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LAB网络实验室:5G和WIFI6,还傻傻的分不清吗?(3)

五、再说说相对家喻户晓的5G
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5G在长时间大面积的宣传、预热与讨论下。大家都对其比较熟悉了。5G的理论带宽是4G网络的百倍(理论下行速度10Gb/s),同时还有低时延和低耗电的特性。即将取代4G网络成为下一代的通讯网络。目前5G通讯标准还没有完全定确定下来,只有针对5G手机的eMBB场景(大流量带宽标准)已经被确定下来。
长期以来,WiFi和蜂窝网络就像移动设备上的两大高手。彼此势均力敌:一个主室内,一个主室外。多年来WiFi以其流量便宜的特点,一直是蜂窝网络的室内覆盖补充,也承担着大量数据流量的场景:比如下载和高清视频之类的。而蜂窝网络和WiFi这两大高手在接下来两年中,都将迎来一次巨大的升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5G的主要技术

5G特性
5G的特性非常多,这里提取几个关键特性。分别是eMBB(具备超大带宽的网络)、mMTC(超大连接的物联网)和uRLLC(高可靠低时延的网络)。5G 这两年非常热,现在也变成国家的一个战略。实际上,5G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4G技术的一个延续性更新。它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基本上是4G技术的提升。比如说频宽,4G频宽是20兆,而5G现在开放的频段是100兆;比如说天线,4G典型的是4发4收或者8发8收,到了5G是64发64收;另外,5G还有更高的调制解调技术。

5G带来的想象力
5G信号处理的技术使得它的整个带宽变得非常高,但5G真正革命性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带宽变高、上网更更快。真正的革命性的技术在于下面两个,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常多的想象力:
Mmtc,超大连接的物联网,它可以支持百万级的物联网终端连接,针对全球网、全国网、城市网络类的,比如水表、电表、燃气等的抄表,比如共享单车、智能井盖、智能路灯等都可以用到。
uRLCC,高可靠低时延网络,主要面向生产类和自动驾驶类的应用。例如,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未来就需要承载在这样的一个网络上,才能满足各种瞬息万变的路况和突发情况,并能作到实时响应;还包括,生产车间的实时控制以及港口会控制部分自动化的设备。

5G是国家战略
5G是一个国家战略,要一直推广,这并不仅仅是让老百姓更快上网;而是,超大连接的网络以及超低时延的网络,会给整个社会的自动化带来非常大的促进和变革。

5G产业链现状和预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标准看
5G的产业链的现状和预测如何?从标准的角度来看,2019年,大带宽接入的标准已经成熟了。而且2019年会做预商用,运营商已经在一些城市里陆续进行性能测试,为正式商用做准备。而后面的两个网络标准,则会在2020后完成。

从终端看
预测到2020年,共用上网的5G网络会实现小规模的商用,而且2020年真正可量产的5G手机会上市。到2021年,基于5G网络的上网服务将会开始普及,5G的手机也会规模上市。

运营商的节奏
国内的三大运营商,目前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建设5G网络。2018年的时候,工信部就分配了5G频率给移动、电信、联通。2019年,三大运营商都会预商用,而且工信部会发布牌照,从而开启规模部署的商用节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20年和2021年,5G的应用主要以室外的宏站为主,满足一些城市或者整个城市级的应用。运营商的部署,也会以先满足信号的覆盖、满足街道街区,包括一些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区域的覆盖为主。而真正要做到室内全方位覆盖,需要等到2022年以后,到时候会采用室内小基站,作为5G的室内覆盖方案。
这就是整个5G产业链和5G网络部署的节奏,可以看出,5G网络的建设投入会非常巨大。4G整个基站的投入是数万亿级,而5G的频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小,部署基站的投入可能会达到4G的3-5倍。所以,运营商会分阶段分步骤来实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而WiFi6最快9.6Gb/s也要需要8跟天线并行才能达到。按照目前智能手机中普遍安装双天线来计算速度,今后家中WiFi6的峰值速度应该为2.4Gb/s,(大约300MB/s的下载速度)。看起来是比目前的5G网速要快不少,但要达到这个速度需要设备支持以外,还需要运营商那边有相应的宽带套餐办理(不知这两年内,运营商会不会推出千兆或者两千兆套餐)。

<<WiFi 6到底好在哪里?一文带你了解WiFi 6>>
<<Wi-Fi 6 专栏 | 5G时代,高校网络如何建设>>
<<WiFi6即将来袭!没那么简单>>
<<当WiFi6遇到5G,5G普及了以后WiFi和宽带会消失么?>>
<<你对WiFi 6了解多少?>>
<<WIFI6公布,不再使用传统命名方式,新标准速度更高更快!>>

HCNA培训 HCNP培训机构 HCIE培训中心 HCIE认证培训

Ie-lab 李强伟

发布了107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0 · 访问量 1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pccie/article/details/10262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