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下公有云的一些粗浅认识

本来想写一下我对以前工作的回忆,写完回过头来看看,结果感觉写成了议论文。。。要搁高考,估计就是个跑题的零分作文了。索性我再改改,给成议论文好了。首先抛出我的结论:

政企(中大型企业)上云,华为云会更适合一些。

我已经将近两年不在华为云干了,所以这篇文章不是水文,是我的一些感受,就像刚说的,本来想写写回忆,结果写成了议论文。

我以前在华为云干的时候,接触最多的是阿里,所以本文主要是和阿里做一些比较。咱也没在阿里干过,所以阿里的一些信息都是道听途说。如果写的不对,也请您轻拍。

一、互联网思维是云的第一阶段。

公有云绝对的大佬AWS(Amazon Web Service),字面意思就是亚马逊网页服务,一看名字就是为互联网而生的,初衷是让中小企业使用亚马逊的web服务。同时亚马逊由于业务发展的特性,需要更加弹性的基础设施能力,也可以出租一些闲置的基础设施资源,逐渐将公有云这个模式发展了起来。

再看国内大佬,阿里巴巴。阿里实际上也把公有云完全做成了互联网的模式。大家在阿里云上买各种服务,是不是有一种逛淘宝的感觉。逛淘宝还能盼个快递,逛阿里云,连快递都省了。。。这种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机房的概念,阿里成了房东,买公有云服务的企业成了房客。

在面对中小企业时,大家宣传的重点都是:一、公有云按需购买,能够极大减少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二、业务按需自动伸缩,灵活性非常高,说到底这条还是钱的问题。包括华为云最初的口号也是,让用云像用电一样方便。所以大家几乎都是突出了省钱、方便。

这种模式对于中小企业的确是非常非常的友好,简直就是冬日里送温暖,夏天来个冰镇大西瓜。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基础设施的投入的的确确占了总体成本很大的一部分。这种灵活又省钱的方式不要太贴心吧。而由于阿里在互联网多年的主场优势,所以在以互联网思维卖公有云的这个战场上,阿里遥遥领先也很说的过去。

二、公有云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技术。

从近几年华为与阿里在技术上的投入可以看到,公有云最重要的并不是上述的经营模式,而是内功,正所谓有九阳神功护体,学其他武功并不在话下。在内功的修炼上,两家又各有千秋。

因为自身业务的特点,阿里的强项是软件,坚持自研了飞天云系统等其他很多云上系统;虽然也有对硬件研究的投入,但毕竟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气候。

而华为刚好相反,几十年的硬件背景,各种硬件、服务器世界排名靠前,而基础设施最基本的单元就是服务器。但华为的软件能力的确相比阿里要差一些,云上不仅要有服务器,还要有高效可靠的调度。最近看到很多华为关于调度的文章,以及针对这块的奢华投入,看来在软件能力上已经发力了。

有时想想,阿里和华为如果能结合一下,那就完美了。不管怎样,两家都在大力发展自己优势的地方,而又在大力投入补齐自己的短板。所以,我觉得技术上两家各有千秋吧。

政企(大型企业)要是什么?

那对于政府和大型企业,上述这个互联网模式还适合么?除了技术,政企还看重什么呢?

三、喜欢巴宝莉还是私人定制

之前在网上看了一篇文章,大概讲的是,在一般的认知中,在互联网行业,Google是比Amazon更牛逼的存在,为什么亚马逊的云要比Google的云牛逼地那么多呢。总结起来两句话,针对客户提出的问题,Amazon的回应是:得嘞!您稍等嘿!马上搞定;Google的回应是,不!是你不会整,你应该这样整。企业都喜欢AWS这种小二风格,所以AWS就发展起来喽。

我在华为待这几年,华为坚持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在这点上华为更像AWS这个风格。虽然我没有在阿里干过,但和客户交流时,也能得到一些信息,从这些侧面信息来看,阿里更像Google,喜欢说不。

在服务客户这点上,华为和阿里就显出了非常大的不同。我个人觉得,阿里就想巴宝莉,能做出顶级的风衣,外观漂亮用料好,非常适合大众的审美,至于适不适合所有身材的人穿,那就看你造化了。人胖穿上不好看,不好意思,不关我事,你自己减肥吧。

而华为像是个优秀的裁缝,会给客户精准地丈量尺寸,做到量体裁衣。我们去见客户之前,会想方设法弄清客户的流程,然后再结合我们自己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来给客户提出合理化的方案。

我曾经和一个Na客户交流,他说阿里给他们宣讲,直接讲阿里有什么什么产品,有什么什么解决方案,可以做什么什么事情。但客户听了感受很不好,因为并没有帮他解决他最棘手的问题。

四、产品上线还是项目交付

我认为这个就讲到了企业基因的问题。阿里是互联网企业,基因就是求快。在疫情期间,三四天做出并上线了相关的软件产品,看反应多迅速。

华为云在前几年迷茫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学阿里的快。我经常能听到各种专家对阿里的各种赞美:看人家阿里,就投几个人,开发一两周就上线了,成天有人念叨,阿里反应太快了而且人力投入还比华为少的多。不可否认,阿里云的友好程度和易用性的确别华为云要好一些。

互联网企业经常说的是“产品发布”或“产品上线”,是不是有点“东西我做好了,大家来用吧”的意思。因为互联网的客户群就是大众或中小企业,本质上也就是他做好了,你来用。

我所在的小组就一度推行过阿里的这种模式,希望我们几个人能搞个优秀实践,能够快速上线一些功能,然后在开发部门内复制这个流程,但最终失败了。是华为学不来么,我认为并不是!

而华为云更喜欢用交付这个词,而交付,是不是有“东西给您做好了,交给您了”的意思,是不是感觉更正式一些,更安心一些。事实上,我认为这就是两家最大的不同。华为有非常完善的流程和团队来保证产品的稳定,从客户需求、设计、开发、测试、到交付有完整的流程和各自独立的团队。这个流程看起来复杂繁重,可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交付的产品稳定可靠。我在公有云的时候,最辛苦的是交付和运维的同事,为什么?因为我们要交给客户最稳定最可靠的产品。

那我们现在再来回想一下,作为一个大企业来讲,最看重的是便宜、易用呢还是更加稳定、可靠呢。答案显而易见吧。

五、公有云的第二战场

作为曾经是华为云一员的我,也和华为云一样迷茫过,不知何去何从,但去年年初从新闻上看到,郑总宣布华为云的重心移向政企(这里指中大型企业),虽然已经离开华为云,但我在那时就感觉华为云的春天要来了。

总结一下第一条里讲的,公有云的贩卖模式完全是互联网思维,甲方是云提供商,乙方是购买方,中小企业作为散户向房东阿里云租赁计算资源,几乎完全线上完成购买。会有一些线下代理商,但这不足以颠覆这个线上的模式。我估计阿里云可能都没有客户经理等客户线的相关职位。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最近政府、个大企业的公有云采购模式。我就讲其中的一个环节,招标。怎么样,是不是购买公有云服务的政企单位又成了事实上的甲方。而在互联网思维下,不会有先招标这一说。

就模式上来说,这简直就是华为的本行呀,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好客户,这不就是华为一直以来的思想么。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在这种模式虽然是卖公有云,但模式基本复制了以前传统数据中心的买卖方式。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我懒得再讲。但既然所有的大型客户接受这个方式,必然有它成为主流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面向政企的公有云市场是公有云的第二战场,华为有企业级基因,而在这个模式下,将更合适成为政企的公有云服务商。

六、相互学习,能否出师

阿里和华为相互挖人,不乏高级专家,就是为了相互学习。从一些猎头那里得来的信息,阿里在从华为挖大量的一线SA,希望建立起像华为一样的客户能力。我个人认为可能行不通。

首先华为的这种接触客户的模式和渠道,还有开发交付的模式,是几十年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一朝一夕靠几个人或者几个团队能建立起来的。大家都是这个流程中的一份子,我刚才说的企业基因,我们都受这个基因的影响,但是要说清楚这个基因到底是什么样的,需要花很长时间或者根本不可能。

其次,未来5到10年,公有云会是个什么样子,我看谁都说不清楚,现在这种模式是否还适用,我看是个很大的未知数。

再说华为,我个人感觉学习阿里的技术积累是最重要的,至于快,倒是可以放一放,大型企业从不追求快。大家想想企业级Linux的内核落后内核社区多少代,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七、你来用吧和你拿去用吧

前几年我去拜访客户,客户对于公有云还是有一些排斥的,对于一些客户,相比基础设施的投入,他们更看重数据的安全,数据才是这些客户的核心资产。比如和一些AI的客户交流,他们认为担心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模型放到公有云上会不会发生资产泄漏甚至被盗取的风险。再比如银行现在会利用云和大数据技术处理人的征信,他可能会希望利用云的计算能力,但绝对不希望把客户的敏感信息放到上面。核心资产一旦流失,对企业来讲将是致命的打击。

华为云郑总贯彻的是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的思想,我认为这也是和阿里云在理念上的最大的不同。“我做好了,你来用吧”和“我做好了,你拿去用吧”,是不是感觉后者更让人安心一些。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在政企(中大型企业)这个领域中,华为云会更适合一些。

发布了21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6 · 访问量 6万+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erfecter/article/details/104640931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