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直接I/O 原理与实现

缓存I/O

一般来说,当调用 open() 系统调用打开文件时,如果不指定 O_DIRECT 标志,那么就是使用缓存I/O来对文件进行读写操作。我们先来看看 open() 系统调用的定义:

int open(const char *pathname, int flags, ... /*, mode_t mode */ );

下面说明一下各个参数的作用:

  • pathname:指定要打开的文件路径。
  • flags:指定打开文件的标志。
  • mode:可选,指定打开文件的权限。

其中 flags 参数可选值如下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lags 参数用于指定打开文件的标志,比如指定 O_RDONLY,那么就只能以只读方式对文件进行读写。这些标志都能通过 位或 (|) 操作来设置多个标志如:

open("/path/to/file", O_RDONLY|O_APPEND|O_DIRECT);

但 O_RDONLY、O_WRONLY 和 O_RDWR 这三个标志是互斥的,也就是说这三个标志不能同时设置,只能设置其中一个。

当打开文件不指定 O_DIRECT 标志时,那么就默认使用 缓存I/O 方式打开。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了解 缓存I/O 处于文件系统的什么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中红色框部分就是 缓存I/O 所在位置,位于 虚拟文件系统 与 真实文件系统 中间。

也就是说,当虚拟文件系统读文件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要读取的文件内容是否存在缓存中,如果存在就直接从缓存中读取。对文件进行写操作时也一样,首先写入到缓存中,然后由操作系统同步到块设备(如磁盘)中。
需要C/C++ Linux服务器架构师学习资料加群812855908(资料包括C/C++,Linux,golang技术,Nginx,ZeroMQ,MySQL,Redis,fastdfs,MongoDB,ZK,流媒体,CDN,P2P,K8S,Docker,TCP/IP,协程,DPDK,ffmpeg等),免费分享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缓存I/O 的优缺点

缓存I/O 的引入是为了减少对块设备的 I/O 操作,但是由于读写操作都先要经过缓存,然后再从缓存复制到用户空间,所以多了一次内存复制操作。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所以 缓存I/O 的优点是减少对块设备的 I/O 操作,而缺点就是需要多一次的内存复制。另外,有些应用程序需要自己管理 I/O 缓存的(如数据库系统),那么就需要使用 直接I/O 了。

直接I/O

直接I/O 就是对用户进行的 I/O 操作直接与块设备进行交互,而不进行缓存。

直接I/O 的优点是:由于不对 I/O 数据块进行缓存,所以可以直接跟用户数据进行交互,减少一次内存的拷贝。
直接I/O 的缺点是:每次 I/O 操作都直接与块设备进行交互,增加了对块设备的读写操作。
但由于应用程序可以自行对数据块进行缓存,所以更加灵活,适合一些对 I/O 操作比较敏感的应用,如数据库系统。

直接I/O 实现

当调用 open() 系统调用时,在 flags 参数指定 O_DIRECT 标志即可使用 直接I/O。我们从 虚拟文件系统 开始跟踪 Linux 对 直接I/O 的处理过程。

当调用 open() 系统调用时,会触发调用 sys_open() 系统调用,我们先来看看 sys_open() 函数的实现:

asmlinkage long sys_open(const char *filename, int flags, int mode)
{
    
    
    char *tmp;
    int fd, error;
    ...
    tmp = getname(filename); // 把文件名从用户空间拷贝到内核空间
    fd = PTR_ERR(tmp);
    if (!IS_ERR(tmp)) {
    
    
        fd = get_unused_fd(); // 申请一个还没有使用的文件描述符
        if (fd >= 0) {
    
    
            // 根据文件路径打开文件, 并获取文件对象
            struct file *f = filp_open(tmp, flags, mode);
            error = PTR_ERR(f);
            if (IS_ERR(f))
                goto out_error;
            fd_install(fd, f); // 把文件对象与文件描述符关联起来
        }
out:
        putname(tmp);
    }
    return fd;
    ...
}

打开文件的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但对我们分析 直接I/O 并没有太大关系.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sys_open() 函数最后会调用 dentry_open() 把 flags 参数保存到文件对象的 f_flags 字段中,调用链:sys_open() -> filp_open() -> dentry_open():

struct file *dentry_open(struct dentry *dentry, struct vfsmount *mnt, int flags)
{
    
    
    struct file *f;
    ...
    f = get_empty_filp();
    f->f_flags = flags;
    ...
}

也就是说,sys_open() 函数会打开文件,然后把 flags 参数保存到文件对象的 f_flgas 字段中。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读文件操作时,是怎么对 直接I/O 进行处理的。读文件操作使用 read() 系统调用,而 read() 最终会调用内核的 sys_read() 函数,代码如下:

asmlinkage ssize_t sys_read(unsigned int fd, char *buf, size_t count)
{
    
    
    ssize_t ret;
    struct file *file;

    file = fget(fd);
    if (file) {
    
    
        ...
            if (!ret) {
    
    
                ssize_t (*read)(struct file *, char *, size_t, loff_t *);
                ret = -EINVAL;
                // ext2文件系统对应的是: generic_file_read() 函数
                if (file->f_op && (read = file->f_op->read) != NULL)
                    ret = read(file, buf, count, &file->f_pos);
            }
        ...
    }
    return ret;
}

由于 sys_read() 函数属于虚拟文件系统范畴,所以其最终会调用真实文件系统的 file->f_op->read() 函数,ext2文件系统 对应的是 generic_file_read() 函数,我们来分析下 generic_file_read() 函数:

ssize_t generic_file_read(struct file *filp, char *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ssize_t retval;
    ...
    if (filp->f_flags & O_DIRECT) // 如果标记了使用直接IO
        goto o_direct;
    ...
 o_direct:
    {
    
    
        loff_t pos = *ppos, size;
        struct address_space *mapping = filp->f_dentry->d_inode->i_mapping;
        struct inode *inode = mapping->host;
        ...
        size = inode->i_size;
        if (pos < size) {
    
    
            if (pos + count > size)
                count = size - pos;
            retval = generic_file_direct_IO(READ, filp, buf, count, pos);
            if (retval > 0)
                *ppos = pos + retval;
        }
        UPDATE_ATIME(filp->f_dentry->d_inode);
        goto out;
    }
}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出,如果在调用 open() 时指定了 O_DIRECT 标志,那么 generic_file_read() 函数就会调用 generic_file_direct_IO() 函数对 I/O 操作进行处理。由于 generic_file_direct_IO() 函数的实现曲折迂回,所以下面主要分析重要部分:

static ssize_t generic_file_direct_IO(int rw, struct file *filp, char *buf, size_t count, loff_t offset)
{
    
    
    ...
    while (count > 0) {
    
    
        iosize = count;
        if (iosize > chunk_size)
            iosize = chunk_size;

        // 为用户虚拟内存空间申请物理内存页
        retval = map_user_kiobuf(rw, iobuf, (unsigned long)buf, iosize);
        if (retval)
            break;

        // ext2 文件系统对应 ext2_direct_IO() 函数,
        // 而 ext2_direct_IO() 函数直接调用了 generic_direct_IO() 函数
        retval = mapping->a_ops->direct_IO(rw, inode, iobuf, (offset+progress) >> blocksize_bits, blocksize);
        ...
    }
    ...
}

generic_file_direct_IO() 函数主要的处理有两部分:

调用 map_user_kiobuf() 函数为用户虚拟内存空间申请物理内存页。
调用真实文件系统的 direct_IO() 接口对 直接I/O 进行处理。
map_user_kiobuf() 函数属于内存管理部分,这里就不做解释了。

generic_file_direct_IO() 函数最终会调用真实文件系统的 direct_IO() 接口,对于 ext2文件系统,direct_IO() 接口对应的是 ext2_direct_IO() 函数,而 ext2_direct_IO() 函数只是简单的封装了 generic_direct_IO() 函数,所以我们来分析下 generic_direct_IO() 函数的实现:

int generic_direct_IO(int rw, struct inode *inode, struct kiobuf *iobuf,
        unsigned long blocknr, int blocksize, get_block_t *get_block)
{
    
    
    int i, nr_blocks, retval;
    unsigned long *blocks = iobuf->blocks;

    nr_blocks = iobuf->length / blocksize;
    // 获取要读取的数据块号列表
    for (i = 0; i < nr_blocks; i++, blocknr++) {
    
    
        struct buffer_head bh;

        bh.b_state = 0;
        bh.b_dev = inode->i_dev;
        bh.b_size = blocksize;

        retval = get_block(inode, blocknr, &bh, rw == READ ? 0 : 1);
        ...
        blocks[i] = bh.b_blocknr;
    }

    // 开始进行I/O操作
    retval = brw_kiovec(rw, 1, &iobuf, inode->i_dev, iobuf->blocks, blocksize);

 out:
    return retval;
}

generic_direct_IO() 函数的逻辑也比较简单,首先调用 get_block() 获取要读取的数据块号列表,然后调用 brw_kiovec() 函数进行 I/O 操作。所以 brw_kiovec() 函数才是 I/O 操作的最终触发点。我们继续分析:

int brw_kiovec(int rw, int nr, struct kiobuf *iovec[],
           kdev_t dev, unsigned long b[], int size)
{
    
    
    ...
    for (i = 0; i < nr; i++) {
    
    
        ...
        for (pageind = 0; pageind < iobuf->nr_pages; pageind++) {
    
    
            map  = iobuf->maplist[pageind];
            ...
            while (length > 0) {
    
    
                blocknr = b[bufind++];
                ...
                tmp = bhs[bhind++];

                tmp->b_size = size;
                set_bh_page(tmp, map, offset); // 设置保存I/O操作后的数据的内存地址 (用户空间的内存)
                tmp->b_this_page = tmp;

                init_buffer(tmp, end_buffer_io_kiobuf, iobuf); // 设置完成I/O后的收尾工作回调函数为: end_buffer_io_kiobuf()
                tmp->b_dev = dev;
                tmp->b_blocknr = blocknr;
                tmp->b_state = (1 << BH_Mapped) | (1 << BH_Lock) | (1 << BH_Req);
                ...
                submit_bh(rw, tmp); // 提交 I/O 操作 (通用块I/O层)

                if (bhind >= KIO_MAX_SECTORS) {
    
    
                    kiobuf_wait_for_io(iobuf);
                    err = wait_kio(rw, bhind, bhs, size);
                    ...
                }

            skip_block:
                length -= size;
                offset += size;

                if (offset >= PAGE_SIZE) {
    
    
                    offset = 0;
                    break;
                }
            } /* End of block loop */
        } /* End of page loop */
    } /* End of iovec loop */
    ...
    return err;
}

brw_kiovec() 函数主要完成 3 个工作:

  • 设置用于保存 I/O 操作后的数据的内存地址 (用户申请的内存)。
  • 设置 I/O 操作完成后的收尾回调函数为: end_buffer_io_kiobuf()。
  • 提交 I/O 操作到通用块层。

可以看出,对于 I/O 操作后的数据会直接保存到用户空间的内存,而没有通过内核缓存作为中转,从而达到 直接I/O 的目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40989769/article/details/11064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