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电梯行业发展历程回
19世纪在美国出现一种升降机,它只用于工厂和仓库运送货物和机器。19世纪中期,美国人奥的斯意识到电梯的载人用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梯。但是,起初人们并不接受这一创新,担心乘坐时轿厢会坠落而发生危险。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在一次展示会上,奥的斯乘坐电梯升至行程顶部,随后命人砍断了悬挂绳,随着轿厢安全地制动在导轨上,人们才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最初的电梯是强制驱动的,主要是卷扬式,且能源来自于人力,随后才出现了链轮链条式、液压式、曳引式,能源变为电力;电梯拖动技术经历了单速-双速-ACVV调速-3VF调速几个阶段;电梯控制技术由最初的仅能实现轿厢上下移动的简单控制,逐步发展到现在的智能化控制;电梯导轨也由最初的木质导轨发展到现在的金属专用导轨;悬挂绳由最初的麻绳发展到今天的各种钢丝绳和钢带。电梯系统和部件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电梯行业逐渐成为市场上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行业。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梯技术和市场开始逐渐发展,1987年,我国发布了等效采用欧洲EN81-1:1985的GB7588-19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为我国电梯的发展确定了较高的起点,也为我国电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在1979年以前,我国大陆的在用电梯不到1万台。而2005年我国大陆的电梯年产量达13.5万台,比上年净增2.5万台,增幅为22.7%,中国电梯的年产量超过了世界总量的1/3。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统计,2005年新登记注册的电梯为124465台,截止2005年底,全国在用电梯达651794台。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向9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电梯6206台,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8062台,合计14268台,创汇394亿美元。同期进口电梯2226台,自动扶梯45台,共耗资148亿美元。我国有13亿人口,在用电梯的人均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3,是发达国家的1/10,因此,巨大的电梯市场仍然吸引了全世界知名电梯企业的关注。
自主创新——电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我国国家领导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长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有人形容我国大部分民族电梯工业的产品是低价格、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三低”产品,此话反映了民族电梯工业尴尬的处境,这使得我们只能以廉价的劳动力,较多的能源消耗,较大的环境污染,换取微薄的利润,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有时仅需一纸技术合同,就可得到丰厚的利润。

2005年底,全国电梯整机制造厂总数已由1987年的150家左右发展到319家,国外的知名品牌,都已落户中国,或合资或独资。从中国电梯协会统计的电梯制造产量可以看出,外商独资、合资企业占据中国市场80%以上份额,而他们的品牌数量却只占20%。而民族品牌的电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特别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还很欠缺,造成一味地跟着别人后边走,因此发展速度慢、规模小。即使是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民族电梯企业,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明、新技术也较少,制造工艺没有创新,管理没有创新,体制没有创新。因此,民族电梯工业市场占有的份额少也不足为奇。
总结成功电梯企业的经验,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昂贵代价,避免了投产后需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外方,另外,我国难于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军民两用的“先进技术”,无法引进发达国家的尖端技术。即使有钱也只能买到即将过时的“成熟技术”。从长远看,自主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更是意义深远,电梯企业只有通过研发投入,不断积累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yangtim/p/12370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