机应用在一台服务器上部署了所有应用软件,为一个或几个用户提供计算或业务服务。

4、C/s应用架构

架构:一个共享数据库对多个应用客户端构成2层的应用部署架构。

优点:共享数据库,多个终端对接一个应用服务器,实现业务数据的协同操作,业务共享和统一保存。

弊端:应用部署配置和维护比较复杂,软件升级PC客户端需逐一升级维护,不利于应用灵活部署,也不利于大规模客户应用和推广。

5、B/s应用架构。

架构:三层架构,应用服务器软件安装在后台的服务器。

优点: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连接登录服务器即可获得相应服务,不同应用通过Web浏览器连接不同应用服务器。使用简单、免维护,业

务应用软件、数据系统可以集中统一部署和维护,适用于大规模应用系统部署与应用。

联网架构:B/s

 六、服务器上层软件架构

1、服务的系统安装与业务部署

(1)Unix服务器

Unix操作系统:AIX Solaris   HP-un11

(2)X86服务器

X86服务器操作系统:Linux、Windosw

(3)虚拟化系统

VMware FusionSpherr    KVM  可以将一个物理服务器模拟多台小的虚拟化服务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能够提供更好的资源使用效率,自动部署和简化管理。

(4)主要服务器数据库

Oracle、IBM.DB2、Mysql、Sql server、Mysybase、人大金仓、达梦数据库

(5)中间件(Java为主)

可为上层应用软件提供运行和开发环境、预制可复用的业务功能模块 API接口等

商用:Weblogic、WebSphere、Tuxedo、东方通。

开源:Tomcat、JBoss

(6)主要服务器业务应用

peoplesoft、ERP、CRM、HR、Email、logic APP、iFLEX、SIEBEL

基于数据库、中间件基础架构平台之上,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开发。

(7)云计算服务架构对应关系

Saas:业务应用

Pass:数据库、中间件

LaaS: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操作系统、虚拟化

七、存储

1.存储于数据

存放保护重要数据的载体

2.数据重要性

数据为企业运营提供支撑、分析并进行决策。

3.特点

结构化数据:

非结构化数据:

4.狭义存储

软盘、CD DVD、硬盘、磁带

5.广义存储

(1)数据中心存储设备包含存储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存储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2)服务器通过网络访问存储硬件数据,软件系统对数据提供管理,将多种存储硬件和软件组合形成解决方案。

(3)满足业务较高的数据管理要求,数据整合、容灾备份解决方案

6.业务与存储

一套复杂的用于存储和管理企业重要信息的系统。

例:日常消费记录将保存到存储中。

针对重要数据通过软件及存储来保障数据安全。(备份)

 八、存储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和两个推动力

--用户需求--技术提示

2、早期存储

服务器存储一体配置较低(CPU、内存、硬盘),硬盘性能、容量和可靠性无法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解决方案:把硬盘从服务器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存储系统。

3、DAS存储形态

JBOD:硬盘外置提升容量,数据库管理仍有服务器负责存在额外开销。

智能化:将数据管理、控制及访问功能整合在一起,服务器只需要关注数据读写。

应用:运营商VAS系统。

4、SAN和NAS存储

需求:数据共享多台服务、数据统一管理、业务数据容量和性能要求越大。

(1)SAN

服务器存储数据需先用文件系统格式化,应用在进行数据读写。

应用场景:数据库存储结构化的数据。

高端存储:IBM DS8000 VSP 华为18000

终端存储:面向稳定、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应用于企业、政府核心类系统。

(2)NAS

早期面向用户办公数据共享。

特点:把服务器文件系统放进行存储中,服务器通过网络就可以共享数据。

应用场景:数据存储非结构化数据。

NAS网关:挂在SAN存储前面。应用于文件共享、VDI场景。

大数据海量存储:提供强大的扩展能力(代表EMC islion及华为 oceanstor 9000)。应用于媒资库、视频监控、高性能计算。

(3)SAN/NAS存储应用

影像信息:影像索引信息用于查询属于结构化数据。具体的影像文件属于非结构化数据。

(4)统一存储

SAN于NAS结合,目的是在同一套硬件和软件基础上提供以上2种功能。

存储的典型代表:FAS、OCEANSTOR V3、3Par属于最佳形态不需要附加NAS网关。VNX需要附加NAS网关。

 
九、数据库基础知识

1、数据概念

安装数据结构组织存储管理数据的仓库,分为2类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

(1)关系型数据库

创建在关系模型上的数据库是基于行的表格型存储。

特点:强一致性的要求,原址性、一致性、隔离性和磁钮性。

典型:oracle、DB2、sql server

管理系统:一个数据的集合按一定格式组织存储和处理数据,主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所有的数据访问请求都需要数据库DBMS处理。

DBMS功能:

1、数据定义。必须支持各种数据定义语言的处理和编译,来分析和相应数据处理的要求。

2、数据操作。能够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增、删、改、查。

3、优化执行。数据操作语言请求必须经过优化、器件、处理。优化后请求在运行管理器的控制下执行。

4、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必须监控用户的请求,拒绝有破坏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的请求。

关系型数据模型

表:数据库的基本存储对象。一系列二维数组的集合,用于表示、存储数据之间的关系。

列:描述具体跟踪的属性。具有数据类型和长度。

行:元祖,数据库通过sql语言实现对表数据的操作。

约束:notno约束、唯一性约束

(2)非关系型数据库

数据存储不需要固定的表格模式且非关联性,有自己特点的API接口及与关系型数据不同的弱一致性需求基本可用、软状态和最终一致性。

典型:Nosql

随着业务发展以及web2.0的出现,关系型数据库很难应对超大规模和高并发的SaaS的业务要求。

场景:数据模型简单、需要灵活性更强的IT系统、对数据库性能要求较高、不需要高度的数据一致性、对于给定的KI比较容易映射复杂值的环境。

分类:

1、键值存储数据库。主要会使用到哈希表,表中有特定的键和指针指向特定的数据。

场景:内容缓存,用于大量数据的高访问负载,也用于日志系统。

优点:查找速度快。

缺点:数据无结构化,只能被当做字符串和或二进制数据。

2、列存储数据库。用来应对分布式存储的海量数据,键仍然存在,特点是指向了多个列。

场景:分布式的文件系统。

优点:查找速度快、可扩展能力强,容易分布式扩展。

缺点:功能相对局限。

3、文档型数据库。半结构化的文档以特点的格式存储。

场景:web应用。

优点:数据要求格式不严格,表结构可变,不需要预先定义表格结构。

缺点:查询性能不高,缺乏统一的查询语法。

4、图形数据库。使用灵活的图形模型,能够拓展到多个服务器上。

场景:社交网络、推荐系统等,专注构建关系图谱。

优点:利用图结构相关算法。比如最短路径寻址,N度关系查找等。

缺点:很多时候需要对整个图做计算才能得到需要的信息,不太好做分布式的集群方案。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anFeiXiang/p/1184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