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了马云 10 亿被骂 4 年后,院士王坚留下 4 条人生启示

作者 l 江不流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shoujirym8754)

微信订阅号【阿里云】,创下了开号以来阅读量冲上10万+的最快纪录。

内容不过是一幅图片、一张表格、一段只有50个字的简讯。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2019年度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

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打败百度CEO李彦宏、CTO王海峰,微软副总裁沈向洋、比亚迪总裁王传福,成为本次增选的75名院士中,唯一来自民营企业的科学家。

古今中外,院士从来都是科学家群体的最高荣誉。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8489440 查看本文章

在中国,这顶桂冠过去只属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

如今时代变了,因为有一种人天生不被束缚,他们永远在开辟新的时代。

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所言:有的鸟儿注定是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永远做那只跳进沸水里的青蛙

王坚的人生,早就开了挂。

22岁,杭州大学心理学学士;

28岁,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

30岁,晋升为心理学教授;

31岁,提拔为博士生导师;

32岁,担任杭州大学心理系主任。

从博士到系主任,四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十年的路程。

王坚的专业,是工业心理学,研究人机交互。

在杭大读硕士时,本专业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欲望,于是跑去浙大旁听了计算机专业的课程。

硕士念完,他的计算机水平已经不亚于导师。

有一个佐证。

多年后,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面对“这人根本不懂技术,连代码都不会写,一个学心理的博士,居然当上阿里巴巴的CTO(首席技术官),心理学学得真好啊”的质疑,他泰然自若地回答:

“如果你把我当成一个纯粹写代码的人,这一行的人也会因为写代码而雇用我。

王坚的硕士毕业论文,叫《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

这是中国首部讨论人机交互的论文,那时的王坚还不知道,他的论文将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器轨道对接的人机交互程序上,大放异彩。

只需要按部就班地走下去,王坚的人生,大概率会顺风顺水,坐等名利找上门来。

人人求之不得的稳定,王坚弃如敝履。

系主任的身份,行政事务太多,一心改变世界的人,永远在出发。

1999年,37岁的王坚第一次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离开杭州大学,入职微软亚洲研究院。

一头扎进实验室,王坚这一干就是十年。

十年磨四剑。

SQM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被微软拿去开发了Office 2007以及其他几十个软件产品;

数字墨水技术,应用在了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以及随后数代Windows系列产品中;

亚洲语言无模式切换用户界面,应用在Windows XP 和 Office XP 等软件上;

手写数学公式识别器,在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时,被微软拿来现场演示推广。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王坚带领的团队,是和比尔•盖茨当面讨论问题最多的小组。

曾有人在比尔•盖茨面前讨论软件数据分析问题,比尔•盖茨说:“你应该去找王坚。

囊括了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百度总裁张亚勤、金山集团CEO张宏江、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在“人工智能的黄埔军校”微软亚洲研究院,人们这样评价王坚:

“那是一个大牛扎堆的世界,即使如此,他也可以算其中最特别的一个。”

特别的王坚,升任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也走到了人生的第二个十字路口:

在熟悉的实验室继续做擅长的科研,享受水到渠成的荣誉和地位,还是狠下心把自己抛进陌生的赛道,让未知和风险降临人生下半场?

就像建筑师的夙愿,是亲眼看着自己的设计图纸变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科学家的夙愿,是亲手把实验室里的成果变成切切实实改变世界的产品。

这中间,只差了一步,却隔了十万八千里。

这一年,王坚46岁了。

如今答案早已揭晓,但中年转身的那一刻,他的决然和勇气,即便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也自叹弗如。

这也是王坚留给我们的第1条人生启示:

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永远做那只跳进沸水里的青蛙,选难走的路,看更高处的风景。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因为看见,终能抵达

12天之前,杭州阿里巴巴总部,2019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最终交易额定格在:2684亿元。

2天之后,马云却在第五届全球浙商大会上说:

“不要把双11看作是阿里巴巴的成功,其实对阿里来讲没有多大意义,只是一个技术的测试。我们相信双十一所需要的所有的技术、设备,包括金融、物流、计算能力,是十年以后整个中国科技、技术、经济发展的一种基础设施。”

马云口中的技术,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阿里云。

阿里云有多强?

不妨回想两个场景。

10年之前,第一届淘宝双11购物节,交易额只有5千万,购物人数、包裹数量都不到今年的五千分之一。

可是那一年的双11,淘宝一度崩溃,页面卡顿,甚至部分商品详情页不得不以黑白色显示。

今年的双11,订单峰值达到54.4万笔/秒,单日数据处理量达到970PB,包裹量12.9亿个,相当于2007年整个国家一年的包裹量。

可是今年的双11,大家想必记忆犹新,购物体验良好,网站刷新及时流畅。

再说第二个场景。

9年前的1月30日,2010年度春运拉开帷幕。

为了缓解历年春运,火车站通宵排队抢票的困难,这一天,12306网络购票平台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赶过那些年春运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崩溃是12306网站的标签。多少人因为抢不到票,无法回家过年。

直到2015年,这一现象才渐渐淡出视野。

因为那一年,12306网站将75%的余票查询系统,迁移到了阿里云计算平台上。

今天的阿里云,帮阿里巴巴在全球拿下超过140万客户,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网站,服务器架设在阿里云之上,年营收247亿,估值超5000亿。

在云计算这个领域,阿里云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

阿里云这么强,是因为云端之上的那个人,“阿里云之父”王坚。

2007年的网侠大会上,两个将在未来改写中国互联网历史的人碰面了。

王坚和马云。

“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

就因为这样一句话,马云和彭蕾三顾茅庐,请动王坚出任阿里巴巴首席架构师,负责开发云计算系统。

十年前的云计算,是什么概念?

答案是没有概念,一切都要无中生有。

2010年的一次IT领袖峰会上,马化腾说:现在看还为时过早,可能得过几百年,几千年之后,到阿凡达的那种时候才能实现。

李彦宏在旁边补了一句:云计算这个东西呢,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

马云说:云计算就是一个乌托邦思想,为谁做,要做多久,什么时候产生效益,我们也不清楚。

而阿里巴巴的研发工程师们,对于云计算的表述更露骨:明明可以坐高铁,却偏偏要骑自行车去上海。

王坚,只有王坚,就如当年爱因斯坦在大脑中凭空推算出“相对论”一般,提出了云计算的整体构想,并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步步推进。

8年后,王坚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在与董卿的对谈中,回顾了这段往事。

“计算机里最核心的计算就像是一口井,井里有着最珍贵的水资源。随着大家对计算需求的增大,需要有人想办法把井水变为自来水,让它顺畅地流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建水厂、铺管道、做水龙头、装水表等一系列环节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它需要人们对新理念的接纳。

第一口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之前,没有人敢相信水资源的安全性。云计算的整个程序做好之前,也没有人觉得这个新技术所带来的革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源泉。”

今天的我们,依然很难理解这个形象的比喻,背后蕴藏的巨大信息量。

但是十年前的王坚,却对此坚信不疑,也为我们留下了第2条人生启示: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因为看见,终能抵达。

创业是走进空气稀薄地带

只有偏执狂才能活下来

王坚在《朗读者》节目中,所朗读的书目,是美国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的《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这也是他在阿里巴巴从0到1,打造阿里云的创业之路,最好的描述。

2009年春节后的开工第一天,王坚带着一帮工程师在北京汇众大厦203号一间连暖气都没有的办公室,敲下了阿里云“飞天”系统的第一行代码。

因为远离杭州大本营,除了敲代码,这个团队仿佛处在小农经济时代,凡事都要自力更生。

自己订水、买垃圾桶、修理桌椅、修无线网,甚至需要自带咖啡和茶叶。

虽然连大厦保安都不知道这群神神叨叨的人,究竟在干什么。但是那时候每一对厚厚的眼镜片背后,好歹都在射出兴奋的光彩。

“没准将来我们成功了,我们写的飞天第一行代码还能印在T恤上呢!”

春去夏来,因为测试系统的服务器就搭建在办公室,那个夏天的汇众大厦203室仿佛一个大型蒸笼。

大厦空调不给力,王坚就每天给冰场打电话,订两只巨大的冰块,物理降温。

处境的改变,源于马云的一次巡视。

阿里云1号工程师林晨曦,想打开电脑给马云展示一下团队的成果。结果按了半天开关,机器都没反应,他才发现大厦停电。

马云就在蒸笼里干坐了半小时,直到物业恢复供电。

临行前,王坚跟马云说:这帮人很能干,每天晚上都加班。

马云惊了:这种地方还能加班?

几天之后,阿里云终于换到了有空调的办公楼。

王坚在阿里巴巴内部有个绰号,叫做“王坚强”。

不是因为他领导的阿里云团队有多么吃苦耐劳,这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最基本的素养。

而是因为他在长达四年的“四面楚歌”里,不为外界的非议所动,不为内部的分裂所动,坚持到近乎偏执地相信,“相信”的力量。

所有人,包括王坚,都远远低估了无中生有这件事的难度。

从2010年到2012年,按理说,三年的时间足够判断一件事到底靠不靠谱。

可偏偏云计算投入了巨资,自己也升官为集团CTO,仍是迟迟做不出成绩,连续几年的年终考核上,阿里云都是集团所有部门中垫底的那一个。

“骗子王坚”的骂名,从四面八方汹涌而至,一度淹没了阿里巴巴内网论坛。

马云找他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只是一个溜须拍马的;

马总找王坚挑大梁绝对是个错误,首先这人根本不懂技术,其次他太虚了,天天给你画饼;再次,这人就是一个拍马屁的高手,我到现在也没想通聪明如马总怎么会被哄到那么挺他。难道是后来发觉骑虎难下了么?

一个学心理的博士,居然当上阿里巴巴的CTO,心理学学得真好啊!

浪费钱浪费资源却一事无成,凭什么升CTO?

部门考核绩效连年压线,考核没有任何依据,为什么王坚部门还不解散?

开始大家还在背地里说,后来就不再忌讳。甚至在阿里总裁大会上,有一位员工直接对马云说:马总,你别听王坚的瞎扯,他就是一个骗子!

最后,这道声浪直接惊动了马云,他亲自下场去帖子下面回复:请相信博士(王坚),给他一点时间。

但这并没有多少帮助,部门之间因为阿里云整天互相吵架,会议室的桌子拍得震天响,把一向镇定的马云都拍懵了:

“两拨人在我办公室吵,公司就像要分家似的,最要命的我也听不懂他们在吵什么。”

人言可畏,自古以来,大多数将军都不是死于战场,而是死于朝堂之上的争斗。

云计算部门的同事,每天都低着头上班。很多人扛不住了,超过一半的人离职转岗。

一封辞职信这样写道:我觉得再干下去,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今天,左边的工位空了。明天,右边的工位空了。

工程师李超,在阿里云成功突破5K大考,承载淘宝业务后,发过一张照片。他说:当年参加 5K 项目的同事,这些人中现在只有十几个还在阿里巴巴。

黑云压城的氛围,一直持续到2012年阿里云事业部年会。一向沉默的王坚,在会场失声痛哭。

他还手拿话筒,哽咽着给自己鼓气:

“这几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

满屋子耿直憨厚的理工男,那一晚却无人不湿了衣衫。

马云也看不下去了,登台说了一段话,给濒临崩溃的王坚,续上了最后一口气。

“我知道,所有留下来的人其实是真正阿里云的精髓。

有的时候不是你技术有多强,而是我们有多团结,互相多配合,多支持,多理解。

换任何一个公司,吃不消内网上那么多人骂的,我有一段时间也是特别替大家难过,就像我骂儿子可以,我打儿子可以,不允许别人骂我儿子的,要不然我要翻脸的。

我没有想过公司内部对阿里云有那么大的意见,我真没想到。但是你们都扛过来了,这是我深以为傲的,如果你们能抗得过内部人骂,抗得过那么多人指责,我们还有什么扛不过未来五年的发展?

王坚说他知道大数据的方向,我信任他。我每年给阿里云投 10 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如果撞墙了,这钱打水漂了,我花得起,这是战略。”

被质疑久了,这种久违的被人相信的感觉,让王坚暗自咬牙,带着剩下的工程师,拿命去拼。

阿里巴巴合伙人胡晓明,回忆趟过这段低谷期的王坚时说:博士像是用100斤的力量,驱动10吨的庞然大物。

老马拉车,不待扬鞭自奋蹄。就这样,阿里云成了。

中国网站登录阿里云的比例,从20%一直上涨到50%。每个季度,阿里云都保持同比增长100%,这样逆天的增长速度持续了12个季度。

全球19个地域,200多个飞天数据中心,顺次点亮。发布不到一年时间,阿里云就赚回了超过6.5亿元。

2017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中,飞天云获得了学会成立15年以来的第一个特等奖。

在芯片领域,中国人面对美国垄断只得眼睁睁地沉默。

在操作系统领域,我们面对美国的背影也只能艰难追赶。

但是在云计算领域,王坚带着一群理想主义者,用了十年时间,把阿里云拉至和亚马逊同一级别,走到了全球第三、亚洲第一的位置。

与此同时,在杭州阿里巴巴的云栖小镇,一尊雕像被竖立起来,雕像主体部分只有两个字:飞天。

而基座上,则刻着以王坚为首的飞天团队所有工程师的名字,无论他们是不是还在这个部门。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有知情者在知乎上这样评价王坚:

10年前,我也觉得博士(王坚)是个骗子。现在看看,我觉得他是个伟人。没有这些别人嘴里的偏执狂,世界又怎么可能被改变?

每一位创业者,本质上都是孤独的。

他们走在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上,前方是凝固的黑暗,唯有偏执地相信自己,相信到盲目的地步;偏执地隔绝一切怀疑的目光,挺直脊梁、迈出一步、再迈出一步,才能一点点靠近光明。

这也是王坚,留给我们的第3条人生启示:

创业就是走进空气稀薄地带,只有偏执狂才能活下来。

巨人躬身

是在用自己的身体替后来者搭桥

2016年,阿里云早已踏上正轨,王坚也已经54岁了。

为了配合集团培养人才梯队的战略,他卸任阿里巴巴CTO,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

退居二线的王坚,这几年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在忙着推进两件事。

城市大脑和2050大会。

什么是城市大脑?

王坚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

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南极到北极。

在互联网时代以后,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从来就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

因为它们的距离,交通是一定会堵的,原因就是摄像头看到的东西,永远不会变成红绿灯的行动。

根据我们的数据,城市每天有 90% 的电力、水资源,甚至是时间,都在被白白浪费。城市大脑就是用来解决单靠人脑,没有办法为城市做好规划的问题。

什么是2050大会?

在浙江卫视《2019 思想跨年》节目里,王坚曾这样解释:

我不愿意简单地去定义2050,担心任何简单措辞都会限制 2050 的想象力。但它的初衷非常简单:让年轻人一年能因为科技而团聚一次,让年轻人有机会在几千人面前,分享他们对世界的想法与行动。

王坚有一个信条:对年轻人来讲,两个越不应该见面的人见一次面,会改变他的一生。

这个信条的缘起,或许正是因为王坚与一位年轻人无意间的照面。

在2018年第一届2050大会开幕前,一个志愿者跑来问王坚,“你叫不叫得出我的名字?”

王坚回答,“我叫不出你的名字,但我认得你,我知道你做了什么工作。”

在王坚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做了很多事,却不被人记住,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

作为 2050 大会的 001 号志愿者,在57岁的王坚看来,为年青人做点事情,非常重要。

“现有的各种大会、论坛多是为成功者举办的,我就想为那些还没有能被定义为成功的年轻人办一场聚会,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因为世界永远都在把问题留给年轻人,却没有把资源放在年轻人手中。

这是王坚发起2050大会的初衷,也是一位过来人抱着对未来的使命感,在替世界的后继者搭桥。

2018 年 5月,第一次的 2050 大会上,一位来自中国商飞的工程师,第一次在 2000 人面前讲述了他对航天业的未来看法;

一位火箭初创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分享了们的运载火箭方案;

一位马丁个人飞行器的试飞员,分享了他为何要从事高风险的试飞职业;

一位刚刚完成环球飞行的挑战者,分享了他绕地球一周的旅程;

大会结束后,那位来自中国商飞的工程师,和一位科学院所长,开始一起研究互联网卫星,俩人合作的卫星明年一月份就要上天了……

让 2000个这样有理想的年轻人相遇,会发生什么?

这个问题,王坚也无法回答。甚至,他也不想去预判。

以一种不给束缚的方式,让年青人在线下彼此激发对未来的想象,可能就是王坚孵化未来的方式,也是他借以通向未来的道路。

我很喜欢王坚说过的一句话: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更是年轻人的事情。

这是一种和平年代的家国情怀。

上下五千年,中国人自古就不缺急流勇退的智慧,但一直欠缺成全后人的智慧,欠缺躬下身体为后辈铺路搭桥的格局。

这也是功成身退的王坚,给我们留下的最后一条人生启示。

本文来源:公众号@粥左罗。粥左罗,90后,毕业5年持续进化,从服务员到创业者,《学会写作》作者,学员超过10万人的写作课讲师,8000人成长社群发起人,坚信成长即财富,坚信优质内容能给你向上生长的力量。关注公众号@粥左罗,菜单栏查看50篇必读好文。

 热 文 推 荐 

暴力裁员、爬虫被抓、QQ 注销……2019 年程序员大事记

2020 年写给软件工程师的 30 条建议

太逆天!程序员当总统、拿下《国家地理》全球总冠军、成著名歌手!

2019 年被“杀”死的那些技术!

新年首日涨姿势不能停:召回→排序→重排技术演进趋势深度总结

大数据中台之Kafka,到底好在哪里?

“区块链岛”女记者调挖矿事件时惨遭暗杀,时隔2年依旧无法沉冤昭雪……

点击阅读原文,精彩继续。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发布了45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万+ · 访问量 440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csdnsevenn/article/details/103813645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