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雪后的大明

距离1566年的那场大雪已经21年了,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将走向何方似乎已成定数…                                                                                                                                       ------题记

仍然记得两年前《大明王朝1566》给我带来的震撼,正如同七年前《明朝那些事儿》带来的乐趣一样。如果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历史通俗类小说,告诉你明朝发生了什么事情,把文言文的想表述的意思用白话文来表示出来,算作明朝知识的科普。那么《大明王朝1566》,对人物有更加深刻的描绘,告诉你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做的意义是什么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帝王将相的行为有什么动机?而《万历十五年》带来的惊喜就是它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去发掘,是什么样的制度土壤、经济环境以及思想方式综合作用才能造就出这样一批历史人物,它用严谨的方式带着你重新回到了1587年几个关键人物的视野中,并且从他们的视野中看向更本质的深处。

帝国的执政根基

在长久的封建王朝中,君王逐渐成为一个精神象征,而非真正权利的持有者,个人在制度面前是如此的微小,即使是这个人是皇帝,为什么有很多说不通的道理在这里就说得通,比如说我们经常嘲笑古人迷信,从一些影视剧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例如皇帝的春耕、皇后的采桑,《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里后妃们为了谁执行采桑礼争的头破血流,着实让人感觉好笑,皇帝为什么要做那些象征性的春耕啊?皇后为什么要有采桑礼啊之类的繁文缛节?难道更迭了几千年的王朝和史书没有记载其有效性么?我想除了小老百姓,没有人不知道,这些行为都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为什么皇帝要不厌其烦的做,不做的话大臣会不厌其烦的督促?还有一些看起来很可笑的事情,例如发生在嘉靖朝的大议礼事件:皇帝登基没几天,杨廷和便指使时任礼部尚书毛澄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内容大体是让嘉靖皇帝不要叫他现在的老爹——兴献王为爹,而应该叫皇叔,也不要叫现在的妈为妈了,而应该叫阿姨,从你继位的那一天起,你的父亲就是孝宗皇帝了,即弘治皇帝朱祐桯,末尾还告诫嘉靖,如果有人反对这个提议,就可以定性为奸臣,拖出去斩了就可以了。这个在现代人看来好像无所谓啊,反正当了皇帝了,爹不爹的就是个称号无所谓,但是嘉靖却非常生气,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而文官集团也前赴后继,双方为了这个称号损失惨重。从《大明王朝1566》其实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这其实是一场权利的斗争,双方都不care表面上的事情,而是通过表面上的事情在争夺话语权和控制权。

皇帝的春耕、皇后的采桑,甚至嘉靖通过议礼进行权利的游戏,究其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国家它维持的根基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政治如此腐败?整个国家能依然存在,为什么各个朝代历史更迭兴亡仍然会延续这样的封建礼制?

我朝以礼治天下,这个礼是什么?就是道德”,《人类简史》里提到过人类维持凝聚力的根基是一套共同信奉的东西,这个东西在现代社会是法律,在各个党派是信仰,在一群粉丝群体里是明星。“而在古代,就是道德和礼义廉耻,他们知道法治的力量有一定的限度,但一个人只要懂得忠孝大节,他就自然地会正直而守法,这正是国家执政根基所在”。所以上到皇帝,下到群臣,无一不要做道德模范,道德在他们手里是一种武器,谁具有更好的正当性,谁就拥有更大的权利,同样深度的道德感也能维持帝国的稳定。但是这种道德感存在一个无法解除的矛盾,即是,“上层社会的人们利用道德感来号召和统御国民,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而又因为他们有更多权利去享受物质,会经受更多的诱惑,所以大多数并不能算作好人。所以他们明面上是道德的榜样,暗地里又是道德的破坏者。他们在侵蚀他们正当性的根基,长此以往,只有两种结果,就是彻底的道德败坏,被定为昏君、奸臣。抑或是沦为道德感的牵线木偶,青史留名但过的并不快乐。”。其实这种矛盾性贯穿帝国的始终。明朝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我们奴隶制封建时代从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整个国家的统治根基基本上就是道德以及儒学思想,而非明确的法律,即使有明文的法律,这种法律是可通融的,也是可改变的。

那么如果出了贪腐怎么办?出了昏君奸臣怎么办,社会肌体会毫不犹豫的把它们丢弃以维持整体机能的正常,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好像皇帝可以因为一件小事情抄没杀一个大臣,但是简单搞个大议礼就引起群臣群其而攻之。同样的,出了海瑞这种道德标杆,帝国也会高高举起,号召百姓去学习,不会因为他古怪的行为,直言犯上而惩罚他。“对于整体而言,帝国的政事,注重体制的安定,而不计较对一人一事的绝对公允。牺牲少数人,正是维持大局的办法”。其实对于现代而言很多时候也是一样的,首先归责定调,然后再去善后,导致很多官员唯唯诺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其实这种案例中枢之是否能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已无关宏旨,上级总可以归罪于下级地方官。周密的调查既费周折,而如果受罚者又提出证据为自己辩护,如所出事情,在他到任之前滋生,或者其差错在于邻府邻县,或者由于上级指示错误,则法庭也无法结案。案悬不结,责任不明,必将破坏全部文官机构的规律,失去以后赏罚的标准。所以简单粗暴来维持体制的稳定运作

强大的文官集团

前段时间经常会从抖音上刷到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话:“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再配上一段古装视频秀,令人好不壮怀激烈、士气昂扬。事实如何呢?在明朝,一个天子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呢?至少对于万历皇帝而言,其修饰词可以加上孤独二字,我称之为孤独的万历,事实上不仅仅是万历,终明朝一朝,除了开国几个马上皇帝,其余皆为孤独的对抗者,对抗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大臣们,一个组织起来的大臣们----明朝的文官集团

书里介绍了三个人物,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我觉得作者之所以挑选这三个人,正是因为即使是这样统一的文官集团,也会存在不同种类的分化,张居正是激进的改革家、申时行是中庸派,海瑞则是极端的保守派。以前看历史,总觉得张居正好厉害,改革没有成功好可惜,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差点就出来了,现在再想想,真是可笑,其实从明初就可以预言张居正的失败,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以增益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所以张居正一开始的经济行动就和基调相反,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张居正的改革一定不会成功,更不用说他的改革动了多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把自己置身于自己的来源地----文官集团的对立面。更何况,他老人家自己还贪污腐败,生活极尽奢华,这在以道德为执政根基的帝国里很容易就被攻击,并且失去他行为的正当性。再来说说申时行,同1566里的徐阶、严嵩、甚至太监吕芳,他们属于一类人,「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中间有丈夫也得顾着,底下还有那么多儿女要操劳。辛苦命,两头不讨好。」,但是他们还是这么去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要维持帝国的正常运转,来协调这种阴阳,表面上的道德和暗地里的较量。其实我最为心疼他们(不包括严嵩hhhh),哪个都得顾着。海瑞在我看《1566》的时候甚为喜欢,认为其是利剑一把,现在依然如此,只是觉得他们这类人可惜了,大家都是阳奉阴违,而他是踏踏实实的道德执行者,所以会有一种错觉,明明他是最严格执行的,他看起来却是个异类,真的可惜了,是那样一种社会的牺牲品。

无论是哪一种人物,他们都组织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其好处在于制衡帝王,维持帝国的稳定,其坏处也在于过度稳定和迂腐,容不得任何新东西。而皇帝只是道德终极,一个偶像,是凝聚全国人的一种希望,我们的帝国就是通过大家维护和信奉的一套原则,一套道德,来维持帝国运转,皇帝就是这个道德的终极,所以说有的影视剧里我们能看到,什么皇帝驾崩了,很多人都说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好像天塌了一样。而皇帝本人,说到底只是一个孤独的对抗者。

思想不可能解放

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从来没听过,他是王阳明的心学继承者,这本书里我看的不大懂的地方其实也在于这一部分。李贽是谁呢?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反对八股文,提倡心学。提倡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他本人却是一个矛盾般的存在,他终其一生依赖传统文官集团的接济,又在不断的批判着文官集团和社会道德模式。同我提到过的矛盾性一样,这也是他的矛盾性所在。其实对于明朝后期而言,我认为,没有什么思想解放,顶多算是思想异类,和个人的人生经历相关,只是一些萌芽,而并没有什么成型的思想体系,遗憾的是,清军入关后,这点儿萌芽也很快就被掐掉了。何况统治者也不乐于看到这些,他们追求道德思想的一元体系,就像我之前的一篇文章,《1984》里提到的,他们不要经济和思想的快速发展,他们只想要稳定之上的特权,所以,思想不可能解放。

这本书其实大学的时候就试着读过,现在还记得那本泛黄的二手书的味道,现在早就无影无踪,因为一开始就看不下去,现在在茶余饭后阅读,倒也能增加一番乐趣,算是又增长了一些见识,书中有些有趣的描写:「在参加早朝之前,凡有资格参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区的地方官,在天色未明之际就要在宫门前守候。宫门在钟鼓声中徐徐打开,百官进入宫门,在殿前广场整队,文官位东面西,武官位西面东。负责纠察的御史开始点名,并且记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等等属于“失仪”范围的官员姓名,听候参处。一切就绪以后,皇帝驾到,鸣鞭,百官在赞礼官的口令下转身,向皇帝叩头如仪。鸿胪寺官员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职的官员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对皇帝行礼谢恩。然后四品以上的官员鱼贯进入大殿,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官员向皇帝报告政务并请求指示,皇帝则提出问题或作必要的答覆。这一套早朝节目在日出时开始,而在日出不久之后结束,每天如此,极少例外。」感觉像是回到了那个历史时代一样,历史也是柴米油盐,也不都是腥风血雨,即使是在我们今天看来的腥风血雨,在当时可能也是极平常的一件事情。为什么题为《雪后的大明》呢,因为1566那场雪其实已经给风雨飘摇的王朝带来了衰微的前兆,大雪之后的寒冬也在所难免了,落后的一切依赖人治,但也没有如此强有力的人物了,即使有,也属徒劳,王朝积重难返,只能更迭,然后走上一个王朝的老路,成为恒久的周期律。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8581976 查看本文章

上回文说到:郭子仪护唐除奸戡安史之乱,程正叔门前立雪留万世美名,娱乐圈的朋友们,咱们下期再见!

发布了240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114 · 访问量 18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inat_33087001/article/details/10364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