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Code 前端常用插件集合

1.Auto Close Tag
  自动闭合HTML/XML标签


2.Auto Rename Tag
  自动完成另一侧标签的同步修改

 


3.Beautify
  格式化代码,值得注意的是,beautify插件支持自定义格式化代码规则


4.Bracket Pair Colorizer
  给括号加上不同的颜色,便于区分不同的区块,使用者可以定义不同括号类型和不同颜色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9706536 查看本文章

 


5.Debugger for Chrome
  映射vscode上的断点到chrome上,方便调试


6.Courier New
  一款好看字体


7.GitLens
  方便查看git日志,git重度使用者必备

 


8.HTML CSS Support
  智能提示CSS类名以及id


9.HTML Snippets
  智能提示HTML标签,以及标签含义


10.JavaScript(ES6) code snippets
  ES6语法智能提示,以及快速输入,不仅仅支持.js,还支持.ts,.jsx,.tsx,.html,.vue,省去了配置其支持各种包含js代码文件的时间


11.jQuery Code Snippets
  jQuery代码智能提示


12.Markdown Preview Enhanced
  实时预览markdown,markdown使用者必备


13.markdownlint
  markdown语法纠错


14.Material Icon Theme
  个人认为最好的vscode图标主题,支持更换不同色系的图标,值得点出的是,该插件更新极其频繁,基本和vscode更新频率保持一致


15.open in browser
  vscode不像IDE一样能够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html,而该插件支持快捷键与鼠标右键快速在浏览器中打开html文件,支持自定义打开指定的浏览器,包括:Firefox,Chrome,Opera,IE以及Safari


16.Path Intellisense
  自动提示文件路径,支持各种快速引入文件

 


17.React/Redux/react-router Snippets
  React/Redux/react-router语法智能提示


18.Vetur
  Vue多功能集成插件,包括:语法高亮,智能提示,emmet,错误提示,格式化,自动补全,debugger。vscode官方钦定Vue插件,Vue开发者必备。

 


19.vscode-icon
  让 vscode 资源树目录加


20.HTMLHint
  html代码检测


21.Project Manager
  在多个项目之前快速切换的工具
22.fileheader
  顶部注释模板,可定义作者、时间等信息,并会自动更新最后修改时间,快捷键ctrl+alt+i在文件开头自动输入作者信息和修改信息等内容


23.filesize
  在底部状态栏显示当前文件大小,点击后还可以看到详细创建、修改时间


24.quokka
  一个调试工具插件,能够根据你正在编写的代码提供实时反馈。它易于配置,并能够预览变量的函数和计算值结果。另外,在使用 JSX 或 TypeScript 项目中,它能够开箱即用


25.CSS Peek
  使用此插件,你可以追踪至样式表中 CSS 类和 ids 定义的地方。当你在 HTML 文件中右键单击选择器时,选择“ Go to Definition 和 Peek definition ”选项,它便会给你发送样式设置的 CSS 代码。


26.HTML Boilerplate
  通过使用 HTML 模版插件,你就摆脱了为 HTML 新文件重新编写头部和正文标签的苦恼。你只需在空文件中输入 html,并按 Tab 键,即可生成干净的文档结构。


27.Prettier
  Prettier 是目前 Web 开发中最受欢迎的代码格式化程序。安装了这个插件,它就能够自动应用Prettier,并将整个 JS 和 CSS 文档快速格式化为统一的代码样式。如果你还想使用 ESLint,那么还有个 Prettier – Eslint 插件,你可不要错过咯!


28.Color Info
  提供你在 CSS中使用颜色的相关信息。你只需在颜色上悬停光标,就可以预览色块中色彩模型的(HEX、 RGB、HSL 和 CMYK)相关信息了。


29.Icon Fonts
  这是一个能够在项目中添加图标字体的插件。该插件支持超过 20 个热门的图标集,包括了 Font Awesome、Ionicons、Glyphicons 和 Material Design Icons


30.Minify
  这是一款用于压缩合并 JavaScript 和 CSS 文件的应用程序。它提供了大量自定义的设置,以及自动压缩保存并导出为.min文件的选项。它能够分别通过 uglify-js、clean-css 和 html-minifier,与 JavaScript、CSS 和 HTML 协同工作。使用F1 运行文件缩小器Minify


31.VueHelper
  snippet代码片段


32.Vue 2 Snippets
33.Vue VSCode Snippets
  VUE代码自动补全插件
34.Git History 
  git提交历史

35 Setting Sync
  同步你得设置和插件

36.Reactjs code snippets

  一个 React 自动补工具。

37.Terminal 

   vs code 内置的命令行插件,也比较实用。
38.npm Intellisense

  用于在import语句中自动填充npm模块。

39.npm

此扩展支持运行文件中定义的npm脚本,package.json并根据中定义的依赖项验证已安装的模块package.json

 40.Window Colors

每个VSCode窗口都可以独特地自动着色。

41.live server 插件

开启本地服务器

复制代码

配置Live Server  
{  "liveServer.settings.port": 8080, //设置本地服务的端口号
      "liveServer.settings.root": "/", //设置根目录,也就是打开的文件会在该目录下找
      "liveServer.settings.CustomBrowser": "chrome", //设置默认打开的浏览器
      "liveServer.settings.AdvanceCustomBrowserCmdLine": "chrome --incognito --remote-debugging-port=9222",      "liveServer.settings.NoBrowser": false,      "liveServer.settings.ignoredFiles": [//设置忽略的文件
          ".vscode/**",          "**/*.scss",         "**/*.sass"
     ]
 }

或者
{    "workbench.colorTheme": "Default Light+",    "editor.renderWhitespace": "all",    "editor.fontSize": 18,    "editor.fontFamily": "'Courier New',Consolas,  monospace",    "search.followSymlinks": false,    "workbench.iconTheme": "vscode-icons",    "editor.suggestSelection": "first",    "vsintellicode.modify.editor.suggestSelection": "automaticallyOverrodeDefaultValue",    "liveServer.settings.NoBrowser": true,    "liveServer.settings.CustomBrowser": "chrome",    "liveServer.settings.donotShowInfoMsg": true,    "liveServer.settings.donotVerifyTags": true,    "liveServer.settings.port": 5500,

}

launch.json
{            "type": "chrome",            "request": "launch",            "name": "使用本机chrom调试",            "url": "http://localhost:8088",            "webRoot": "${workspaceFolder}",            "file":"${workspaceRoot}/html/recBug.html", //这个是在浏览器中要运行的文件的路径,每次运行不同项目的时候需要修改里面的运行路径        }
或者
npm install -g live-server
执行live-server 启动

猜你喜欢

转载自www.cnblogs.com/zzhqdkf/p/1245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