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流 /码率 / 比特率

主码流与辅(子)码流

   摄像机回传的视频,一般有2个码流,分别成为主码流、子(辅)码流;本地传输可以用主码流,能获得更清晰的存储录像,远程传输就因为带宽限制的原因,而使用子码流来获得流畅的图像和录像。主码流的码流高于子码流;主码流用于存储视频,子码流用于在线实时预览。主码流和子码流是数字化后的两种数据流,通常情况下会采用相同的编码方式,采用同样的数字化算法,图像的清晰程度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分辨率、码率、帧率。

    子码流适用于图像在低带宽网络(liteOS上的窄带<4M/s)上传输。双码流采用一路高码率的码流用于本地高清存储,例如QCIF/CIF/D1编码,一路低码率的码流用于网络传输,例如QCIF/CIF编码,同时兼顾本地存储和远程网络传输

 
 

码率

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或码流率,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取样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我们用的单位是kb/s或者Mb/s。一般来说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要求播放设备的解码能力也越高。

通常来说,一个视频文件包括了画面及声音,例如一个RMVB的视频文件,里面包含了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音频及视频都有各自不同的采样方式和比特率,也就是说,同一个视频文件音频和视频的比特率并不是一样的。而我们所说的一个视频文件码流率大小,一般是指视频文件中音频及视频信息码流率的总和。

以大家最熟公司的webRTC文件为例,使用的就是的是VBR,即Variable Bit Rate的缩写,中文含义是可变比特率,它表示RMVB采用的是动态编码的方式,把较高的采样率用于复杂的动态画面(歌舞、飞车、战争、动作等),而把较低的采样率用于静态画面,合理利用资源,达到画质与体积可兼得的效果。

相对的有CBR静态比特率(Constant Bit Rate),则采用恒定的比特率方式进行编码,复杂的场景就不尽人意。

CVBR(Constrained VariableBit Rate)是VBR的一种改进方法,兼顾了俩种。在图像内容静止时,节省带宽,有Motion发生时,利用前期节省的带宽来尽可能的提高图像质量,达到同时兼顾带宽和图像质量的目的。这种方法通常会让用户输入最大码率和最小码率,静止时,码率稳定在最小码率,运动时,码率大于最小码率,但是又不超过最大码率。

ABR (Average Bit Rate) 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设定的码率,但是局部码率峰值可以超过设定的码率,平均码率恒定。

MBR (mix bit Rate)混合码流。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ws_looper/article/details/7964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