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空头》启示录:权威机构的保障就像镰刀装上了发动机,只会让韭菜灭得更快!

最近一段时间把《大空头》仔细的看了一遍,由于level不足,观看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专业名词不太懂,也是一边看,一边查询理解,最后串联下来收获不少,无比感慨华尔街精英们的智慧。

历史背景

《大空头》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次贷危机前,美国为了挽救低迷的经济,长期执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票、贷款利息低,拉动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发展。21世纪初,随着9·11事件和网络泡沫破灭,为了防止经济衰退,小布什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刺激房地产,推动美国家庭“居者有其屋”。美联储为了配合这一计划, 2001年起连续多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的6.50%降至2003年6月的1.00%,市场从此开始疯狂起来,包括股票、金融、房地产等等,全民都加入狂欢中。下图是美国2001年1月 至 2003年6月的联邦基金利率表。

引发危机

正如《大空头》电影开头所说的:不懂的事情,你一定要多加小心,惹祸上身的是你自以为懂的事 --马克·吐温。全民都在狂欢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人云亦云,下一个被割韭菜的就是你自己。如影片中的迈克尔·布瑞,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理性分析,发现房地产债券严重被高估,即使在老板和投资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也要坚持做空房地产债券。

当路边的皮匠师傅都在谈论投资赚钱的事,就一定不能再参与了,危机到来的前夕一定是全民都认为能赚钱的时候。在利益的诱惑下,房产经纪人为了让更多贷款人选择浮动利率,房产经纪人锁定穷人,最好是连什么都都不知道睡大街的移民、没有固定收入的脱衣舞女郎,因为他们不看房贷条款内容,也不会问什么问题,为了房子他们什么都愿意签,而且用浮动利率还能让自己的收入从2000增长到1万。

美国次贷的针对的人群一般都是没有固定收入的自由从业者、信用低,信评机构不审核申请人是否有稳定收入,甚至一条狗都能申请到贷款。

危机爆发

大放水、低利率刺激市场经济,经济周期进入到复苏阶段,此时市场的表现就是产品订单量多了、价格高也不错(戴维斯双击效应),大家都高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过热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进入加息阶段,从2004年6月 到 2006年先后进行了多次加息,利益从1%提高到5.25%。

随着利率上升,房产价格开始回落,自此以后跌跌不休。大批量没有固定收入的自由从业者开始还不起贷款,次贷危机开始全面爆发。但次贷危机背后,仍然有不少人赚得盆满不满的人,那就是华尔街精英们、次贷金融衍生品的制定者,财富的收割不只是限于美国普通的老百姓、公司机构、银行,就连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其中。

感悟和思考

上面自己整理的次贷危机中华尔街精英们发明的金融衍生品,以及财富是如何被收割的流程图。不管是老百姓、投资人、投资公司、银行,还是世界各个国家都被洗劫而空。资本就像个抽水机一样,吸走了普通百姓、投资机构、投资人和保险公司的财富。

(1)陷阱

在次贷危机中,资本家出钱建房子,房子建好了后,再卖给中产阶级以下的人,中产阶级以下的人没钱怎么办?此时资本家又提供免信用审核的贷款,你借了资本家的钱,再去买资本家建好的房子,不光是钱最后兜了一圈还是回到资本的口袋里了,而且还搭上了每月利息、房子,要是哪一天你还不上利息了,资本直接把房子也收走,钱和房子都在资本的手里空转,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2)金融衍生品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金融衍生品,可以把金融衍生品想象成俄罗斯套娃,最里面装的最小的那个娃娃就是基础资产,也就真正的价值所在,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房地产等等,外面一个又一个套,就是各种金融工具。一个完整的套娃形成了一套金融产品,这就是金融衍生品。套越多,套娃就越精美,价钱也越高,越难判断出真正的基础资产在哪儿,风险就越高;金融衍生品就是如此,套越多,越复杂,越难判断真正的价值,风险越大,但收益却很高。

次贷危机中的第一个金融衍生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 粉墨登场。MBS是指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机构将其所有持有的抵押贷款资产(房子),通过汇集、打包、重组成抵押贷款组群资产化形成债券,再经过信用评级机构打个高信用评级的标签,最后就可以以高价出售给投资者了。跟股票一样接手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的一般是投资公司、投资人,你可以将自己手里的债券在以一定的价格卖给其它投资人。比如:投资公司A在资本家手里购买100亿的MBS,假如投资盈利是5%(浮动利率远不止这个收益),10年的收益是5亿,投资公司A不想等到10年,于是就以104亿卖给投资公司B,投资公司B接受后也不想等10年,让后又转给投资人C,这样一直转让下去,最终接受的都是银行、中产阶级的人。再回过来看,资本的这种操作是为了达到“将次贷的风险转嫁到其他人身上”目的,自己又可以在中间赚个差价。如下图所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只是在次贷基础上包了一层一般人看不懂的产品。这个就像跟你买保险一个样,最后付钱了都不晓得里面那么多东西有没有用,反正自己买了心理舒服,终于有个保障了。

由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没有保障,要是哪天次贷的人真还不上钱了怎么办?资本早就考虑到这个风险了,于是又进行了一个骚操作。比如:资本家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资本家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次贷,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资本家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资本家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资本家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于是资本为了逃避风险就找到了保险公司A(保险公司A可能是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资本家A对保险公司A说,你帮我的贷款做个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资本家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兜底。所以对于资本家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保险公司A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资本家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次贷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10年后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45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资本家A 和 保险公司A双方都认有利可赚,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此时又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基础上,套上了一层你看不懂的担保,又成为一个新的衍生产品叫住:担保债券凭证(简称:CDS)。如下图所示,真正的基础资产还是房子的次贷。

保险公司A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保险公司B在旁边眼红了。保险公司B就跑到保险公司A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单子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保险公司A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于是马上就成交了(相当于保险公司B收到300亿保险金,承担保险责任)。保险公司B还可以继续进行转让,于是B、C、D、E、F就一直把游戏玩下去,最终接盘一般是银行。此时资本家笑安逸了,收着中间差价,还不当责任和风险,简直爽歪歪。

(3)危机到来

经济萧条时,国家大放水,大家都有钱赚,资金快速周转流动,整个利益链条上的人都赚嗨了。但等到经济复苏后,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开始不断加息,次贷背负者大多是浮动利率,又没有固定的工作收入,于是还不起房贷了,银行把房收走进行拍卖,拍卖时发现房地产市场太冷淡了,卖不出去,资金周转不过来只有等到破产。

(4)危机爆发-收割韭菜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危机到来时,最后接盘的N1、N2、N3....Nn(看第一张流程图)都没有资金周转,只有等着破产,因此A、B、C、D、E、F....,N1、N2、N3....Nn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N1-Nn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N1-Nn给国有化了,此后A、B、C、D、E、F....的保险金总计9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 和 全球其他国家来支付。

(5)感悟

  • (1)看不懂的事,千万不要去掺和,你惦记着别人利息的同时,别人在惦记着你的本金。
  • (2)中国人有个思维习惯,认为只要有权威机构出来做保障(尤其是ZF),就是妥妥的没问题,毫不犹豫的掺和进去,坐等收益到账。殊不知饼画的一个比一个大、绿油油的韭菜割了一批又一批。比如:中国银行的石油宝、招商的钱端、全国各地造的新城等等,出了事情就撇得一干二净,比比皆是。权威机构出来做保障就像是镰刀装上了发动机,只会让韭菜灭得更快。
  • (4)养成自己的独立思考 和 理性判断的习惯真的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在现今这个复杂的社会,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这样才能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让家庭免受影响。
  • (5)任何一场大灾难来临的时候,最受影响的都是底层的老百姓,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国家的事,和自己没关系。比如今年的疫情,富人手里有资产(比如房子,能收房租)、股票、债券(能赚收益)、充足现金流,即使一年半载不上班,收入也是妥妥的;而工薪阶级没班上,真是没法继续过,车贷、房贷、奶粉钱让你不敢丢掉工作。

                                                                                                                       

                                                                                                             2020年06月14日 晚 于北京记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Seky_fei/article/details/10673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