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学习笔记(三)- 传输层(上)

传输层服务概述

  1. 传输层协议为运行在不同host上的进程提供了一种逻辑通信机制
    (注:网络层是提供host之间的逻辑通信机制)
    • 位于网络层之上
    • 依赖于网络层服务
    • 对网络层服务进行(可能的)增强
  2. 端系统运行传输层协议
    • 发送方:将应用递交的消息分成一个或多个的segment,并向下传给网络层。
    • 接收方:将接收到的segment组装成消息,并向上交给应用层。
  3. 传输层可以为应用提供多种协议
    • TCP
    • UDP

多路复用与分用

  1. 接收端进行多路分用
    传输层依据头部信息将收到的Segment交给正确的Socket,即不同的进程

  2. 发送端进行多路复用
    从多个Socket接收数据,为每块数据封装上头部信息,生成Segment,交给网络层

  3. 无连接分用
    • 利用端口号创建Socket
    • UDP的Socket用二元组标识(目的IP地址,目的端口号)
    • 主机收到UDP段后
    • 检查段中的目的端口号
    • 将UDP段导向绑定在该端口号的Socket
    :UDP的Socket使用二元组标识仅能标识唯一的Socket,因此来自不同源IP地址和源端口号的IP数据包将被导向同一个Socket(下图中SP仅提供返回地址,并未起到标识作用)

  4. 面向连接分用
    • TCP的Socket用四元组标识
     源IP地址
     源端口号
     目的IP地址
     目的端口号
    • 接收端利用所有的四个值将Segment导向合适的Socket
    • 服务器可能同时支持多个TCPSocket
     每个Socket用自己的四元组标识
    • Web服务器为每个客户端开不同的Socket

无连接传输协议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RFC 768]

UDP概述

  1. 基于Internet IP协议
    • 复用/分用
    • 简单的错误校验
  2. “Best effort”服务,UDP段可能丢失
  3. 无连接
    • UDP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不需要握手
    • 每个UDP段的处理独立于其他段

UDP存在原因

  1. 无需建立连接(减少延迟)
  2. 实现简单:无需维护连接状态
  3. 头部开销少
  4. 没有拥塞控制: 应用可更好地控制发送时间和速率

UDP校验和(checksum)

  1. 目的:检测UDP段在传输中是否发生错误(如位翻转)
  2. 发送方
    • 将段的内容视为16-bit整数
    • 校验和计算:计算所有整数的和,进位加在和的后面,将得到的值按位求反,得到校验和
    • 发送方将校验和放入校验和字段
  3. 接收方
    • 计算所收到段的校验和
    • 将其与校验和字段进行对比
    • 不相等:检测出错误
    • 相等:没有检测出错误(但可能有错误)
    :最高位进位必须被加进去

可靠数据传输原理

可靠数据传输协议

  • 可靠数据传输对应用层、传输层、链路层都很重要
  • 信道的不可靠特性决定了可靠数据传输协议(rdt)的复杂性
    下图为可靠数据传输协议结构:
  • rdt_send():被上层应用调用,将数据交给rdt以发送给对方
  • udt_send(): 被rdt调用,在不可靠信道上向接收方传输数据
  • rdt_rcv(): 当数据包到达接收方信道时被调用
  • deliver_data(): 被rdt调用,向上层应用交付数据

RDT1.0: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数据传输

  1. 假设底层信道完全可靠
    • 不会发生错误
    • 不会丢弃分组
  2. 采用状态机刻画传输协议,如下所示:
  1. 伪代码如下:
	// 发送端
	loop(forever)
		if(call from above)				// 应用层调用,传送数据给网络层
			rdt_send(data);
			packet = make_pkt(data);	//报文分段
			udt_send(packet);
		end
	end
	
	// 接收端
	loop(forever)
		if(call from below)				// 网络层调用,传送数据给应用层
			rdt_rev(packet);
			packet = extract(packet,data);	
			deliver_data(data);
		end
	end

RDT2.0:产生位错误的信道

  1. 辨别位错误
    利用校验和检测位错误
  2. 从错误中恢复
    • 确认机制(Ackonwledgements,ACK):接收方显式地告知发送方分组已正确接收
    • NAK:接收方显式地告知发送方分组有错误
    • 发送方收到NAK后,重传分组
  3. Rdt 2.0中引入的新机制
    • 差错检测
    • 接收方反馈控制信息:ACK/NAK
    • 重传
  4. 采用状态机刻画传输协议,如下所示:

:这里与rdt1.0不同,这里发送方有两个状态:等待上层调用和等待ACK/NAK控制消息

  • 发送方:当处在Wait for call from above状态时,有上层调用了,产生一个package,这时候要加上校验和生成SNK package,然后发出去。然后等待ACK或NAK的状态,重传回来的是ACK的话就等待下次上层调用,如果是NAK的话就要重传数据。
  • 接收方:下层有数据过来,收到一个package,判断这个分组是否有错误,如果有错误,反馈NAK给发送方,如果没有错误,从中提取数据向上层交付。
  1. 伪代码如下
	// 发送端
	loop(forever)
		if(call from above)								// 应用层调用,传送数据给网络层
			rdt_send(data);
			packet = make_pkt(data,checksum);			// 报文分段,并加入校验和
			udt_send(sndpkt);
			loop(forever)
				if(rdt_rcv(rcvpkt) && isNAK(sndpkt))	// 收到了接收端回应为NAK
					udt_send(sndpkt);
				else if(rdt_rcv(rcvpkt) && isACK(sndpkt))
					continue;
			end
		end
	end
	// 接收端
	loop(forever)
		if(call from below)								// 网络层调用,传送数据给应用层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udt_send(NAK);
			else if((rdt_rcv(rcvpkt) && notcorrupt(rcvpkt))
				tract(rcvpkt,data)
				deliver_data(data)
				udt_send(ACK)
		end
	end

RDT2.1

  1. Rdt2.0中如果ACK/NAK消息发生错误或者被破坏了,这样的话导致Rdt2.0的机制就无法成功,有以下几种选
    • 为ACK/NAK增加校验和,检错并纠错
    • 发送方收到被破坏ACK/NAK时不知道接收方发生了什么,添加额外的控制消息,但是额外的消息也可能坏掉,所以不可行
    • 如果ACK/NAK坏掉,发送方重传,如果简单重传,会产生重复分组
    • 解决重复分组问题:序列号(Sequence number):发送方给每个分组增加序列号,根据序列号可以判断是新的还是重复的,重复的话就直接接收方丢弃重复分组发送方

  2. 采用状态机刻画传输协议,如下所示:

:与2.0区别

  • 发送方:
    • 为每个分组增加了序列号
    • 两个序列号(0, 1)就够用
    • 需校验ACK/NAK消息是否发生错误
    • 状态数量翻倍
    • 状态必须“记住”“当前”的分组序列号
  • 接收方
    • 需判断分组是否是重复
    • 当前所处状态提供了期望收到分组的序列号,如果等待0却收到了1的包,则丢弃
    • 注意:接收方无法知道ACK/NAK是否被发送方正确收到
  1. 伪代码如下
	// 发送端
	loop(forever)
		if(call 0 from above)								// 应用层调用,传送数据给网络层
			rdt_send(data);
			sndpkt = make_pkt(0,data,checksum);				// 报文分段,并加入校验和,序列号
			udt_send(sndpkt);
			loop(forever)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 isNAK(rcvpkt))
					udt_send(sndpkt)
				else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 isACK(rcvpkt))
					break;
			end
		end
		if(call 1 from above)								// 应用层调用,传送数据给网络层
			rdt_send(data);
			sndpkt = make_pkt(1,data,checksum);				// 报文分段,并加入校验和,序列号
			udt_send(sndpkt);
			loop(forever)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 isNAK(rcvpkt))
					udt_send(sndpkt)
				else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 isACK(rcvpkt))
					break;
			end
		end
	end

RDT2.2:无NAK消息协议

  1. 与2.1区别
    • 去掉NAK消息协议,只使用ACK
    • 接收方通过ACK告知最后一个被正确接收的分组
    • 在ACK消息中显式地加入被确认分组的序列号
    • 发送方收到重复ACK之后,采取与收到NAK消息相同的动作,重传当前分组

  2. 采用状态机刻画传输协议,如下所示:

  1. 伪代码如下
	// 发送端
	loop(forever)
		if(call 0 from above)								// 应用层调用,传送数据给网络层
			rdt_send(data);
			sndpkt = make_pkt(0,data,checksum);				// 报文分段,并加入校验和,序列号
			udt_send(sndpkt);
			loop(forever)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 isACK(rcvpkt,1))
					udt_send(sndpkt)
				else if(rdt_rcv(rcvpkt) && (corrupt(rcvpkt) && isACK(rcvpkt,0))
					break;
			end
		end
	end

RDT3.0

  1. 前面几种协议的缺陷是如果接收方发回的ACK丢失了,那么发送方就会一直等待下去,这样协议就不能工作了,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dt3.0使用增加定时器的方法
  2. 方法:发送方等待“合理”时间
    • 如果没收到ACK,重传
    • 如果分组或ACK只是延迟而不是丢了:重传会产生重复,序列号机制能够处理,接收方需在ACK中显式告知所确认的分组
    • 需要定时器
  3. 采用状态机刻画传输协议,如下所示:
4. 流程图如下:

流水线机制与滑动窗口协议

流水线机制

  1. 在停-等机制中,这中间只进行了一个任务,而如果多个任务的话那要一个一个来,这导致了性能下降
  2. 使用流水线机制,在停-等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发送,允许多个分组发出去,这样的话就可以提高性能
  3. 流水线协议
    • 允许发送方在收到ACK之前连续发送多个分组
    • 更大的序列号范围
    • 发送方和/或接收方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以缓存分组

滑动窗口协议概述

  1. 滑动窗口协议: Sliding-window protocol
  2. 窗口
    • 允许使用的序列号范围
    • 窗口尺寸为N:最多有N个等待确认的消息
  3. 滑动窗口
    • 随着协议的运行,窗口在序列号空间内向前滑动
  4. 滑动窗口协议:GBN, SR

Go-Back-N协议

  1. 采用累积确认的机制,如果收到ACK(n)的话表示确认到序列号n(包括n)的分组均已经被正确接收了
    • 可能收到重复的ACK
    • 计时器
    • 超时事件:重传序列号大于等于n,还未收到ACK的所有分组
    • 乱序到达的分组:直接丢弃
  2. 采用状态机刻画传输协议,如下所示:
  3. 流程图如下:
  1. 示例:
    • 数据链路层采用后退N帧(GBN)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2、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多少?分别是那几个帧?
    • 解:根据GBN协议工作原理,GBN协议的确认是累积确认,所以此时发送端需要重发的帧数是4个,依次分别是4、5、6、7号帧

Selective Repeat协议

  1. 概述
    • 接收方对每个分组单独进行确认,设置缓存机制,缓存乱序到达的分组
    • 发送方只重传那些没收到ACK的分组,为每个分组设置定时器
    • 发送方窗口:N个连续的序列号,限制已发送且未确认的分组
    • 序列号空间大小与窗口尺寸需满足关系:Ns+Nr<=2k,s,r分别为发送端接收端窗口尺寸,k为序列号空间大小
  2. 伪代码如下:
  3. 流程图如下:
发布了14 篇原创文章 · 获赞 0 · 访问量 308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anglizhi3733/article/details/1053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