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和response常用方法简介

一 request常用方法

1 request方法列表:

方法 说明
request.getRequestURL() 浏览器发出请求时的完整URL,包括协议 主机名 端口(如果有)
request.getRequestURI() 浏览器发出请求的资源名部分,去掉了协议和主机名
request.getQueryString() 请求行中的参数部分,只能显示以get方式发出的参数,post方式的看不到
request.getRemoteAddr() 浏览器所处于的客户机的IP地址
request.getRemoteHost() 浏览器所处于的客户机的主机名
request.getRemotePort() 浏览器所处于的客户机使用的网络端口
request.getLocalAddr() 服务器的IP地址
request.getLocalName() 服务器的主机名
request.getMethod() 得到客户机请求方式一般是GET或者POST
request.getParameter() 用于获取单值的参数
request.getParameterValues() 用于获取具有多值的参数
request.getParameterMap() 用于遍历所有的参数,并返回Map类型
request.getHeader() 获取浏览器传递过来的头信息
request.getHeaderNames() 获取浏览器所有的头信息名称,根据头信息名称就能遍历出所有的头信息

请求头参数说明:

host: 主机地址
user-agent: 浏览器基本资料
accept: 表示浏览器接受的数据类型
accept-language: 表示浏览器接受的语言
accept-encoding: 表示浏览器接受的压缩方式,是压缩方式,并非编码
connection: 是否保持连接
cache-control: 缓存时限

二 response常用方法

1 response方法列表

方法 说明
response.getWriter() 设置响应内容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 设置响应格式
response.setCharacterEncoding(“UTF-8”) 设置响应编码,仅仅是发送的浏览器的内容是UTF-8编码的,至于浏览器是用哪种编码方式显示不管.
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UTF-8”) 设置响应编码,不仅发送到浏览器的内容会使用UTF-8编码,而且还通知浏览器使用UTF-8编码方式进行显示,所以总能正常显示中文
response.sendRedirect(“fail.html”) 302 表示临时跳转
response.setStatus(301) response.setHeader(“Location”, “fail.html”) 301 表示永久性跳转
response.setDateHeader(“Expires”,0 ) response.setHeader(“Cache-Control”,“no-cache”) esponse.setHeader(“pragma”,“no-cache”) 设置不使用缓存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ABestRookie/article/details/10995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