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剑藏书轩2021】《知识的错觉》读书笔记

你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你并不知道。

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全貌,实际却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这就跟盲人摸象闹出的笑话一样:高个子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以为大象是一把蒲扇,矮个子盲人摸到大象的鼻子,就认为大象是一根水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这是因为人们高估自己的理解力,造成了“知识的错觉”。只是肤浅地理解了知识一部分,却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的全部。


《知识的错觉》读书笔记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阐明知识错觉,让大家清楚认识到思维和认知的局限性,并找到打破知识盲区的正确方法:

1、知识的错觉: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聪明。

2、人们产生知识错觉的具体两种表现。

3、如何减少“知识错觉”现象,打破自己的知识盲区?

本书通过两个现象展开的:

①、人类对已知事物的了解少的可怜,却常常会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

②、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如此有限,却又掌握了如此多的技术的能力——作者称之为知识的错觉。

人类的心智并不是一台计算机,生来就是用于存储海量信息的。一味追求大存储量的记忆体是徒劳的,因为我们的记忆不可能穷尽这个世界。

我们的心智经过演化成为一个懂得灵活变通的问题解决转交,学会只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并举一反三地应用于新情势,引导我们做出决定。

首先,我们自己真正知道的,远没有我们以为的多?

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一种错觉,即认为自己了解世间万物,而事实上我们的理解是何等微不足道。

举个栗子:

你天天使用的手机,装的是哪些APP,他们是怎么排列的?反正我有三屏的APP,我第一屏都记不得了。

你天天使用的马桶,抽水原理是什么,内部构造怎么样,需要怎样的基建支持,材质如何,怎么保证不漏水等等等等。

其次,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我们自己懂得很多?

作者引入一个概念:“知识共同体”的观点,

知识的错觉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什么生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当中,而且我们无法区分哪些知识是内化了的,哪些根本不在我们的脑袋里。我们自以为那些有关事务运行规则的知识是印在自己脑袋里的,而事实上我们从周遭环境及他人身上获取了许多。

我们遇到不熟悉的事情,我们会联系专业的朋友同事,向他们请教。所以,即使我们“无知”,但只要身边有人“有知”,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拿来使用。

即使身边没有人知道,我们早已习惯了上网搜索,享受于互联网提供给我的“快速知道”和“秒懂”。所以无论是直接使用别人的知识,还是网络搜索,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错觉——我们是博学多闻的,这造成了我们无意识地就模糊了自己内化的知识和外界得到的知识的边界。

当整个世界的知识就在指尖时,我们仿佛真的认为自己博学多闻。

人们产生知识错觉的两种具体表现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著名的言论:“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苏格拉底这样,对自己的认知局限持着一种坦然直面的心态。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即便他们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这些人所产生的知识错觉,有以下两种表现情况:

表现一: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与真实之间存在着差距

对于很熟悉、很简单的日常事物,人类自认为很了解,但被深入追问时却又答不上来。

因为很多时候不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就会造成一种很了解的错觉,这就是所谓的“解释性深度错觉”。

解释性深度错觉,指的是不需要深度解释事物的运行原理,所以不会揭穿不了解的事实,从而制造一种自己“很懂”“很了解”的错觉

简单来说,就是日常不需要人们详细解释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以为自己了解的表象,就是事物的全部。这种肤浅的认知,让人们以为自己“很懂”。

认知学家费兰克·凯尔曾做过一个实验:

让被试者评价自己对拉链工作原理的了解有多少,程度打分为1-7分,了解程度越高,分数就越高,结果很多人给自己打出了6-7的高分。

之后,凯尔让被试者详细解释拉链的工作原理,这些被试者却答不出来,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拉链的原理。

接着凯尔让他们再次评估自己的了解程度,这时大多数被试者将分数改成了1-2分。

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当要详细说清楚、讲明白某个事物时,人们“无知”的一面就会暴露出来。过去人们以为自己“很懂”,其实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总的来说,就是人们了解的只是表象,或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却以为自己掌握了这方面所有的知识,这也正说明人们并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

表现二:越是无知,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

达尔文在《人类的起源》中写道:“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越是能力低的人,越不懂得反省自己,反而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在一个传统文化节目上,一群来自山西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稷山高台花鼓(稷山高台花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明见舞蹈,曾在2008年奥园会开幕仪式前表演过)。

本是一出精彩的表演,没想到却被台下的青年评论员严厉点评了一番。

有的说:传统文化节目形式没有新意。

有的说:孩子学会了这技能,以后能上更大的舞台?能当饭吃?

甚至有人说:在这个表演里看到了“孤独”。

作为节目嘉宾的陈道明当场怒斥道:“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是对于有些文化,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

没常识却不自知,甚至妄自尊大,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缺乏者,在自己欠考虑的情况下得出错误的结论。这些能力缺乏者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优势虚幻中,高估自己的能力,无法客观评价他人。

越是无知的人,越会对自己产生一种高估自己的倾向。因为无知,所以他们对自己欠缺哪些能力,存在哪些认识上的不足都不知道。

就像上面案例的青年评论家,以为自己是领域里的专家,当表演呈现的方式与自己认知存在差异时,他们觉得是表演者的问题,却并不觉得这个差异源于自己的无知。

可见,盲目自信的人自认为能力超群,却不知道是因为自己无知,所以让他们看不到事实中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无知带来的自信错觉。

达克效应

再次,我们如此无知,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盖出一座教堂,早出一颗原子弹或一架飞机,让智人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地球的并非我们的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群体思考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知识包围的世界中,知识体现在我们所做的事情里,游走在我们的身体或工作场所内,也同样存在于他人的身上。

我们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当我们向他人请教问题时,当我们在百度搜索时,我们就在依赖他人的信息。

尽管人人都一知半解,但由于我们把别人脑袋里的知识都当成了自己的,变自以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未必是件坏事,知识的错觉让我们不用花大把力气亲力亲为的去弄清楚每件事情,日子也能过的一帆风顺。

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相当擅长采他人之长为已之用。

摘录几个文中的金句:

1、绝大多数知识无非就是一堆联结物,是物或人之间的高度相关,而非支离破碎的细枝末节。

2、人类的大多数决策都是情绪使然和拇指法则的产物,而非理性的分析,我们的这种情绪与经验或许更适合石器时代的非洲大草原,而对电子时代的都市丛林望尘莫及。

3、我们无法与技术达成共识,双方无法建立默契去寻找目标,机器不是合作者,只是一个工具。

如何减少“知识错觉”现象,打破自己的知识盲区?

对于人们来说,存在知识错觉是一种普遍现象,那是不是就没办法减少和克服这种现象的发生了?并不是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突破知识盲区,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第一、认识自己的无知,并扩大自己的认知半径

人们的认知因个人经历、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不同差异的缺陷,但由于不清楚自己的认知边界,所以才会产生知识错觉的现象。

因此,可以通过扩大自己的认知,来减少这一现象。

认知半径

美国气象学家J·马歇尔谢博德博士曾提出过一个“认知半径”的原理,他认为人的认知范围可以看成一个圆圈,认知半径变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随之增大。而认知半径的大小,决定了人们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视野拓宽了,愿意接纳的事物也就越多,知识盲区也会逐渐被打破。

拓宽认知半径呢有以下四个方法:

(1)从实践中对比感受,列出自身存在的偏见

回忆过去的生活,列出自身存在的偏见,通过记录当时感受的方式,让自己从中得到启发,比如看问题的主观想法、对他人的偏见看法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和观察,发现自己在各领域中存在的偏见。

(2)确认信息来源,以求实的心态提高所获取知识的质量

当接受信息时,不要马上相信其内容,也不要立马根据自身观点对这个信息作出评判,而是通过验证信息的来源,明确其是否具备权威性,用求实的心态来提高所获取知识的质量,同时又能锻炼辨析信息的能力。

(3)主动表达出来,从外界获取支持的力量

将自己过去的偏见,对朋友、家人表达出来,并且详细阐述偏见形成的过程,谈谈自己对这些偏见的看法,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

从周围人的分析中,强化自我反省,同时从外界获得改变的力量。

(4)通过刻意练习,避免再次步入认知陷阱

生活中会存在各种误区,让我们步入认知陷阱中,比如自己的心情状态、周围人的影响、地域环境的改变等。为了警惕这些误区,我们需求每天保持洞察,提高认知力,通过不断反省的方式去觉察其中的陷阱,刻意练习出应对的能力。

第二、以开放型心态接纳外界,并通过外界的反馈弥补自身不足

人类存在认知缺陷是正常的状态,因为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乎人的认知。

当觉察到自身认知的不足后,试着用一种开放型的心态去接纳外界,通过以下3个方法,来拓展自己。

(1)承认自身的不足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因为脸面、身份、权利等缘故,不愿承认自身的不足,总是自以为是,这就会造成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学会时刻反省自己,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有利于觉察到自己的知识盲区在哪里。

(2)学习他人的优点

学习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来打破自己的上限。前面已经说过,在知识共同体中,聚集着各类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型的心态去接纳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

其实学习他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

通过工作、朋友介绍或参加社交活动等,结识更多优秀的人,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让自己快速成长。

养成读书的习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前辈的经验和智慧,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和格局,让自己的成长少走弯路。

通过知识付费来提升自己,弥补自己知识上存在的空缺和不足。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求我们必须以开放型心态去接纳,当自己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时,我们才能从中学到更多。

(3)从外界的反馈修正自己

认知的局限和不同思维的方式,会影响我们对事物做出的判断,就像上面说到的拉链实验,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

为了打破盲区,可以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调整自己。

或许,外界的反馈会否定我们所做的部分事情,但不要排斥外界给予的反馈,积极从中提炼出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从盲区中走出来。

第三、坚持学以致用,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象,并没有透彻地理解事物。要想打破自己的知识盲区,就得通过来拓宽自己思维边界的广度,也就是说,通过锻炼思维能力,学以致用的方式,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老师问兰彻机械的定义是什么,他不仅用自己的理解回答了机械的定义,并且还用具体的实例来解释抽象的概念。

这正是兰彻通过学以致用,加深了对机械概念的理解。

如何做到学以致用,提高理解力呢?《暗时间》一书中,分享了以下3个方法:

(1)养成主动回顾知识的习惯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也就是通过复习、重复查阅、整理笔记的方式,来养成回顾知识的习惯。

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巩固知识,而且带着新知识去回顾旧知识,还能将新旧知识重新整合,从中得到新的启发。

(2)经常与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

费曼学习法说到:当你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别人后,就说明你掌握了这门知识。

我们学到知识后,如果仅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说明只是记住了一个知识点而已,并不代表自己真正理解了。

与别人讨论或讲给别人听,其实就是一个强化自己理解的过程。要想让对方听明白,首先就得倒逼自己去理解这个知识,这样才能用清晰的逻辑表述清楚。

(3)将别人的经历,在自己身上演练一遍

对于事物的了解和学习,可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与自身经历进行“观察”和“比较”,这也是获取和加深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他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对照分析本国汽车与国外汽车的差距,从总结出经验,设计出鲜明特色的丰田汽车,将自己的频频推向全世界。

通过联系和对比别人的经验,不仅能学到知识,还可以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结语

对于每个人而言,知识的错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由于知识共同体的真实存在,造成了人们的认知局限性,让人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为了减少知识错觉的现象,抵御认知局限性对人们带来的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怀着极度开放的谦卑心态,运用知识共同体的智慧,走出知识盲区。

【光剑藏书轩2021】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universsky2015/article/details/11487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