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准备超越“屏幕时间”,准备好了吗?

全文共2251字,预计学习时长7分钟

来源:Pexels

并非所有屏幕都是一样的,屏幕给人们带来的遐想无穷无尽。

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屏幕组计划承诺以更加复杂的方式描绘人们的数字行为。

科学家花费了数年和数百万美元,发现屏幕时间给年轻人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抑郁、焦虑、肥胖、成绩下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甚至儿童发育迟缓等。一些科学家发现了这其中的重要联系,但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了不一致甚至矛盾的结果,文献综述往往难以提供明确的结论。

来源:Pexels

根据近期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专栏文章,“屏幕时间”是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衡量指标。为了改进这一指标,科学家启动了所谓的人类屏幕组计划。这是一个建立在名为“屏幕组学”(Screenomics)的新跟踪平台上的研究项目,该平台在一天之内会每五秒钟记录一次参与者设备的屏幕截图。这个由斯坦福大学研究作者开发的平台还计划提供给其他研究人员使用,旨在对人们使用屏幕的频率提供更细致的了解,以及人们何时、为何以及如何使用屏幕。目前,该平台适用于安卓智能手机、苹果电脑和个人电脑,不过研究人员计划在未来将其扩展到更多的操作系统。

尽管这个名字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个玩笑,但这个项目本身是严肃且雄心勃勃的。该项目的目标是将媒体效果研究领域(经常被中伤的领域)置于数字时代更为严格的基础上。这还要求参与者允许研究人员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他们的生活,这就引发了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该项目旨在能提供更具体、更可靠的建议,说明哪种类型的屏幕时间最有害,哪种类型的屏幕时间在适度的情况下危害较小,甚至是有益的。

论文的作者之一托马斯·罗宾逊(Thomas Robinson)也是斯坦福大学儿科和医学教授,他认为以“屏幕时间”作为衡量标准的研究通常要求参与者自我报告他们每天花在电子设备上的时间。但是自我报告是不可靠的。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的屏幕时间都是相等的。

罗宾逊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人和人之间的屏幕时间是非常不同的。”“现在一小时的屏幕时间和三小时后的一小时屏幕时间是不同的。如果把这一切因素综合在一起,我们几乎会错过所有让这些时间变得重要的东西。”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就以下面四个青少年为例。第一个人每晚花三个小时玩电子游戏,并在 Discord上与其他玩家聊天。第二个人花了三个小时浏览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并在上面发帖。第三个人花了三个小时看Netflix和YouTube。第四个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但是每隔五分钟就会收到一次电话通知,而且通常只会花几秒钟或几分钟来回复。

在一项测量屏幕时间的研究中,四个青少年可能都报告说每天花在设备上的时间是三个小时。然而,他们对这些设备的体验几乎没有共同之处。第一个人可能会觉得与他人更有联系,第二个人可能会觉得更孤立;第三个人可能变得更焦虑,第四个人可能变得更无精打采。难怪研究发现,很难对屏幕时间带来的影响得出可靠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将屏幕组学这一平台设计成可以让研究人员准确了解人们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屏幕上做了什么以及花了多长时间。

这段视频展示了一个人使用智能手机三分钟的样本,由人类屏幕组计划每五秒钟拍摄一次截屏来记录。

罗宾逊说,屏幕时间仍然可以用来衡量某些较窄的指标,比如一个人暴露在蓝光下的时间或者一群人暴露在广告中的总时间。“但总的来说,这就错过了人们所看到的内容,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行动,这些才被认为是社交媒体带来恶性影响或潜在好处的原因。”

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完全停止担心孩子在媒体上的使用情况。尽管文献中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更多的研究发现了屏幕时间和健康状况之间令人担忧而并非令人放心的联系。但是这意味着,与限制特定类型的屏幕时间相比,仅仅限制屏幕时间可能在改善儿童健康方面效果更差。正如这篇专栏文章的作者在《对话》上的一篇文章中所说:“一个只基于屏幕时间的媒体解决方案,就像是给服用多种处方药的人提供医疗建议,让他们的总药量减半。那什么时候减少服用什么药物?”

作者承认,每五秒钟记录一次研究对象设备的截屏具有高度侵入性,并伴随着风险。在项目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已经从美国、中国和缅甸大约600名志愿者中收集了3000多万张截图,这些志愿者在完全了解将要收集的数据后赞同了这一行为。拜伦·里维斯(Byron Reeves)是斯坦福大学的通讯教授和该文的合著者,他告诉《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随着对网络生活的深入了解,人们很容易“偷窥他人”。

但他们认为,学术界最好是通过机构审查委员会审查的程序自行收集数据,而不是仅仅依靠自我报告或与那些在吹捧研究成果方面有既得利益的技术平台合作。

来源:Pexels

罗宾逊说:“我们竭尽全力保护数据,并承诺永远不共享这些数据。”他指出,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具有侵入性——但科学成果是值得的,如早期发现遗传条件并针对遗传基因定制药物等。

推荐阅读专题

留言点赞发个朋友圈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编译组:殷睿宣、李林虹

相关链接:

https://onezero.medium.com/scientists-are-ready-to-move-beyond-screen-time-d403b058e9ec

如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推荐文章阅读

ACL2018论文集50篇解读

EMNLP2017论文集28篇论文解读

2018年AI三大顶会中国学术成果全链接

ACL2017论文集:34篇解读干货全在这里

10篇AAAI2017经典论文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读芯君爱你

发布了80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2687 · 访问量 43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duxinshuxiaobian/article/details/10443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