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电磁场与微波课组(二) 波动光学(1)

中学光学复习

  • 光沿直线传播
  • 光独立传播(并不会发生散射)
  • 光的反射、折射
  • 光路可逆
  • Fermat原理(光的路径是光程最短的路径)
  • 全反射

其中独立性是我们接下来研究波动光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另一个是波的叠加。

光的干涉

光是电磁波

Maxwell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电磁波的速度接近光速。从而大胆猜测,光是电磁波,也就是说光是波,满足波的独立性和叠加性。这为我们科学解释光科学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原子发光模型

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电子,放出能量,产生光子。

两大基本特征:间歇性和随机性。

激发态的寿命是有限的,一般为 1 0 11 1 0 8 10^{-11}\sim10^{-8} ,这种早夭的特性,决定了不能有连续的自发激发态的原子完成发光行为。
对外表现为辐射出一定频率、振动方向,长度有限的光波列,虽然由于不连续(间歇性),但是因为这种光不相干(随机性)且频率较高,所以人眼看到的是连续的图像。

单色光

具有单一频率或波长的光,通常发生在有限长的单色波列中。

相干光

光矢量

光波中的电场矢量 E \overrightarrow{E} 称为光矢量。

利用这种矢量想法,我们建立平均光强时,使用类似余弦定理的形式。
I = I 1 + I 2 + 2 I 1 I 2 cos Δ φ I=I_1+I_2+2\sqrt{I_1I_2\cos\Delta\varphi}

稳定相干条件:

  • 确定的相位差(必要条件)

    实际上这一点就作为相干条件。

  • 振动方向平行
  • 频率

干涉的光强分布

干涉实际上是波的叠加的一个实例。
相差 2 k π 2k\pi 相长,相差 ( 2 k + 1 ) π (2k+1)\pi 相消。

由上述光强叠加的讨论,只有当两光源光强相等的时候,相消处才会出现完全暗带。

干涉光的相长、相消区,在空间上分布为两条双曲线。

光源的相干长度

根据普通光源发光的特点,分光再汇聚时,波程差不能大于原子光波列的长度:这个长度定义为相干长度

我们注意到薄膜干涉里,汇聚的两束光控制不当,很可能不来自于同一个波阵面,如果大于光波列长度,那么它们将不来自同一个光波列、不具有相干性。

获得相干光的方法

由这个相干长度的考量,相干光其实并不容易获得。所以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争论持续百余年。直到Thomas Young巧妙的设计了双缝干涉实验,才最终获得了解决。

主要的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 分振幅法:薄膜干涉(分的是能量)
  • 分波阵面法:杨氏双缝干涉
  • 激光法

杨氏双缝

公式推导:
Δ φ = 2 π λ δ = 2 π λ ( r 2 r 1 ) \Delta\varphi=\frac{2\pi}{\lambda }\delta=\frac{2\pi}{\lambda }(r_2-r_1)
利用泰勒公式, r 2 r 1 = D 2 + ( x + d / 2 ) 2 D 2 + ( x d / 2 ) 2 D x d 2 D 2 × 2 = x d D , x , d < < D r_2-r_1=\sqrt{D^2+(x+d/2)^2}-\sqrt{D^2+(x-d/2)^2}\approx D\cdot\frac{xd}{2D^2}\times 2=\frac{xd}{D}, x,d<<D

联合先前得到的相位差的结果, Δ φ = 2 k π \Delta\varphi=2k\pi 时为亮纹。
x k = k D λ d x_k=k\frac{D\lambda}{d}

这就是亮纹公式。

相邻亮纹间距:
Δ x = x k + 1 x k = D λ d \Delta x = x_{k+1}-x_k=\frac{D\lambda }{d}

助记: d , x d,x 是泰勒近似中的同一个括号里的。所以相乘。等于另外两个相乘。

这个 k k 将明纹表示成一系列的等差级数。从而我们可以将双缝最中间的亮纹到外侧依次表示为 k k 级级数。

利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可以描述复色光的彩纹顺序。蓝紫光波长小,对应间距小,所以在一级明纹中靠内。

洛埃镜实验

一实一虚两个两个光源。虚光源通过镜面反射产生。

结论与杨氏干涉类似,唯一的注意点是当投影面与镜面端相交时,交点处本应该出现亮纹的地方成为暗纹。这是由半波损失引起的。

薄膜干涉

光程

单色光再真空中的波长:
λ = c ν \lambda = \frac{c}{\nu}
λ = u ν = c / n ν = c / ν n = λ n \lambda'=\frac{u}{\nu}=\frac{c/n}{\nu}=\frac{c/\nu}{n}=\frac{\lambda }{n}

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使得光的波长减小,使得在单位空间长度的相位变化增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折射率是介质中相位变化的稠密度。

在相位改变相同的情况下,把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路程折合为光在真空中传播的路程,也就是光程

这是我们研究薄膜干涉的理论基础。

半波损失

  • 从光疏到光密
  • 垂直或掠射

反射光绘有 π \pi 相位突变。表现在原有相长处为相消,从而称为损失。

投射不发生半波损失。

薄膜等倾干涉

名字上看起来比较反智。这个是厚度均匀的薄膜,看起来像等厚干涉,然而……是考虑观察平面垂直于相干光。

满足 n 2 > n 1 , n 3 n_2>n_1,n_3 的条件时,要考虑半波损失。

劈尖膜

δ = 2 n d + λ 2 = { k λ , l i g h t ( 2 k + 1 ) λ 2 d a r k \delta=2nd+\frac{\lambda}{2}=\begin{cases}k\lambda,&light\\(2k+1)\frac{\lambda}{2}&dark\end{cases}
从这个例子,我们其实可以利用起点处是否发生半波损失来确定光程差。

r l = λ 2 n ( k 1 2 ) , r d = λ 2 n k r_l=\frac{\lambda}{2n}(k-\frac{1}{2}),r_d=\frac{\lambda }{2n}k

相邻条纹所对应的后度差:
d k + 1 d k = λ 2 n d_{k+1}-d_k=\frac{\lambda}{2n}
相邻条纹间隔:
l = Δ d sin θ λ 2 n θ l=\frac{\Delta d}{\sin\theta}\approx\frac{\lambda}{2n\theta}

牛顿环

δ = 2 d + λ 2 = { k λ ( 2 k + 1 ) λ 2 \delta = 2d+\frac{\lambda}{2}=\begin{cases}k\lambda\\(2k+1)\frac{\lambda}{2}\end{cases}
由几何关系:
r 2 = R 2 ( R d ) 2 2 R d r^2=R^2-(R-d)^2\approx2Rd
r l = ( 2 k 1 ) R λ 2 , r d = k R λ r_l=\sqrt{\frac{(2k-1)R\lambda}{2}},r_d=\sqrt{kR\lambda}
越向外,级数越高,内疏外密。

薄膜等厚干涉

本质上是均匀厚度薄膜的斜反射,倾角相等,故称等厚干涉。

光程差公式:
δ = 2 n d cos γ + λ 2 \delta=2nd\cos\gamma+\frac{\lambda}{2}
微分,光程差之差
Δ δ = 2 n d sin γ Δ γ \Delta\delta=2nd\sin\gamma\Delta\gamma
相邻明纹光程差必定是一个波长。
Δ δ λ , Δ γ λ 2 n d sin γ \Delta\delta \approx \lambda,\Delta\gamma\approx\frac{\lambda}{2nd\sin\gamma}
观察到, γ [ 0 , π 2 ) , γ , Δ \gamma\in[0,\frac{\pi}{2}),\gamma\nearrow,\Delta\searrow
所以呈内疏外密。

但分析光程差, γ = 0 \gamma=0 时, δ \delta 最大。所以级数递减。

原创文章 42 获赞 17 访问量 1508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5502929/article/details/105873772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