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记

科研随笔——走出科研中的思维困境

  • 我们都知道,能力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很重要的指标。在学校一次职场心得交流会上,雷明老师也是强调专业能力是我们生存的BaseLine(他强调要开挂还需要伪交流,这是后话)。但凡有一些上进心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而能否达到目的,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 在此,本鸟总结出遇到的一些问题(愚昧的自我暴露),以及通过观察身边的人,记录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并尽可能给出我认为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也欢迎诸位看官提出建议。

正文

  1. 我发现,在学习的时候,常常陷入这样的误区:一开始就急于寻找技术上的解决方案,或者沉迷于从理论上把一件事彻底解释清楚,这样就把目光局限在了一个小的区域(太过于具体的小问题)从而无法把握大局。然而,以当前的认知,甚至连这个小的区域都是有难度的,这时候如果一直死磕,不跳出这个小区域,可能就会失去了更加广阔的世界,失去了更多可能的解,因此算是一个思维误区。

  2. 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从现有的技术储备出发,而不去探寻更能专业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不能抽象化、模块化思维,从而使一个复杂问题无从下手。因此我们遇到问题应该把问题分解,逐个模块攻克,最后把他们耦合起来。

  4. 无视理论基础,肆意蛮干。一个拿得出手的成就,往往是基于知识系统而产生的(相对于纯经验产生)。知识系统决定了一个人看待问题的宏观格局,这个系统越庞大越调理,遇到问题也就能更快找到可行路线。

  5. 一个问题通过自己一人之力无法解决的时候,仍然忘我地忘记时间流逝地一个人试图解决,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强”。事实上,真正的要强并非万事都要自己解决,一个人的认知也可能因此被局限住。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试图自己解决,花费了相当的时间仍然没有进展,就可以去请教老师、请教同学们,相信他们会给你惊喜。
    —2020.3.3

  6. 想起模式识别刘老师说过的:关于一个新知识,首先要知道他的概念,知道是什么,再进行接下来的研究。这是使我经常感觉蒙在鼓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我看到一个新的概念,都不知道是啥,愚昧的我甚至对着屏幕开始发呆,或是进入焦虑,更惨的情况是胡乱搜集信息(特指偏离主题的),造成更大程度的精力分散(虽然有时候会有用)。

    直到现在,仔细想来仍然感到困惑-----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地方不明白,很自然就会求助于网络资源,然而网络资源很多是没有经过严肃审核的,很多甚至和事实相悖。怎么解决呢?

    另外,我想这不仅是如何获取资源的问题,还在于自我对于已经获得资源消化吸收的问题。比如我的一篇转载Python参数传递,这是我同学问的,因为下意识觉得是和内存相关,根据关键词我很快就找到了。可是我只粗浅看了一部分,内心仿佛在排斥其中的概念,导致看完了还觉得朦胧(体现了我的愚昧)。而我同学看后则言简意赅提出文中的概念,我才又仿佛很认真的看了一遍,略知一二。
    — 2020.3.4

发布了18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496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m0_38139098/article/details/104317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