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基础(六):视图、触发器、事务、存储过程、函数、流程控制

一、视图(了解)

1、什么是视图?

一个查询语句的结果是一张虚拟表,将这种虚拟表保存下来 它就变成了一个视图

2、为什么要用视图?

当频繁需要用到多张表的连表结果,你就可以事先生成好视图 之后直接调用即可,避免了反复写连表操作的sql语句

3、如何使用视图

语法:
	create view 视图名 as 查询语句
 	create view teacher_course as select * from teacher INNER JOIN course on teacher.tid = course.teacher_id;

注意:
1.视图只有表结构,视图中的数据是来源于原来的表

2.不要改动视图表中的数据

3.一般情况下不会频繁的使用视图来写业务逻辑

二、触发器(了解)

1、什么是触发器

触发器是达到某个条件自动触发,
当对数据进行增、删、改的情况下会自动触发触发器的运行

2.为何要使用触发器

触发器专门针对我们对某一张表数据增insert、删delete、改update的行为,这类行为一旦执行 就会触发触发器的执行,即自动运行另外一段sql代码

3、触发器的创建

(1)创建语法
							在触发器之前或者之后进行插入或更改或删除t1
create trigger 触发器的名字 after/before insert/update/delete on 表名 for each row
	begin
		sql语句
	end
触发器命名规范:在t1表前设置触发器 触发器名应为:tri_before_insert_t1
(2)delimiter设置语句终止符
delimiter $$  # 只对当前窗口有效,使sql语句的终止符由;变为$$
create trigger tri_after_insert_user after insert on user for each row
begin
    insert into user(name,password) values('jason','123');
end $$ # 因为上面的sql语句有一个;,不改终止符,那么命令只会运行到sql语句,不会再往下运行!
delimiter ; # 注意
(3)NEW对象

NEW对象指代的就是当前记录

delimiter $$ 
create trigger tri_after_insert_cmd after insert on cmd for each row begin
 if NEW.success = 'no' then insert into errlog(err_cmd,err_time) values(NEW.cmd,NEW.sub_time);
 end if;
 end $$
 delimiter ;
(4)触发器案例
CREATE TABLE cmd (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USER CHAR (32),
    priv CHAR (10),
    cmd CHAR (64),
    sub_time datetime, #提交时间
    success enum ('yes', 'no') #0代表执行失败
);

CREATE TABLE errlog (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err_cmd CHAR (64),
    err_time datetime
);

delimiter $$  # 将mysql默认的结束符由;换成$$
create trigger tri_after_insert_cmd after insert on cmd for each row
begin
    if NEW.success = 'no' then  # 新记录都会被MySQL封装成NEW对象
        insert into errlog(err_cmd,err_time) values(NEW.cmd,NEW.sub_time);
    end if;
end $$
delimiter ;  # 结束之后记得再改回来,不然后面结束符就都是$$了

#往表cmd中插入记录,触发触发器,根据IF的条件决定是否插入错误日志
INSERT INTO cmd (
    USER,
    priv,
    cmd,
    sub_time,
    success
)
VALUES
    ('egon','0755','ls -l /etc',NOW(),'yes'),
    ('egon','0755','cat /etc/passwd',NOW(),'no'),
    ('egon','0755','useradd xxx',NOW(),'no'),
    ('egon','0755','ps aux',NOW(),'yes');

# 查询errlog表记录
select * from errlog;
# 删除触发器
drop trigger tri_after_insert_cmd;

三、事务

1、什么是事务

开启一个事务可以包含一些sql语句,这些sql语句要么同时成功 要么一个都别想成功,称之为事务的原子性

2、事务的作用

保证了对数据操作的数据安全性

3、事务的ACID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一个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一致性与原子性是密切相关的。 

隔离性(isolation):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并发的其他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持久性(durability):持久性也称永久性(permanence),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4、创建事务

(1)语法
如何开启事务:start transaction
事务回滚:rollback
永久性更改:commit
(2)案例
create table user(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char(32),
balance int
);

insert into user(name,balance)
values
('wsb',1000),
('egon',1000),
('ysb',1000);

# 修改数据之前先开启事务操作
start transaction;

# 修改操作
update user set balance=900 where name='wsb'; #买支付100元
update user set balance=1010 where name='egon'; #中介拿走10元
update user set balance=1090 where name='ysb'; #卖家拿到90元

# 回滚到上一个状态
rollback;

# 开启事务之后,只要没有执行commit操作,数据其实都没有真正刷新到硬盘
commit;
"""开启事务检测操作是否完整,不完整主动回滚到上一个状态,如果完整就应该执行commit操作"""

# 站在python代码的角度,应该实现的伪代码逻辑,
try:
    update user set balance=900 where name='wsb'; #买支付100元
    update user set balance=1010 where name='egon'; #中介拿走10元
    update user set balance=1090 where name='ysb'; #卖家拿到90元
except 异常:
    rollback;
else:
    commit;

注意:

  • 事务的回滚只有在还没有commit提交写入到硬盘之前,在内存中才能回滚事务!
  • 事务所做的操作写入硬盘用commit,pymysql在对数据库进行增删改操作时,默认也是修改的内存中的数据,也需要commit提交写入硬盘。我们在数据库进行grant授权等操作还有一个flush privileges也可以将信息从内存写入硬盘

5、事务的隔离级别

(1)简介

DB使用的隔离级别不仅影响数据库的并发性,而且影响并发应用程序的性能。通常,使用的隔离级别越严格,并发性就越小,某些应用程序的性能可能会随之越低,因为它们要等待资源上的锁被释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mysql默认的事务隔离级别为repeatable-rea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理解三种由于并发访问导致的数据读取问题
  • 脏读(dirty read):读取未提交的数据。A事务读取B事务尚未提交的数据,此时如果B事务发生错误并执行回滚操作,那么A事务读取到的数据就是脏数据
  • 非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多次读取,内容不一致。事务A多次读取一条数据,比如第一次读取数据为10,事务B将数据改为20,事务A第二次读取数据就不一样
  • 幻读(phantom read):前后多次读取,数据总量不一致。事务A在执行读取操作,需要两次统计数据的总量,前一次查询数据总量后,此时事务B执行了新增数据的操作并提交后,这个时候事务A读取的数据总量和之前统计的不一样,就像产生了幻觉一样,平白无故的多了几条数据,成为幻读。
(3)解决并发访问下的数据读取问题的方法

这里的方法就是四种事务隔离级别:未提交读、提交读、可重复读、可串行化

1. 未提交读
隔离级别是最不严格的隔离级别,现实中应用很少。在使用这个隔离级别时,仅当另一个事务试图删除或更改被检索的行所在的表时,才会锁定一个事务检索的行。因为在使用这种隔离级别时,行通常保持未锁定状态,所以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像读都可能会发生。

2. 提交读
它是Oracle默认的隔离级别,事务中的每一条语句都遵从语句级的读一致性,即一个语句所处理的数据集是在单一时间点上的数据集,这个时间点是这个语句开始的时间,一个语句看不见在它开始执行后提交的修改

3. 可重复读
它是Mysql的默认隔离级别,在该隔离级别下,一个事务的影响完全与其他并发事务隔离,脏读、不可重复的读、幻像读现象都不会发生。当使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时,在事务执行期间会锁定该事务以任何方式引用的所有行。因此,如果在同一个事务中发出同一个SELECT语句两次或更多次,那么产生的结果数据集总是相同的。因此,使用可重复读隔离级别的事务可以多次检索同一行集,并对它们执行任意操作,直到提交或回滚操作终止该事务。。

4. 可串行化
这是数据库最高的隔离级别,这种级别下,事务“串行化顺序执行”,也就是一个一个排队执行。
这种级别下,“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都可以被避免,但是执行效率奇差,性能开销也

四、存储过程(推荐看下)

1、简介

存储过程类似于python中的自定义函数,内部封装了操作数据库的sql语句,
后续先要实现相应的操作,只需要调用存储过程即可

使用存储过程的优点:

#1. 用于替代程序写的SQL语句,实现程序与sql解耦

#2. 基于网络传输,传别名的数据量小,而直接传sql数据量大

使用存储过程的缺点:

#1. 程序员扩展功能不方便

2、创建存储过程

语法结果: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p1()
   	begin
    	select * from user;
    end $$
   delimiter ;
调用存储过程:call p1();
    
    
带参数的: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p1(
        in m int,  # in,只能将参数传进来,不能被返回出去
        in n int,
        out res int,  # 可以被返回
        inout xxx int,  # 既可以进又可以出
    )
    begin
        select * from t1 where id > m and id < n
        res = 0
    end $$
    delimiter ;
# 注意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类似return这种返回语句?因为它是根据select来查看返回结果的。
call p1(2,4,10) # 报错

set @res=10 # 创建变量
call p1(2,4,@res) # 可以返回值的需要传变量名,不能直接传实参

set @m=10
call p1(@m,4,@res) # 即使你这里采用了形参传值,也无法select获得返回结果,因为m是in不能返回

# 查看结果
select @res; # 存储过程里面,res值被修改这里就可以看到修改后的值。

3、pymysql中调用存储过程

import pymysql

conn = pymysql.connect(
    host = '127.0.0.1',
    port = 3306,
    user = 'root',
    password = '123',
    database = 'day38',
    charset = 'utf8',
    autocommit = True
)
cursor = conn.cursor(pymysql.cursors.DictCursor)
# call p1()  mysql中调用
# callproc()  pymysql中调用
cursor.callproc('p1',(1,5,10))
# 内部自动用变量名存储了对应的值
print(cursor.fetchall())
"""
@_p1_0=1
@_p1_1=5
@_p1_2=10


@_存储过程名_索引值
"""

cursor.execute('select @_p1_0')
print(cursor.fetchall())
cursor.execute('select @_p1_1')
print(cursor.fetchall())
cursor.execute('select @_p1_2')
print(cursor.fetchall())

五、函数(推荐看下)

MySQL提供了许多内置函数任君采撷,我把比较常见的已经筛选出来了!

1. 聚合函数
聚合函数(常用于GROUP BY从句的SELECT查询中)
    AVG(col)返回指定列的平均值
    COUNT(col)返回指定列中非NULL值的个数
    MIN(col)返回指定列的最小值
    MAX(col)返回指定列的最大值
    SUM(col)返回指定列的所有值之和
    GROUP_CONCAT(col) 返回由属于一组的列值连接组合而成的结果 

2. 加密函数
MD5()    # 计算字符串str的MD5校验和
PASSWORD(str)   # 返回字符串str的加密版本,这个加密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3. 字符串函数
CHAR_LENGTH(str) # 返回值为字符串str 的长度,长度的单位为字符。一个多字节字符算作一个单字符。
CONCAT(str1,str2,...) # 字符串拼接,如有任何一个参数为NULL ,则返回值为 NULL。
LOWER(str) # 变小写
UPPER(str) # 变大写
REVERSE(str) # 返回字符串 str ,顺序和字符顺序相反。

4. 日期函数
NOW()    # 返回当前的日期和时间
DATE_FORMAT(date,format) # 根据format字符串格式化date值
示例:
CREATE TABLE blog (
    id INT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
    NAME CHAR (32),
    sub_time datetime
);

INSERT INTO blog (NAME, sub_time)
VALUES
    ('第1篇','2015-03-01 11:31:21'),
    ('第2篇','2015-03-11 16:31:21'),
    ('第3篇','2016-07-01 10:21:31'),
    ('第4篇','2016-07-22 09:23:21'),
    ('第5篇','2016-07-23 10:11:11'),
    ('第6篇','2016-07-25 11:21:31'),
    ('第7篇','2017-03-01 15:33:21'),
    ('第8篇','2017-03-01 17:32:21'),
    ('第9篇','2017-03-01 18:31:21');

select date_format(sub_time,'%Y-%m'),count(id) from blog group by date_format(sub_time,'%Y-%m');


5. 数学函数
ROUND(x,y) # 返回参数x的四舍五入的有y位小数的值
RAND() # 返回0到1内的随机值,可以通过提供一个参数(种子)使RAND()随机数生成器生成一个指定的值。

mysql也可以自定义函数,但是我觉得我对我没用,因此就不总结了!

六、流程控制(了解)

1、条件语句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proc_if ()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if i = 1 THEN
        SELECT 1;
    ELSEIF i = 2 THEN
        SELECT 2;
    ELSE
        SELECT 7;
    END IF;

END //
delimiter ;

2、循环语句

(1)while循环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proc_while ()
BEGIN

    DECLARE num INT ;
    SET num = 0 ;
    WHILE num < 10 DO
        SELECT
            num ;
        SET num = num + 1 ;
    END WHILE ;

END //
delimiter ;
(2)repeat循环
delimiter //
CREATE PROCEDURE proc_repeat ()
BEGIN

    DECLARE i INT ;
    SET i = 0 ;
    repeat
        select i;
        set i = i + 1;
        until i >= 5
    end repeat;

END //
delimiter ;
(3)loop循环
BEGIN
    
    declare i int default 0;
    loop_label: loop
        
        set i=i+1;
        if i<8 then
            iterate loop_label;
        end if;
        if i>=10 then
            leave loop_label;
        end if;
        select i;
    end loop loop_label;

EN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4571270/article/details/10682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