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同步扰乱编码器的原理与MATLAB仿真

扰乱编码原理

在实际的数字通信中,由于语言统计特性和采用的信息编码方案等原因,信源输出序列普遍具有0、1不平衡性,即信息序列中比特 0 和比特 1 出现的概率并不是各占1/2且可能出现连续的“0”或连续的“1”,这不仅破坏了系统设计的前提,对系统性能造成不利影响,还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获得定时信息。因此需要对信源编码后的数据进行随机化处理以改善其传输特性,这种处理即为扰码。扰码不仅能提高信息比特的定时含量,还使得信号频谱弥散而保持稳恒。

自同步和伪随机扰码

扰码分为伪随机扰码和自同步扰码。伪随机扰码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且当信道序列在传输中出现错误时,反扰乱时错误不会增加,因而不降低数据序列的质量,但伪随机扰乱器也有严重的缺陷,即收发双方的线性移存器必须严格同步,且在同步以后,当信道序列中插入或漏掉若干数据时又会失去同步,造成数据序列无法恢复,因而必须重新建立同步。自同步扰乱器与伪随机扰乱器相反,它的优点是具有自同步功能,即收发双方的移存器初始状态不必相同,信道序列中插人或漏掉若干数据仍能自动恢复同步。然而自同步扰乱器与伪随机扰乱器相比也有一个明显缺点,即如果信道序列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一个差错,在反扰乱时错误就会扩散,反扰乱器输出的数据序列就会出现多个错误。错误个数与联接多项式f(x) 的非零系数项的个数有关,因此自同步扰乱器的联接多项式f(x)一般都取最简的n次本原多项式,即f(x)一般取三项本原多项式。

F2域上的本原三项式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lwdecs_dn/article/details/10942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