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的分析HashMap原理

目录

•写在前面

•HashMap简介

•Hash函数

•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

•通过put和get看底层结构

•高并发下的HashMap


•写在前面

对于大多数人HashMap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的类,我们经常在需要使用键值对的地方使用HashMap,但是要你说上HashMap相关实现细节,估计就支支吾吾了,这里我对HashMap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文章涉及到的HashMap底层源码版本是JDK1.8,可以直接通过查看源码同步文章的学习。

•HashMap简介

我们都知道,HashMap是储存键值对数据结构(很多人喜欢把HashMap说成集合,其实严格的来讲,HashMap不属于Java集合类,HashMap实现了Map接口,而Map不属于Java集合类Collections中),每个储存的键值对也叫作Entry。而HashMap是使用数组和链表实现的一种数据结构,这也就铺垫了HashMap可以通过hash算法将key计算在数组中的索引地址,然后存入到数组中。HashMap是基于哈希表的Map接口实现,它提供了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null值和null键,它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顺序恒久不变,并且它是非线性安全的,也就是说在多线程的环境下,可能会存在问题(经常和它一同比较的HashTable则是线程安全的,他们两个除了HashMap是不同步和允许使用null之外,大致相同)。HashMap的初始值是Null,像下面这样子。

•Hash函数

介绍的时候提到了,我们是根据Key使用Hash算法得到索引下标,在源码中是一个Hash函数。想一想我们怎么实现一个均匀分布的Hash函数?我们通过Key的HashCode值来做某种运算,从而映射到储存位置,这种运算是何种运算?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取模运算,即将Key的HashCode和容量进行取模运算,从而映射到储存位置。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取模运算虽然简单,但效率非常低,所以为了实现高效的Hash算法,设计者使用的是位运算。我贴上源码里面的实现

我们可以更加简化的类比成形如下面这样的形式

index = HashCode(Key) & (Length - 1)

举个例子来演示运算的过程,比如我们使用“book”作为Key,第一步先计算“book”的hash值(你自己写一行代码,直接输出“book”.hashCode()就可以了),结果是十进制的3029737,转换成二进制是1011100011101011101001,因为默认初始容量是16(上式中的Length),则Length-1为15,二进制是1111。这个时候计算1011100011101011101001 & 1111 = 1001,也就是十进制的9,所以得到index为9。从而我们可以看出,Hash算法最后得到index的结果,完全取决于Key的HashCode值的后几位。

•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

HashMap的实例又两个参数影响它的性能,分别是初始容量和复杂因子,在讲解前先说明,HashMap的默认初始容量是16,负载因子默认值是0.75(用于Hash计算),注意哦,初始容量设置太高或者负载因子设置太低,都会导致HashMap迭代性能下降。HashMap核心的东西是哈希表,初始容量和负载因子也是用于哈希表的,容量其实就是哈希表中桶的数量,初始容量只是哈希表在创建时的容量,负载因子是哈希表在其容量自动增加之前可以达到多满的一种尺度。当哈希表中的储存的数量超过了负载因子与当前容量的乘积时,就要对哈希表进行rehash操作(即重新构建内部的数据结构,相当于扩容,扩容的大小也有规定,无论是自动还是手动扩容,每次扩容之后的大小必须是2的幂)。这里我贴一下源码里的这两个东西。

仔细想想,为什么初始容量要选择16?其实这是为了服务于从Key映射到index(下标索引)的Hash算法。Hash算法大致过程上面讲了,现在,我们重复一下上面的计算过程,不过把容量从原来的16改为10,则1011100011101011101001 & 1001 = 1001,看起来和原来没有区别,对吧,那再换一个HashCode值,比如1011100011101011101011 & 1001 = 1001,还是1001。我不信邪,咱们再换一个1011100011101011101111 & 1001  = 1001,还是1001。现在能不能想到点什么了,没错,如果我们把长度换成了10,有一些index的值出现的几率更大,而有一些将永远不会出现(比如这个例子中0111不会出现),这样一来完全不符合hash算法均匀分布的原则,相反,我们把长度设置成2的幂,则Length-1的值是所有二进制全为1,这种情况下,index的结果等同于HashCode后几位的值,只要输入的HashCode本身均匀分布,咱们Hash算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均匀的。

•通过put和get看底层结构

我们在代码中使用HashMap进行插入的使用方式是hashMap.put("hhh",1),代表我们插入一个Key为hhh的元素,这时,我们通过哈希函数确定Entry的插入位置,假设我们计算出来的index是2,那么结果如下:

但是我们想一下,HashMap的长度毕竟是有限的,当插入的Entry越来越多的时候,再完美的hash函数也难免出现index冲突的情况,类似下面这样子。

这个时候怎么办?直接扩容?那如果运气很不好,HashMap只有一个Entry的时候,就发生了冲突怎么办,还直接扩容么?当然不会直接扩容这种方法,而是利用链表来解决。HashMap数组的每一个元素不止是一个Entry对象,也是一个链表的头结点。每一个Entry对象通过Next指针指向它的下一个Entry节点,当新来的Entry映射到冲突的数组位置时,我们只需要插入到对应的链表即可,像下面这样

注意了,新的Entry节点插入链表的时候,使用的是“头插法”,至于为什么,下面将get的时候会解释。put的大致流程我们了解了,现在我们讨论一下get。

使用get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输入Key做一次hash映射,得到对应的index,大致存取流程和put差不多,我就不多讲,我这里重点说一下冲突,由于刚才所说的Hash冲突,同一个位置可能匹配到多个Entry,这个时候就需要顺着对应的链表的头节点,一个一个向下来查找,假设我们要查找的Key是“hhh”

我们查看的是头节点Entry6,Entry6的Key是banana,不匹配,下一个next节点是Entry1,Entry1的Key是hhh,完成查找。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新来的放在头部,是因为设计者认为后插入的Entry被查找的可能性更大。

•高并发下的HashMap

我们想要深入这一块,我们必须先要知道Rehash,Rehash前面有提到过,是HashMap的扩容。HashMap容量有限,当HashMap达到一定饱和度时,Key映射位置冲突的几率会逐渐提高。前面说了,HashMap扩容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容量和负载因子,分别是2的幂和0.75f,当HashMap.Size >= Capacity * LoadFactor,出发扩容。扩容的步骤大致如下,首先创建一个新的Entry空数组,长度是原数组的2倍,遍历原Entry数组,把所有的Entry重新计算Hash,映射到新的数组中。下面我粘一下源码中resize。

    /**
     * Initializes or doubles table size.  If null, allocates in
     * accord with initial capacity target held in field threshold.
     * Otherwise, because we are using power-of-two expansion, the
     * elements from each bin must either stay at same index, or move
     * with a power of two offset in the new table.
     *
     * @return the table
     */
    final Node<K,V>[] resize() {
        Node<K,V>[] oldTab = table;
        int oldCap = (oldTab == null) ? 0 : oldTab.length;
        int oldThr = threshold;
        int newCap, newThr = 0;
        if (oldCap > 0) {
            if (oldCap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oldTab;
            }
            else if ((newCap = oldCap << 1) < MAXIMUM_CAPACITY &&
                     old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oldThr << 1; // double threshold
        }
        else if (oldThr > 0) //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
            newCap = oldThr;
        else {               //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
            newCap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newThr = (int)(DEFAULT_LOAD_FACTOR *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if (newThr == 0) {
            float ft = (float)newCap * loadFactor;
            newThr = (newCap < MAXIMUM_CAPACITY && ft < (float)MAXIMUM_CAPACITY ?
                      (int)ft : Integer.MAX_VALUE);
        }
        threshold = newThr;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unchecked"})
            Node<K,V>[] newTab = (Node<K,V>[])new Node[newCap];
        table = newTab;
        if (oldTab != null) {
            for (int j = 0; j < oldCap; ++j) {
                Node<K,V> e;
                if ((e = oldTab[j]) != null) {
                    oldTab[j] = null;
                    if (e.next == null)
                        newTab[e.hash & (newCap - 1)] = e;
                    else if (e instanceof TreeNode)
                        ((TreeNode<K,V>)e).split(this, newTab, j, oldCap);
                    else { // preserve order
                        Node<K,V> loHead = null, loTail = null;
                        Node<K,V> hiHead = null, hiTail = null;
                        Node<K,V> next;
                        do {
                            next = e.next;
                            if ((e.hash & oldCap) == 0) {
                                if (loTail == null)
                                    loHead = e;
                                else
                                    loTail.next = e;
                                loTail = e;
                            }
                            else {
                                if (hiTail == null)
                                    hiHead = e;
                                else
                                    hiTail.next = e;
                                hiTail = e;
                            }
                        } while ((e = next) != null);
                        if (loTail != null) {
                            loTail.next = null;
                            newTab[j] = loHead;
                        }
                        if (hiTail != null) {
                            hiTail.next = null;
                            newTab[j + oldCap] = hiHead;
                        }
                    }
                }
            }
        }
        return newTab;
    }

仔细看到你就会发现,上述说的那个遍历过程。但HashMap并不算是完美的设计,因为前面讲到的流程都是在单线程下执行的,但是HashMap是非线程安全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并发的时候,HashMap会发生什么。假设一个HashMap已经到了Resize的临界点。此时有两个线程A和B,在同一时刻对HashMap进行Put操作,如下。

这时候,两个线程都走到了ReHash的步骤。让我们回顾一下ReHash的代码:

假如此时线程B遍历到Entry3对象,刚执行完红框里的这行代码,线程就被挂起。对于线程B来说:

e = Entry3
next = Entry2

这时候线程A畅通无阻地进行着Rehash,当ReHash完成后,结果如下(图中的e和next,代表线程B的两个引用):

直到这一步,看起来没什么毛病。接下来线程B恢复,继续执行属于它自己的ReHash。线程B刚才的状态是:

e = Entry3
next = Entry2

在此基础上往复执行,最后会到如下这种状态。

此时,问题还没有直接产生。当调用Get查找一个不存在的Key,而这个Key的Hash结果恰好等于3的时候,由于位置3带有环形链表,所以程序将会进入死循环

这种情况下,在高并发场景下,我们通常采用另一个类ConcurrentHashMap。这个类兼顾了线程安全和性能。

发布了7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440 · 访问量 73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BC_121/article/details/103529444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