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cloud 专辑(全面梳理、实际代码、常见问题总结)

目录

一、什么是微服务?什么是微服务架构?

二、什么是springcloud?

三、Spring Cloud和Dubbo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四、Spring Boot 简介

五、Eureka是什么?

5.1 搭建Eureka服务注册中心

5.2 编写服务提供者

5.3 编写服务消费者

5.4 Eureka注册中心开启密码认证

5.5 Eureka集群——实现高可用服务注册中心

搭建步骤

5.6  Eureka自我保护模式 和 InstanceID 的配置

5.7 Eureka开发时快速移除失效服务

六、Ribbon(负载均衡器)

七、Feign

7.1 在Spring Cloud中集成Feign

7.2 Feign的自定义配置及使用

7.3 Basic 认证配置

7.4 超时时间配置

7.5 GZIP 压缩配置

7.6 使用配置自定义 Feign 的配置

八、Hystrix(熔断器)

8.1 Hystrix实现容错处理

8.2 Hystrix的实时监控功能

8.3 使用Hystrix Dashboard(熔断仪表盘)查看监控数据

九、Zuul网关

9.1 Zuul过滤器

9.2 Zuul集成

十、Gateway

十一、Spring cloud Config

11.1 准备工作

 11.2 config服务端搭建

11.3 config客户端搭建

十二、JWT(Json Web Token)

十三、Spring Boot Admin

十四、Spring Cache缓存数据

补充一:Rest与RPC区别?

补充二:Zookeeper 选举机制?

补充三:Ribbon和Feign的区别

补充四:zuul和gateway的区别

补充五:过滤器和拦截器的区别

补充六:什么是灰度发布,有哪些好处?

补充七:服务降级是什么?Spring Cloud如何实现?

补充八:什么是CAP理论?

补充九:Nacos与eureka注册中心对比

补充十、为什么有人说 Eureka 比 Zookeeper 更适合作为注册中心呢?

补充十、application.yml和bootstrap.yml的区别

补充十一、服务降级和服务熔断的区别


整理这篇文章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虽然耗费的时间较长,白天还得搬砖,但通过自己动手把各组件操作一遍,对相关概念、相关组件功能、相关配置含义等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很有收获。

本文所有实例代码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ImOk520/myspringcloud

一、什么是微服务?什么是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一词来源于 Martin Fowler 的《Microservices》一文。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即将单体应用划分为小型的服务单元,微服务之间使用 HTTP 的 API 进行资源访问与操作。

微服务架构就是将单体的应用程序分成多个应用程序,这多个应用程序就成为微服务,每个微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使用轻量级的机制通信。这些服务围绕业务能力来划分,每个服务只干一件事,并通过自动化部署机制来独立部署。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数据库,以保证最低限度的集中式管理。

使用微服务架构能够为我们带来如下好处:

  • 1)服务的独立部署: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项目,可以独立部署,不依赖于其他服务,耦合性低。
  • 2)服务的快速启动:拆分之后服务启动的速度必然要比拆分之前快很多,因为依赖的库少了,代码量也少了。
  • 3)更加适合敏捷开发: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服务拆分可以快速发布新版本,修改哪个服务只需要发布对应的服务即可,不用整体重新发布。
  • 4)职责专一,由专门的团队负责专门的服务:业务发展迅速时,研发人员也会越来越多,每个团队可以负责对应的业务线,服务的拆分有利于团队之间的分工。
  • 5)服务可以动态按需扩容:当某个服务的访问量较大时,我们只需要将这个服务扩容即可。
  • 6)代码的复用:每个服务都提供 REST API,所有的基础服务都必须抽出来,很多的底层实现都可以以接口方式提供。

微服务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然有利必然也会有弊:

  • 1)分布式部署,调用的复杂性高:单体应用的时候,所有模块之前的调用都是在本地进行的,在微服务中,每个模块都是独立部署的,通过 HTTP 来进行通信,这当中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网络问题、容错问题、调用关系等。
  • 2)独立的数据库,分布式事务的挑战: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这就是所谓的去中心化的数据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不同的服务,可以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的数据,比如订单服务可以用 MySQL、评论服务可以用 Mongodb、商品搜索服务可以用 Elasticsearch。缺点就是事务的问题了,目前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柔性事务中的最终一致性。
  • 3)测试的难度提升:服务和服务之间通过接口来交互,当接口有改变的时候,对所有的调用方都是有影响的,这时自动化测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要靠人工一个个接口去测试,工作量就太大了。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 API 文档管理尤为重要。
  • 4)运维难度的提升:在采用传统的单体应用时,我们可能只需要关注一个 Tomcat 的集群、一个 MySQL 的集群就可以了,但这在微服务架构下是行不通的。当业务增加时,服务也将越来越多,服务的部署、监控将变得非常复杂,这个时候对于运维的要求就高了。

二、什么是springcloud?

Spring Cloud是一系列框架的集合,是一套综合微服务解决方案。它利用Spring Boot的开发便利性巧妙地简化了分布式系统基础设施的开发,如服务发现注册、配置中心、消息总线、负载均衡、断路器、数据监控等,都可以用Spring Boot的开发风格做到一键启动和部署。Spring Cloud并没有重复制造轮子,它只是将目前各家公司开发的比较成熟、经得起实际考验的服务框架组合起来,通过Spring Boot风格进行再封装屏蔽掉了复杂的配置和实现原理,最终给开发者留出了一套简单易懂、易部署和易维护的分布式系统开发工具包。通俗的讲:Spring Cloud 就是用于构建微服务开发和治理的框架集合(并不是具体的一个框架)。

三、Spring Cloud和Dubbo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

Dubbo 的定位始终是一款 RPC 框架,而 Spring Cloud 的目标是微服务架构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Spring Cloud 抛弃了 Dubbo 的 RPC 通信,采用的是基于 HTTP 的 REST 方式。 RPC 调用使得服务提供方与调用方在代码上产生了强依赖,服务提供方需要不断将包含公共代码的 Jar 包打包出来供消费方使用。一旦打包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服务调用出错。REST 相比 RPC 更为灵活,服务提供方和调用方,不存在代码级别的强依赖,这在强调快速演化的微服务环境下显得更加合适。

另外,2012年开始,Dubbo停止更新了5年,给了spring cloud足够长的发展时间。

另外, Spring Cloud与Dubbo功能上差别很大, Spring Cloud功能更全面强大,涵盖面更广。而且它也能够与 Spring Framework、Spring Boot、Spring Data、Spring Batch 等其他 Spring 项目完美融合,这些对于微服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微服务背后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持续集成、快速交付,而在服务内部使用一个统一的技术框架,显然比像Dubbo那样将分散的技术组合到一起更有效率。

有个形象的比喻:Spring cloud和Dubbo就是品牌机和组装机的区别,你细品。

四、Spring Boot 简介

Spring Boot 是由 Pivotal 团队提供的全新框架,其设计目的是简化新 Spring 应用的初始搭建以及开发过程。该框架使用了特定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使开发人员不再需要定义样板化的配置。

Spring Boot 致力于在蓬勃发展的快速应用开发领域(rapi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成为领导者。在使用 Spring Boot 之前,我们需要搭建一个项目框架并配置各种第三方库的依赖,还需要在 XML 中配置很多内容。Spring Boot 完全打破了我们之前的使用习惯,一分钟就可以创建一个 Web 开发的项目;通过 Starter 的方式轻松集成第三方的框架;去掉了 XML 的配置,全部用注解代替。

Spring Boot Starter 是用来简化 jar 包依赖的,集成一个框架只需要引入一个 Starter,然后在属性文件中配置一些值,整个集成的过程就结束了。Spring Boot 在内部做了很多的处理,让开发人员使用起来更加简单了。

使用 Spring Boot 开发的优点:

  • 基于 Spring 开发 Web 应用更加容易。
  • 采用基于注解方式的配置,避免了编写大量重复的 XML 配置。
  • 可以轻松集成 Spring 家族的其他框架,比如 Spring JDBC、Spring Data 等。
  • 提供嵌入式服务器,令开发和部署都变得非常方便。

五、Eureka是什么?

Eureka 是 Spring Cloud Netflix 微服务套件的一部分,基于 Netflix Eureka 做了二次封装,主要负责实现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治理功能。Eureka 是一个基于 REST 的服务,并且提供了基于 Java 的客户端组件,能够非常方便地将服务注册到 Spring Cloud Eureka 中进行统一管理。

服务治理是微服务架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阿里开源的 Dubbo 框架就是针对服务治理的。服务治理必须要有一个注册中心,除了用 Eureka 作为注册中心外,我们还可以使用 Consul、Etcd、Zookeeper 等来作为服务的注册中心。 

5.1 搭建Eureka服务注册中心

spring cloud几个组件的集成过程实际很类似,都是先添加依赖、增加相应配置、启动类增加@EnableXXX注解

实例代码下载地址: https://github.com/ImOk520/myspringcloud

首先创建一个 Maven 项目,取名为 my-eureka,在 pom.xml 中配置 Eureka 的依赖信息: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netflix-eureka-server</artifactId>
</dependency>

接下来在 src/main/resources 下面创建一个 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增加下面的配置:

server:
  port: 9000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my-eureka

eureka:
  instance:
    hostname: localhost
  client:
    register-with-eureka: false # 不注册自己
    fetch-registry: false # 注册中心的职责就是维护服务实例,它不需要去检索服务,服务检索关闭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eureka.instance.hostname}:${server.port}/eureka/

这里eureka.client.register-with-eureka 一定要配置为 false,不然启动时会把自己当作客户端向自己注册,会报错。

创建一个启动类 MyEurekaApplication ,并添加@EnableEurekaServer注解启动组件:

@EnableEurekaServer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MyEureka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MyEurekaApplication.class, args);
    }
}

接下来直接运行 MyEurekaApplication 就可以启动我们的注册中心服务了。我们在 application.yml配置的端口是 9000,则可以直接通过 http://localhost:9000/ 去浏览器中访问,然后便会看到 Eureka 提供的 Web 控制台。

 

5.2 编写服务提供者

1)创建项目注册到 Eureka

注册中心已经创建并且启动好了,接下来我们实现将一个服务提供者provider-A 注册到 Eureka 中,并提供一个接口给其他服务调用。首先还是创建一个 Maven 项目,然后在 pom.xml 中增加相关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eureka-client</artifactId>
</dependency>

配置文件中配置如下:

server:
  port: 8001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provider
  datasource:
    type: com.alibaba.druid.pool.DruidDataSource
    driver-class-name: org.gjt.mm.mysql.Driver
    url: jdbc:mysql://localhost:3306/db01?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
    username: root
    password: 123456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localhost:9000/eureka/  # eureka注册中心服务地址

创建一个启动类 App,代码如下所示:

@EnableEurekaClient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ProviderA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ProviderA.class, args);
    }
}

 @EnableDiscoveryClient,表示当前服务是一个 Eureka 的客户端并激活。

接下来在 src/main/resources 下面创建一个 application.yml属性文件,增加下面的配置: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localhost:9000/eureka/  # eureka注册中心服务地址

eureka.client.serviceUrl.defaultZone 的地址就是我们之前启动的 Eureka 注册中心服务的地址,在启动的时候需要将自身的信息注册到 Eureka 中去。执行 App 启动服务,我们可以看到控制台中有输出注册信息的日志:

回到之前打开的 Eureka 的 Web 控制台,刷新页面,就可以看到新注册的服务信息了:

这时服务已经起来了,我们在这里写一个Controller层接口来给其他服务调用: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dept")
public class Dept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DeptService deptService;

    @PostMapping("/add")
    public boolean add(@RequestBody Dept dept){
        return deptService.addDept(dept);
    }

    @GetMapping("/getById/{deptno}")
    public Dept getById(@PathVariable("deptno") Long deptno){
        return deptService.queryById(deptno);
    }

    @GetMapping("/getAll")
    public List<Dept> getAll(){
        return deptService.queryAll();
    }
}

5.3 编写服务消费者

ok,我们再新建一个消费者服务:

服务调用可以分为两种: RestTemplate直接调用服务和通过Eureka注册中心调用服务。

1)直接调用接口 

RestTemplate 是 Spring 提供的用于访问 Rest 服务的客户端,RestTemplate 提供了多种便捷访问远程 Http 服务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客户端的编写效率,RestTemplate 来调用接口代码如下:

@Slf4j
@RequestMapping("/rest-template")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sumer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GetMapping("/getForObjectList")
    public List<Dept> getForObjectList() {
        String url = "http://localhost:8001/dept/getAll";
        List<Dept> forObject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 List.class);
        log.info("list:{}", forObject);
        return forObject;
    }
}

这种调用是不用通过注册中心的,而是服务间的直接调用,因此这里写的地址是:"http://localhost:8001/dept/getAll",即是通过IP+Port的方式。这样调用实际是有弊端的,即不能实现负载均衡,你想假如provider服务有多个实例这种方式也只能调用其中一个,而不能通过负载均衡算法实现动态选择。

2)通过 Eureka 来消费接口

上面提到的方法是直接通过服务接口的地址来调用的,和我们之前的做法一样,完全没有用到 Eureka 带给我们的便利。

我们想要通过服务名称来调用那就需要将上面的RestTemplate调用的地址改成服务提供者的服务名,这里用provider服务名替换了localhost:8001:

    @GetMapping("/getForObjectList")
    public List<Dept> getForObjectList() {
        String url = "http://provider/dept/getAll";
        List<Dept> forObject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url, List.class);
        log.info("list:{}", forObject);
        return forObject;
    }

但是这里需要  RestTemplate 的配置,添加一个 @LoadBalanced 注解,这个注解会自动构造 LoadBalancerClient 接口的实现类并注册到 Spring 容器中,从注册中心获取服务列表实现负载均衡:

结果和 RestTemplate 直接调用接口一样。

5.4 Eureka注册中心开启密码认证

Eureka 自带了一个 Web 的管理页面,方便我们查询注册到上面的实例信息,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在实际使用中,注册中心地址有公网 IP 的话,必然能直接访问到,这样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需要对 Eureka 进行改造,加上权限认证来保证安全性。

通过集成 Spring-Security 来进行安全认证。在 pom.xml 中添加 Spring-Security 的依赖包: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security</artifactId>
</dependency>

然后在 application.yml中加上认证的配置信息:

spring:
  security: # eureka管理后台安全认证
    user:
      name: ImOK #用户名
      password: 123456 #密码 

增加 Security 配置类:

@Configuration
@EnableWebSecurity
public class WebSecurityConfig extends WebSecurityConfigurerAdapt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configure(HttpSecurity http) throws Exception {
        // 关闭csrf
        http.csrf().disable();
        // 支持httpBasic
        http.authorizeRequests().anyRequest().authenticated().and().httpBasic();
    }
}

重新启动注册中心,访问时浏览器会提示你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正确后才能继续访问 Eureka 提供的管理页面。

 

在 Eureka 开启认证后,客户端注册的配置也要加上认证的用户名和密码信息:

eureka.client.serviceUrl.defaultZone=http://ImOK:123456@localhost:8761/eureka/

5.5 Eureka集群——实现高可用服务注册中心

前面我们搭建的注册中心只适合本地开发使用,在生产环境中必须搭建一个集群来保证高可用。Eureka 的集群搭建方法很简单:每一台 Eureka 只需要在配置中指定另外多个 Eureka 的地址就可以实现一个集群的搭建了。

搭建步骤

首先因为是集群,我们先把hosts文件改一下,这样在本机去模拟一下多服务器的集群(当然也是为了在配置文件中显示出差异,并且也是为了在Eureka管理后台的DS Replicas展示),hosts文件修改如下:

再新建三个eureka服务:my-eureka、 my-eureka-another、my-eureka-another-two

三个eureka注册中心其他都可以保持一致,需要修改的就是配置文件,以其中一个my-eureka服务为例,配置如下:

server:
  port: 9000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my-eureka
  security: # eureka管理后台安全认证
    user:
      name: ImOK #用户名
      password: 123456 #密码

eureka:
  instance:
    hostname: configserver-1.com
  client:
    register-with-eureka: false # 不注册自己
    fetch-registry: false # 注册中心的职责就是维护服务实例,它不需要去检索服务,服务检索关闭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configserver-2.com:9006/eureka/,http://configserver-3.com:9008/eureka/

之前在客户端中我们通过配置 eureka.client.serviceUrl.defaultZone 来指定对应的注册中心,当我们的注册中心有多个节点后,就需要修改 eureka.client.serviceUrl.defaultZone 的配置为多个节点的地址,多个地址用英文逗号隔开即可,并且都是配置的另外两个注册中心的地址。这里这三个eureka注册中心我们对应的端口分别是:9000、9006、9008 

因为要演示集群效果,这里再启动一个服务注册到这三个注册中心服务组成的集群中,我们改变consumer服务的配置如下:

server:
  port: 9090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consumer
  security: # eureka管理后台安全认证
    user:
      name: ImOK #用户名
      password: 123456 #密码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ImOK:[email protected]:9000/eureka/,http://configserver-2.com:9006/eureka/,http://configserver-3.com:9008/eureka/

其实就是改变eureka地址,由原来的的单点地址,变成现在三个地址都写上,逗号分隔。

下面启动三个eureka注册中心服务和consumer服务,分别打开三个注册认证中心的管理后台地址,如下: 

 

可以看出每个注册中心服务都注册进了另外两个注册中心中,并且consumer服务注册进了每个注册中心服务中。

5.6  Eureka自我保护模式 和 InstanceID 的配置

保护模式主要在一组客户端和 Eureka Server 之间存在网络分区场景时使用。一旦进入保护模式,Eureka Server 将会尝试保护其服务的注册表中的信息,不再删除服务注册表中的数据。当网络故障恢复后,该 Eureka Server 节点会自动退出保护模式。

如果在 Eureka 的 Web 控制台看到图 1 所示的内容,就证明 Eureka Server 进入保护模式了。

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将自我保护模式关闭,这个配置是在 eureka-server 中:

eureka.server.enableSelfPreservation=false

自定义 Eureka 的 InstanceID

客户端在注册时,服务的 Instance ID 的默认值的格式如下:

${spring.cloud.client.hostname}:${spring.application.name}:${spring.application. instance_id:${server.port}}

翻译过来就是“主机名:服务名称:服务端口”。在 Eureka 的 Web 控制台查看服务注册信息时,就是这样的格式: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想把 IP 显示在上述格式中,这样看起来就更方便。可以改成下面的样子,用“服务名称:服务所在 IP:服务端口”的格式来定义:

eureka.instance.instance-id=${spring.application.name}:${spring.cloud.client.ip-address}:${server.port}

 

定义之后我们看到的就是UP (1) - provider:192.168.1.14:8001,一看就知道是哪个服务,在哪台机器上,端口是多少。

默认情况下,鼠标移动到UP (1) - provider:192.168.1.14:8001这个地址上时,浏览器左下方时域名的形式展示:

还需要加一个配置才能让跳转的链接变成 IP ,如图所示:

eureka.instance.preferIpAddress=true

5.7 Eureka开发时快速移除失效服务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停地重启服务,由于 Eureka 有自己的保护机制,故节点下线后,服务信息还会一直存在于 Eureka 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一些配置让移除的速度更快一点,当然只在开发环境下使用,生产环境下不推荐使用。

首先在我们的 eureka-server 中增加两个配置,分别是关闭自我保护和清理间隔:

eureka.server.enable-self-preservation=false
# 默认 60000 毫秒
eureka.server.eviction-interval-timer-in-ms=5000

然后在具体的客户端服务中配置下面的内容:

eureka.client.healthcheck.enabled=true
# 默认 30 秒
eureka.instance.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5
# 默认 90 秒
eureka.instance.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5

eureka.client.healthcheck.enabled 用于开启健康检查,需要在 pom.xml 中引入 actuator 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ctuator</artifactId>
</dependency>

其中:

  • eureka.instance.lease-renewal-interval-in-seconds 表示 Eureka Client 发送心跳给 server 端的频率。
  • eureka.instance.lease-expiration-duration-in-seconds 表示 Eureka Server 至上一次收到 client 的心跳之后,等待下一次心跳的超时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若没收到下一次心跳,则移除该 Instance。

六、Ribbon(负载均衡器)

目前主流的负载方案分为以下两种:

  • 集中式负载均衡,在消费者和服务提供方中间使用独立的代理方式进行负载,有硬件的(比如 F5),也有软件的(比如 Nginx)。
  • 客户端自己做负载均衡,根据自己的请求情况做负载,Ribbon 就属于客户端自己做负载。

客户端与服务端级别的负载均衡啥意思?

  • 服务器端负载均衡:例如Nginx,通过Nginx进行负载均衡过程如下:先发送请求给nginx服务器,然后通过负载均衡算法,在多个业务服务器之间选择一个进行访问;即在服务器端再进行负载均衡算法分配。
  • 客户端负载均衡:客户端会有一个服务器地址列表,在发送请求前通过负载均衡算法选择一个服务器,然后进行访问,即在客户端就进行负载均衡算法分配。

详细的Ribbon使用及其原理见我的另一个文章: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231928/article/details/107849876

七、Feign

Feign 是一个声明式的 REST 客户端,它能让 REST 调用更加简单。Feign 供了 HTTP 请求的模板,通过编写简单的接口和插入注解,就可以定义好 HTTP 请求的参数、格式、地址等信息。而 Feign 则会完全代理 HTTP 请求,我们只需要像调用方法一样调用它就可以完成服务请求及相关处理。

Feign原理之前有篇文章谈到过: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231928/article/details/107850940

7.1 在Spring Cloud中集成Feign

为了演示Feign调用,我们在myspringcloud-api服务中集成Feign编写Feign接口,在consumer服务中调用。

在 Spring Cloud 中集成 Feign 的步骤相当简单,首先还是加入 Feign 的依赖,myspringcloud-api服务的pom中添加: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openfeign</artifactId>
   <version>2.1.3.RELEASE</version>
</dependency>

编写Feign接口,注意加上@FeignClient注解并指明路径,这个一般是提供服务的服务名称,这里是provider,因为Feign包裹了Ribbon,所以Feign也是具有负载均衡效果的,这里就是通过provider来查找服务的,只要是名称叫provider都在负载均衡算法的选择范围内。

@Component
@FeignClient(value = "provider")
public interface DeptClient {

    @PostMapping("/dept/add")
    boolean add(@RequestBody Dept dept);

    @GetMapping("/dept/getById/{deptno}")
    Dept getById(@PathVariable("deptno") Long deptno);

    @GetMapping("/dept/getAll")
    List<Dept> getAll();
}

 另外,在写Feign接口的时候,要和服务提供者的Controller里面的方法保持一致(包括方法名、路径等),这里是和provider-A的Controller保持一致的,不一致可能导致服务调用时404或者其他错误,可以和上面的对比一下: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dept")
public class Dept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DeptService deptService;

    @PostMapping("/add")
    public boolean add(@RequestBody Dept dept){
        return deptService.addDept(dept);
    }

    @GetMapping("/getById/{deptno}")
    public Dept getById(@PathVariable("deptno") Long deptno){
        return deptService.queryById(deptno);
    }

    @GetMapping("/getAll")
    public List<Dept> getAll(){
        return deptService.queryAll();
    }
}

 好了,现在开始进行调用了,在consumer服务中需要指定FeignClient的路径,在启动类上加 @EnableFeignClients 注解,如果你的 Feign 接口定义跟你的启动类不在同一个包名下,还需要制定扫描的包名@EnableFeignClients(basePackages = "com.feng.client")

@EnableEurekaClient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FeignClients(basePackages = "com.feng.client")
public class Consum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onsumerApplication.class, args);
    }
}

再写一个调用接口:

@Slf4j
@RequestMapping("/feign")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sumerFeign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DeptClient deptClient;

    @GetMapping("/getAll")
    public List<Dept> getAllDept() {
        return deptClient.getAll();
    }

}

调用效果:

当然我这里只启动了provider-A,你还可以把另外的myspringcloud-provider-B 和 myspringcloud-provider-C也起起来,验证下负载均衡效果,因为前面Ribbon时已经演示过负载,这里就不再演示。

7.2 Feign的自定义配置及使用

有时候我们遇到 Bug,比如接口调用失败、参数没收到等问题,或者想看看调用性能,就需要配置 Feign 的日志了,以此让 Feign 把请求信息输出来。

首先定义一个配置类: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FeignConfiguration {
    /**
     * 日志级别
     *
     * @return
     */
    @Bean
    Logger.Level feignLoggerLevel() {
        return Logger.Level.FULL;
    }
}

通过源码可以看到日志等级有 4 种,分别是:

  • NONE:不输出日志。
  • BASIC:只输出请求方法的 URL 和响应的状态码以及接口执行的时间。
  • HEADERS:将 BASIC 信息和请求头信息输出。
  • FULL:输出完整的请求信息。

配置类建好后,在 Feign Client 中的 @FeignClient 注解中指定使用的配置类:

@FeignClient(value = "eureka-client-user-service", configuration = FeignConfiguration. class)
public interface UserRemoteClient {
    // ...
}

在配置文件中执行 Client 的日志级别才能正常输出日志,格式是“logging.level.client 类地址=级别”。

logging.level.net.biancheng.feign_demo.remote.UserRemoteClient=DEBUG

7.3 Basic 认证配置

通常我们调用的接口都是有权限控制的,很多时候可能认证的值是通过参数去传递的,还有就是通过请求头去传递认证信息,比如 Basic 认证方式。在 Feign 中我们可以直接配置 Basic 认证,代码如下所示: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Feign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
        return new 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user", "password");
    }
}

或者你可以自定义属于自己的认证方式,其实就是自定义一个请求拦截器。在请求之前做认证操作,然后往请求头中设置认证之后的信息。通过实现 RequestInterceptor 接口来自定义认证方式,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Feign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implements RequestInterceptor {
    public Feign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
    }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ly(RequestTemplate template) {
        // 业务逻辑
    }
}

然后将配置改成自定义的,这样当 Feign 去请求接口的时候,每次请求之前都会进入 Feign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的 apply 方法中,在里面就可以做属于你的逻辑了: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Feign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Feign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
        return new FeignBasicAuthRequestInterceptor();
    }
}

7.4 超时时间配置

通过 Options 可以配置连接超时时间和读取超时时间(代码如下所示),Options 的第一个参数是连接超时时间(ms),默认值是 10×1000;第二个是取超时时间(ms),默认值是 60×1000。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Feign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Request.Options options() {
        return new Request.Options(5000, 10000);
    }
}

7.5 GZIP 压缩配置

开启压缩可以有效节约网络资源,提升接口性能,我们可以配置 GZIP 来压缩数据:

feign.compression.request.enabled=true
feign.compression.response.enabled=true

还可以配置压缩的类型、最小压缩值的标准:

feign.compression.request.mime-types=text/xml,application/xml,application/json
feign.compression.request.min-request-size=2048

只有当 Feign 的 Http Client 不是 OkHttp3 的时候,压缩才会生效,配置源码在 org.spring-framework.cloud.openfeign.encoding.FeignAcceptGzipEncodingAutoConfiguration,源码:

@Configuration
@EnableConfigurationProperties(FeignClientEncodingProperties.class)
@ConditionalOnClass(Feign.class)
@ConditionalOnBean(Client.class)
@ConditionalOnProperty(value = "feign.compression.response.enabled", matchIfMissing = false)
@ConditionalOnMissingBean(type = "okhttp3.OkHttpClient")
@AutoConfigureAfter(FeignAutoConfiguration.class)
public class FeignAcceptGzipEncodingAutoConfiguration {
    @Bean
    public FeignAcceptGzipEncodingInterceptor feignAcceptGzipEncodingInterceptor(
            FeignClientEncodingProperties properties) {
        return new FeignAcceptGzipEncodingInterceptor(properties);
    }
}

核心代码就是 @ConditionalOnMissingBean(type="okhttp3.OkHttpClient"),表示 Spring BeanFactory 中不包含指定的 bean 时条件匹配,也就是没有启用 okhttp3 时才会进行压缩配置。

7.6 使用配置自定义 Feign 的配置

除了使用代码的方式来对 Feign 进行配置,我们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的方式来指定 Feign 的配置。

# 链接超时时间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connectTimeout=5000
# 读取超时时间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readTimeout=5000
# 日志等级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loggerLevel=full
# 重试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retryer=com.example.SimpleRetryer
# 拦截器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requestInterceptors[0]=com.example.FooRequestInterceptor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requestInterceptors[1]=com.example.BarRequestInterceptor
# 编码器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encoder=com.example.SimpleEncoder
# 解码器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decoder=com.example.SimpleDecoder
# 契约
feign.client.config.feignName.contract=com.example.SimpleContract

八、Hystrix(熔断器)

Hystrix 是 Netflix 针对微服务分布式系统采用的熔断保护中间件,相当于电路中的保险丝。

在分布式环境中,许多服务依赖项中的一些必然会失败。Hystrix 是一个库,通过添加延迟容忍和容错逻辑,帮助你控制这些分布式服务之间的交互。Hystrix 通过隔离服务之间的访问点、停止级联失败和提供回退选项来实现这一点,所有这些都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弹性。

在微服务架构下,很多服务都相互依赖,如果不能对依赖的服务进行隔离,那么服务本身也有可能发生故障,Hystrix 通过 HystrixCommand 对调用进行隔离,这样可以阻止故障的连锁效应,能够让接口调用快速失败并迅速恢复正常,或者回退并优雅降级。很多时候服务降级和服务熔断是容易混淆的,但是两者实际是不一样的:

详见本文最后的:补充十一:降级和熔断的区别?

8.1 Hystrix实现容错处理

在consumer服务的pom文件中增加 Hystrix 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hystrix</artifactId>
</dependency>

在consumer启动类上添加 @EnableHystrix 或者 @EnableCircuitBreaker。注意,@EnableHystrix 中包含了 @EnableCircuitBreaker。

@EnableEurekaClient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FeignClients(basePackages = "com.feng.client")
@EnableHystrix
public class Consum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onsumerApplication.class, args);
    }
}

然后编写一个调用接口的方法,在上面增加一个 @HystrixCommand 注解,用于指定依赖服务调用延迟或失败时调用的方法:

@Slf4j
@RequestMapping("/hystrix")
@RestController
@DefaultProperties(defaultFallback = "defaultBack")
public class HystrixDemoController {

    @HystrixCommand(fallbackMethod = "friendlyBack_1")
    @GetMapping("/demo1")
    public String demo1()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

    private String friendlyBack_1() {
        return "返回友好界面——1";
    }

    @HystrixCommand(fallbackMethod = "friendlyBack_2")
    @GetMapping("/demo2")
    public String demo2() {
        System.out.println("进入demo2....");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

    @HystrixCommand(defaultFallback = "friendlyBack_3")
    private String friendlyBack_2() {
        System.out.println("进入friendlyBack_2....");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

    @HystrixCommand
    private String friendlyBack_3() {
        System.out.println("进入friendlyBack_3....");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

    private String defaultBack() {
        System.out.println("进入defaultBack....");
        return "默认友好界面";
    }

    @HystrixCommand(commandProperties =
            {
                // 熔断器在整个统计时间内是否开启的阀值
                @HystrixProperty(name = "circuitBreaker.enabled", value = "true"),
                // 至少有3个请求才进行熔断错误比率计算
                /**
                 * 设置在一个滚动窗口中,打开断路器的最少请求数。
                 比如:如果值是20,在一个窗口内(比如10秒),收到19个请求,即使这19个请求都失败了,断路器也不会打开。
                 */
                @HystrixProperty(name = "circuitBreaker.requestVolumeThreshold", value = "3"),
                //当出错率超过50%后熔断器启动
                @HystrixProperty(name = "circuitBreaker.errorThresholdPercentage", value = "50"),
                // 熔断器工作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先放一个请求进去,成功的话就关闭熔断,失败就再等一段时间
                @HystrixProperty(name = "circuitBreaker.sleepWindowInMilliseconds", value = "5000"),
                // 统计滚动的时间窗口
                @HystrixProperty(name = "metrics.rollingStats.timeInMilliseconds", value = "10000")
            })
    @GetMapping("/demo3")
    public String demo3(Integer id) {
        System.out.println("id:" + id);
        if (id % 2 == 0)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
        return "test_" + id;
    }
}

当访问http://localhost:9090/hystrix1/demo1抛出异常,服务降级返回friendlyBack_1。
当访问http://localhost:9090/hystrix1/demo2抛出异常,服务不断降级返回defaultBack。


8.2 Hystrix的实时监控功能

在微服务架构中,Hystrix 除了实现容错外,还提供了实时监控功能。在服务调用时,Hystrix 会实时累积关于 HystrixCommand 的执行信息,比如每秒的请求数、成功数等。

Hystrix 监控需要两个必备条件:
1)必须有 Actuator 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ctuator</artifactId>
</dependency>

2)必须有 Hystrix 的依赖,Spring Cloud 中必须在启动类中添加 @EnableHystrix 开启 Hystrix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hystrix</artifactId>
</dependency>

将 actuator 中的端点暴露出来,访问端点地址(http://localhost:9090/actuator/hystrix.stream):

从图中可以看到一直在输出“ping:”,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还没有数据,等到 HystrixCommand 执行了之后就可以看到具体数据了。调用一下接口 http://localhost:9090/hystrix/demo1,访问之后就可以看到 http://localhost:9090/actuator/hystrix.stream 这个页面中输出的数据了:

8.3 使用Hystrix Dashboard(熔断仪表盘)查看监控数据

我们已经知道 Hystrix 提供了监控的功能,可以通过 hystrix.stream 端点来获取监控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以字符串的形式展现的,实际使用中不方便查看。我们可以借助 Hystrix Dashboard 对监控进行图形化展示。

在consumer服务的 pom.xml 中添加 dashboard 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hystrix-dashboard</artifactId>
</dependency>

创建启动类,在启动类上添加 @EnableHystrixDashboard 注解:

@EnableEurekaClient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FeignClients(basePackages = "com.feng.client")
@EnableHystrix
@EnableHystrixDashboard
public class Consum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onsumerApplication.class, args);
    }
}

添加一个 HystrixConfig 配置类: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HystrixConfig {

    @Bean
    public HystrixCommandAspect hystrixAspect() {
        return new HystrixCommandAspect();
    }

    /**
     * 向监控中心Dashboard发送stream消息
     */
    @Bean
    public ServletRegistrationBean getServlet() {
        HystrixMetricsStreamServlet streamServlet = new HystrixMetricsStreamServlet();
        ServletRegistrationBean registrationBean = new ServletRegistrationBean(streamServlet);
        registrationBean.setLoadOnStartup(1);
        registrationBean.addUrlMappings("/actuator/hystrix.stream");
        registrationBean.setName("HystrixMetricsStreamServlet");
        return registrationBean;
    }
}

然后启动服务,访问 http://localhost:9090/hystrix 就可以看到 dashboard 的主页:

在主页中有 3 个地方需要我们填写,第一行是监控的 stream 地址,也就是将之前文字监控信息的地址输入到第一个文本框中。第二行的 Delay 是时间,表示用多少毫秒同步一次监控信息,Title 是标题,这个可以随便填写。输入完成后就可以点击 Monitor Stream 按钮以图形化的方式查看监控的数据了:

监控图中用圆点来表示服务的健康状态,健康度从100%-0%分别会用绿色、黄色、橙色、红色来表示。 另外,这个圆点也会随着流量的增多而变大。 监控图中会用曲线(圆点旁边)来表示服务的流量情况,通过这个曲线可以观察单个接口的流量变化/趋势。

折线图代表了指定方法过去两分钟的流量,简要显示了改方法的繁忙情况。

折线图的背景是一个大小和颜色会出现波动的圆圈,圆圈的大小表示当前的流量,圆圈越大,流量越大。圆圈的颜色表示它的建库状况:绿色表示建库的断路器,黄色表示偶尔发生故障的断路器,红色表示故障断路器。

在监视器的右上角,以3列的形式显示各种计数器。在最左边的一列中,从上到下,第一个数字(绿色)表示当前成功调用的数量;第二个数字(蓝色)表示短路请求的数量;最后一个数字(蓝绿色)表示错误请求的数量。

中间一列显示超时请求的数量(黄色)、线程池拒绝的数量(紫色)和失败请求的数量(红色)。

第三列显示过去10s内错误的百分率。

计数器下面有两个数字,代表每秒主机和集群的请求数量。这两个请求率下面是断路器的状态。Median和Mean显示了延迟的中位数和平均值。90th、99th、99.5表示百分位的延迟。

Turbine 是聚合服务器发送事件流数据的一个工具。Hystrix 只能监控单个节点,然后通过 dashboard 进行展示。实际生产中都为集群,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 Turbine 来监控集群下 Hystrix 的 metrics 情况,通过 Eureka 来发现 Hystrix 服务。

与断路器的监视器类似,每个线程池监视器在左上角都包含一个圆圈,圆圈大小和颜色代表了线程池的活跃状态以及健康状况。与断路器的监视器不同的是,线程池的监视器没有显示过去几分钟线程池活跃的折线图。

右上角显示线程池的名称,其下方是线程池中线程每秒处理请求的数量。

线程池监视器的左下角显示如下信息

  • 活跃线程:当前活跃线程的数量
  • 排队线程:当前有多少线程在排队。默认情况下,队列功能是禁用的,所以这个值始终为0.
  • 线程池的大小:线程池中有多少线程

右下角显示如下信息

  • 最大活跃线程:在当前的采样周期中,活跃线程的最大数量
  • 执行次数:线程池中的线程被调用执行Hystrix命令的次数
  • 线程队列大小:线程池队列的大小。线程队列功能默认是禁用的,所以这个值没有什么意义

九、Zuul网关

提供路由、监控、弹性、安全等方面的服务框架。

Zuul 的核心是过滤器,通过这些过滤器我们可以扩展出很多功能,比如:

1)动态路由

动态地将客户端的请求路由到后端不同的服务,做一些逻辑处理,比如聚合多个服务的数据返回。

2)请求监控

可以对整个系统的请求进行监控,记录详细的请求响应日志,可以实时统计出当前系统的访问量以及监控状态。

3)认证鉴权

对每一个访问的请求做认证,拒绝非法请求,保护好后端的服务。

4)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像一些电商公司需要模拟更多真实的用户并发量来保证重大活动时系统的稳定。通过 Zuul 可以动态地将请求转发到后端服务的集群中,还可以识别测试流量和真实流量,从而做一些特殊处理。

5)灰度发布

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

9.1 Zuul过滤器

Zuul 中的过滤器总共有 4 种类型,且每种类型都有对应的使用场景。

1)pre:可以在请求被路由之前调用。适用于身份认证的场景,认证通过后再继续执行下面的流程。

2)route:在路由请求时被调用。适用于灰度发布场景,在将要路由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自定义的逻辑。

3)post:在 route 和 error 过滤器之后被调用。这种过滤器将请求路由到达具体的服务之后执行。适用于需要添加响应头,记录响应日志等应用场景。

4)error:处理请求时发生错误时被调用。在执行过程中发送错误时会进入 error 过滤器,可以用来统一记录错误信息。

9.2 Zuul集成

新建my-zuul服务,并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zuul</artifactId>
</dependency>

启动类增加@EnableZuulProxy注解:

@EnableEurekaClient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ZuulProxy
public class Zuul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ZuulApplication.class, args);
    }
}

配置文件如下:

server:
  port: 9006

spring:
  application:
    name: my_zuul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localhost:9000/eureka/

zuul:
  routes:
    service-a:
      path: /service-consumer/**
      serviceId: consumer
    service-b:
      path: /service-provider/**
      serviceId: provider

其中,zuul.routes可配置要可代理的服务路径和服务名,path随便写,用于通过zuul访问时的地址,这样可以隐藏真实服务名,serviceId就是真实服务名。

服务启动后,通过网关访问:

另外,为了演示zuul的请求过滤与验证功能,新增一个filter配置类: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FilterConfig {

    @Bean
    Filter getFilterBean(){
        return new Filter();
    }
}

在新增一个Filter类继承ZuulFilter并重写其run()方法:

@Slf4j
@Component
public class Filter extends ZuulFilter {

    /**
     * 过滤器类型 pre表示在请求之前进行逻辑操作
     */
    public String filterType() {
        return "pre";
    }

    /**
     * 过滤器执行顺序 当一个请求在同一个阶段存在多个过滤器的时候 过滤器的执行顺序
     */
    public int filterOrder() {
        return 0;
    }

    /**
     * 是否开启过滤
     */
    public boolean shouldFilter() {
        return true;
    }

    /**
     * 要实现的过滤规则在这里完成,比如我们可以做token验证,token=6 时就能进入,不被过滤
     */
    public Object run() throws ZuulException {
        RequestContext currentContext = RequestContext.getCurrentContext();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 currentContext.getRequest();
        String token = request.getParameter("token");
        StringBuffer requestURL = request.getRequestURL();
        log.info("【请求路径】:{}", requestURL + "?" + request.getQueryString());
        if (StringUtils.isEmpty(token) || !"6".equals(token)) {
            currentContext.setSendZuulResponse(false);
            currentContext.setResponseBody("No access rights!");
            currentContext.setResponseStatusCode(401);
        }
        return null;
    }
}

规律规则就是要有token且token=6时才能通过,否则不能访问:

       

十、Gateway

Gateway 作为 Spring Cloud 生态系中的网关,其目标是替代 Netflix Zuul。它不仅提供统一的路由方式,并且基于 Filter 链的方式提供了网关基本的功能,例如:安全、监控/埋点和限流等。

开发高并发系统时有三把利器用来保护系统:缓存、降级和限流。API 网关作为所有请求的入口,请求量大,我们可以通过对并发访问的请求进行限速来保护系统的可用性。

十一、Spring cloud Config

对于一些简单的项目来说,我们一般都是直接把相关配置放在单独的配置文件中,以 properties 或者 yml 的格式出现,更省事儿的方式是直接放到 application.properties 或 application.yml 中。但是这样的方式有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当修改了配置之后,必须重启服务,否则配置无法生效。

微服务意味着要将单体应用中的业务拆分成一个个子服务,每个服务相对粒度较小,会有很多服务。每个服务都需要相应的配置信息,一套集中式的、动态配置管理的设施是必不可少的。Springcloud提供了ConfigServer来解决这个问题。Spring cloud Config为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提供集中化的外部配置支持。

Spring cloud Config也分为服务端和客户端。服务端也称为分布式配置中心,它是一个独立的微服务应用,用来连接配置服务器并为客户端提供获取配置信息,加密解密信息等访问接口。

目前有一些用的比较多的开源的配置中心,比如携程的 Apollo、蚂蚁金服的 disconf 等,对比 Spring Cloud Config,这些配置中心功能更加强大。有兴趣的可以拿来试一试。

11.1 准备工作

Spring cloud Config就是要拉去远程仓库中的配置嘛,所以提前在GitHub上建个spring-cloud-config-center仓库,里面放入两个配置文件:application.yml config-demo.yml,配置文件具体内容如下:

上面红圈的地址很重要,这个https地址后面要放在项目的配置文件里,用于连接这个远程仓库: 

上面的“---”用于分割不同环境的属性配置。 

 11.2 config服务端搭建

新建一个my-config-server项目,添加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config</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config-server</artifactId>
</dependency>

 启动类添加@EnableConfigServer注解:

@EnableEurekaClient
@EnableConfigServer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Config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ConfigApplication.class, args);
    }
}

配置文件有两个:application.yml、bootstrap.yml,具体内容分别如下:

application.yml:

server:
  port: 6666

eureka:
  client:
    service-url:
      defaultZone: http://ImOK:123456@localhost:9000/eureka/

bootstrap.yml:

spring:
  cloud:
    config:
      server:
        git:
          uri: https://github.com/ImOk520/spring-cloud-config-center.git
          default-label: main

这里为啥要搞两个配置文件?把配置都写在一个application.yml文件中不就好了,再弄个bootstrap.yml干啥?这里就需要搞清楚application.yml和bootstrap.yml的区别了,详情见本文最后的:补充十 :application.yml和bootstrap.yml的区别

实际上你可以试一下,若把所有配置都写在一个application.yml文件中,请求是会报错的。

下面就是来看看my-config-server能不读取远程git仓库的地址,Spring Cloud Config 有它的一套访问规则,我们通过这套规则就可以在浏览器上直接访问。

/{application}/{profile}[/{label}]
/{application}-{profile}.yml
/{label}/{application}-{profile}.yml
/{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
/{label}/{application}-{profile}.properties

上面profile指的就是环境标志:dev、test、prod等;label就是当前读取的配置是是仓库的哪个分支。

这样我们直接请求如下:

http://localhost:6666/application-dev.yml 就是获取application.yml中dev对应的配置,采用的是第二种访问方式,你可以试试其他3中访问方式。

11.3 config客户端搭建

上一节已经完成了config服务端的搭建,这里继续搭建config客户端。

通过客户端调用服务端,然后服务端再去连接远程仓库。

新建一个my-config-client服务,添加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netflix-eureka-client</artifactId>
</dependency>

在配置文件中添加配置:

spring:
  cloud:
    config:
      name: config-demo
      profile: dev
      label: main
      uri: http://localhost:6666

这里uri的值就是config服务端的服务地址。name、profile、label和uri组成了完整的唯一地址,锁定唯一一块符合条件的配置。

为了演示客户端能够获远程取配置属性的值,我们添加一个Controller类:

@Slf4j
@RequestMapping("/config-client")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figClientTestController {

    @Value("${spring.application.name}")
    private String applicationName;

    @Value("${eureka.client.service-url.defaultZone}")
    private String eurekaServer;

    @Value("${server.port}")
    private String port;

    @GetMapping("/getRemoteConfigs")
    public String getRemoteConfigs() {
        log.info("applicationName: {}", applicationName);
        log.info("eurekaServer: {}", eurekaServer);
        log.info("port: {}", port);
        return applicationName+ " " + eurekaServer + "" + port;
    }
}

启动客户端,启动日志已经展示了服务接口: 

这个端口在本地配置文件中是没有的,这个端口来自远程仓库,说明我们客户端已经成功取得了远程仓库中的相应配置信息。不信可以进一步验证,eurekaServer和port都是远程仓库的配置文件中的值,若调用接口时能打印出来值也说明客户端获取远程信息成功。

eurekaServer和port信息都打印出来了。

十二、JWT(Json Web Token)

JWT 的声明一般被用来在身份提供者和服务提供者间传递被认证的用户身份信息,以便于从资源服务器获取资源。

比如用在用户登录上时,基本思路就是用户提供用户名和密码给认证服务器,服务器验证用户提交信息的合法性;如果验证成功,会产生并返回一个 Token,用户可以使用这个 Token 访问服务器上受保护的资源。

JWT 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称为头部(Header),第二部分称为消息体(Payload),第三部分是签名(Signature)。一个 JWT 生成的 Token 格式为:

token = encodeBase64(header) + '.' + encodeBase64(payload) + '.' + encodeBase64(signature)

头部的信息通常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令牌的类型和使用的签名算法:

{
  "alg": "HS256", 
  "typ": "JWT"
}

消息体中可以携带一些你需要的信息,比如用户 ID。因为你得知道这个 Token 是哪个用户的:

{
  "id": "1234567890", 
  "name": "John Doe", 
  "admin": true
}

签名是用来判断消息在传递的路上是否被篡改,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格式如下:

HMACSHA256( base64UrlEncode(header)  + "." +  base64UrlEncode(payload), secret)

十三、Spring Boot Admin

能够将 Actuator 中的信息进行界面化的展示,也可以监控所有 Spring Boot 应用的健康状况,提供实时警报功能。

主要的功能点有:

  • 显示应用程序的监控状态
  • 应用程序上下线监控
  • 查看 JVM,线程信息
  • 可视化的查看日志以及下载日志文件
  • 动态切换日志级别
  • Http 请求信息跟踪
  • 其他功能点……

创建一个 Spring Boot 项目,用于展示各个服务中的监控信息,加上 Spring Boot Admin 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de.codecentric</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admin-starter-server</artifactId>
    <version>2.0.2</version>
</dependency>

创建一个启动类:

@EnableAdminServer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App.class, args);
    }
}

启动程序,访问 Web 地址 http://localhost:9090 就可以看到主页面了。

十四、Spring Cache缓存数据

一般的缓存逻辑都是首先判断缓存中是否有数据,有就获取数据返回,没有就从数据库中查数据,然后缓存进去,再返回。

首先这种方式在逻辑上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么用的,不过当这种代码充满整个项目的时候,看起来就非常别扭了,感觉有点多余,不过通过 Spring Cache 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需要关心缓存的逻辑,只需要关注从数据库中查询数据,将缓存的逻辑交给框架来实现。

Spring Cache 利用注解方式来实现数据的缓存,还具备相当的灵活性,能够使用 SpEL(Spring Expression Language)来定义缓存的 key,还能定义多种条件判断。

常用的注解有 @Cacheable、@CachePut、@CacheEvict。

  • @Cacheable:用于查询的时候缓存数据。
  • @CachePut:用于对数据修改的时候修改缓存中的数据。
  • @CacheEvict:用于对数据删除的时候清除缓存中的数据。
@Cacheable(value="get", key="#id")
public Person get(String id) {
    return findById(id);
}

@Cacheable 中的 value 我们可以定义成与方法名称一样。标识这个方法的缓存 key,会在 Redis 中存储一个 Zset,Zset 的 key 就是我们定义的 value 的值,Zset 中会存储具体的每个缓存的 key,也就是当调用 get("1001") 的时候,Zset 中就会存储 1001,同时 Redis 中会有一个单独的 String 类型的数据,Key 是 1001。

补充一:Rest与RPC区别?

什么是REST?

REST是一种架构风格,指的是一组架构约束条件和原则。满足这些约束条件和原则的应用程序或设计就是 RESTful。REST规范把所有内容都视为资源,网络上一切皆资源。REST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组件或服务,只是使用Web的现有特征和能力。 可以完全通过HTTP协议实现,使用 HTTP 协议处理数据通信。

REST架构对资源的操作包括获取、创建、修改和删除正好对应HTTP协议提供的GET、POST、PUT和DELETE方法。

什么是RPC?

远程(过程)方法调用,就是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调用远程方法。

RPC框架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三件事:

1、服务端如何确定客户端要调用的函数;

在远程调用中,客户端和服务端分别维护一个【ID->函数】的对应表, ID在所有进程中都是唯一确定的。客户端在做远程过程调用时,附上这个ID,服务端通过查表,来确定客户端需要调用的函数,然后执行相应函数的代码。

2、如何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客户端和服务端交互时将参数或结果转化为字节流在网络中传输,那么数据转化为字节流的或者将字节流转换成能读取的固定格式时就需要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速度也会影响远程调用的效率。

3、如何进行网络传输(选择何种网络协议);

多数RPC框架选择TCP作为传输协议,也有部分选择HTTP。如gRPC使用HTTP2。不同的协议各有利弊。TCP更加高效,而HTTP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的灵活。

REST与RPC应用场景

REST和RPC都常用于微服务架构中。

  • 1、HTTP相对更规范,更标准,更通用,无论哪种语言都支持http协议。如果你是对外开放API,例如开放平台,外部的编程语言多种多样,你无法拒绝对每种语言的支持,现在开源中间件,基本最先支持的几个协议都包含RESTful。
  • 2、 RPC 框架作为架构微服务化的基础组件,它能大大降低架构微服务化的成本,提高调用方与服务提供方的研发效率,屏蔽跨进程调用函数(服务)的各类复杂细节。让调用方感觉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调用远端函数、让服务提供方感觉就像实现一个本地函数一样来实现服务。

REST调用及测试都很方便,RPC就显得有点繁琐,但是RPC的效率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建议在多系统之间的内部调用采用RPC。对外提供的服务,Rest更加合适。

补充二:Zookeeper 选举机制?

选择机制中的概念:

1、Serverid:服务器ID

比如有三台服务器,编号分别是1,2,3。

编号越大在选择算法中的权重越大。

2、Zxid:数据ID

服务器中存放的最大数据ID.

值越大说明数据越新,在选举算法中数据越新权重越大。

3、Epoch:逻辑时钟

或者叫投票的次数,同一轮投票过程中的逻辑时钟值是相同的。每投完一次票这个数据就会增加,然后与接收到的其它服务器返回的投票信息中的数值相比,根据不同的值做出不同的判断。

4、Server状态:选举状态

  • LOOKING,竞选状态。
  • FOLLOWING,随从状态,同步leader状态,参与投票。
  • OBSERVING,观察状态,同步leader状态,不参与投票。
  • LEADING,领导者状态。

选举流程简述:

目前有5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均没有数据,它们的编号分别是1,2,3,4,5,按编号依次启动,默认是采用投票数大于半数则胜出的逻辑,它们的选择举过程如下:

  • 服务器1启动,给自己投票,然后发投票信息,由于其它机器还没有启动所以它收不到反馈信息,服务器1的状态一直属于Looking(选举状态)。
  • 服务器2启动,给自己投票,同时与之前启动的服务器1交换结果,由于服务器2的编号大所以服务器2胜出,但此时投票数没有大于半数,所以两个服务器的状态依然是LOOKING。
  • 服务器3启动,给自己投票,同时与之前启动的服务器1,2交换信息,由于服务器3的编号最大所以服务器3胜出,此时投票数正好大于半数,所以服务器3成为领导者,服务器1,2成为小弟。
  • 服务器4启动,给自己投票,同时与之前启动的服务器1,2,3交换信息,尽管服务器4的编号大,但之前服务器3已经胜出,所以服务器4只能成为小弟。
  • 服务器5启动,后面的逻辑同服务器4成为小弟。

Server状态:选举状态

  • LOOKING,竞选状态。
  • FOLLOWING,随从状态,同步leader状态,参与投票。
  • OBSERVING,观察状态,同步leader状态,不参与投票。
  • LEADING,领导者状态。

选举流程详述:

一、首先开始选举阶段,每个Server读取自身的zxid。

二、发送投票信息

   a、首先,每个Server第一轮都会投票给自己。

   b、投票信息包含 :所选举leader的Serverid,Zxid,Epoch。Epoch会随着选举轮数的增加而递增。

三、接收投票信息

  1、如果服务器B接收到服务器A的数据(服务器A处于选举状态(LOOKING 状态)

     1)首先,判断逻辑时钟值:

    a)如果发送过来的逻辑时钟Epoch大于目前的逻辑时钟。首先,更新本逻辑时钟Epoch,同时清空本轮逻辑时钟收集到的来自其他server的选举数据。然后,判断是否需要更新当前自己的选举leader Serverid。判断规则rules judging:保存的zxid最大值和leader Serverid来进行判断的。先看数据zxid,数据zxid大者胜出;其次再判断leader Serverid,leader Serverid大者胜出;然后再将自身最新的选举结果(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三种数据(leader Serverid,Zxid,Epoch)广播给其他server)

    b)如果发送过来的逻辑时钟Epoch小于目前的逻辑时钟。说明对方server在一个相对较早的Epoch中,这里只需要将本机的三种数据(leader Serverid,Zxid,Epoch)发送过去就行。

    c)如果发送过来的逻辑时钟Epoch等于目前的逻辑时钟。再根据上述判断规则rules judging来选举leader ,然后再将自身最新的选举结果(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三种数据(leader  Serverid,Zxid,Epoch)广播给其他server)。

    2)其次,判断服务器是不是已经收集到了所有服务器的选举状态:若是,根据选举结果设置自己的角色(FOLLOWING还是LEADER),退出选举过程就是了。

最后,若没有收到没有收集到所有服务器的选举状态:也可以判断一下根据以上过程之后最新的选举leader是不是得到了超过半数以上服务器的支持,如果是,那么尝试在200ms内接收一下数据,如果没有新的数据到来,说明大家都已经默认了这个结果,同样也设置角色退出选举过程。

  2、 如果所接收服务器A处在其它状态(FOLLOWING或者LEADING)。

    a)逻辑时钟Epoch等于目前的逻辑时钟,将该数据保存到recvset。此时Server已经处于LEADING状态,说明此时这个server已经投票选出结果。若此时这个接收服务器宣称自己是leader, 那么将判断是不是有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选举它,如果是则设置选举状态退出选举过程。
    b) 否则这是一条与当前逻辑时钟不符合的消息,那么说明在另一个选举过程中已经有了选举结果,于是将该选举结果加入到outofelection集合中,再根据outofelection来判断是否可以结束选举,如果可以也是保存逻辑时钟,设置选举状态,退出选举过程。

补充三:Ribbon和Feign的区别

1.启动类使用的注解不同,Ribbon 用的是@RibbonClient,Feign 用的是@EnableFeignClients。

2.服务的指定位置不同,Ribbon 是在@RibbonClient 注解上声明,Feign 则是在定义抽象方法的接口中使用@FeignClient 声明。

3.Ribbon客户端的负载均衡器 ,Feign服务端的负载均衡

Feign

feign封装了ribbon,Feign 是在 Ribbon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改进,是一个使用起来更加方便的 HTTP 客户端。采用接口的方式, 只需要创建一个接口,然后在上面添加注解即可 ,将需要调用的其他服务的方法定义成抽象方法即可, 不需要自己构建 http 请求。然后就像是调用自身工程的方法调用,而感觉不到是调用远程方法,使得编写 客户端变得非常容易。

Ribbon

Ribbon 是一个基于 HTTP 和 TCP 客户端 的负载均衡的工具。它可以 在客户端 配置 RibbonServerList(服务端列表),使用 HttpClient 或 RestTemplate 模拟 http 请求,步骤相当繁琐。

补充四:zuul和gateway的区别

Gateway 的工作原理跟 Zuul 的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就是 Gateway 的 Filter 只有 pre 和 post 两种。Gateway 依赖 Spring Boot 和 Spring WebFlux,基于 Netty 运行。它不能在传统的 servlet 容器中工作,也不能构建成 war 包。

补充五:过滤器和拦截器的区别

1、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2、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而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
3、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4、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
5、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1)过滤器(Filter):它依赖于servlet容器。在实现上,基于函数回调,它可以对几乎所有请求进行过滤,但是缺点是一个过滤器实例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调用一次。使用过滤器的目的,是用来做一些过滤操作,获取我们想要获取的数据,比如:在Javaweb中,对传入的request、response提前过滤掉一些信息,或者提前设置一些参数,然后再传入servlet或者Controller进行业务逻辑操作。通常用的场景是:在过滤器中修改字符编码(CharacterEncodingFilter)、在过滤器中修改HttpServletRequest的一些参数(XSSFilter(自定义过滤器)),如:过滤低俗文字、危险字符等。

(2)拦截器(Interceptor):它依赖于web框架,在SpringMVC中就是依赖于SpringMVC框架。在实现上,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属于面向切面编程(AOP)的一种运用,就是在service或者一个方法前,调用一个方法,或者在方法后,调用一个方法,比如动态代理就是拦截器的简单实现,在调用方法前打印出字符串(或者做其它业务逻辑的操作),也可以在调用方法后打印出字符串,甚至在抛出异常的时候做业务逻辑的操作。由于拦截器是基于web框架的调用,因此可以使用Spring的依赖注入(DI)进行一些业务操作,同时一个拦截器实例在一个controller生命周期之内可以多次调用。但是缺点是只能对controller请求进行拦截,对其他的一些比如直接访问静态资源的请求则没办法进行拦截处理。

(1)、Filter需要在web.xml中配置,依赖于Servlet;
(2)、Interceptor需要在SpringMVC中配置,依赖于框架;
(3)、Filter的执行顺序在Interceptor之前

       两者的本质区别:拦截器(Interceptor)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而过滤器(Filter)是基于函数回调。从灵活性上说拦截器功能更强大些,Filter能做的事情,都能做,而且可以在请求前,请求后执行,比较灵活。Filter主要是针对URL地址做一个编码的事情、过滤掉没用的参数、安全校验(比较泛的,比如登录不登录之类),太细的话,还是建议用interceptor。不过还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

补充六:什么是灰度发布,有哪些好处?

灰度发布(又名金丝雀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

在其上可以进行A/B testing,即让一部分用户继续用产品特性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产品特性B,如果用户对B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上面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灰度期:灰度发布开始到结束期间的这一段时间,称为灰度期。

     好处:

  1. 提前获得目标用户的使用反馈;
  2. 根据反馈结果,做到查漏补缺;
  3. 发现重大问题,可回滚“旧版本”;
  4. 补充完善产品不足;
  5. 快速验证产品的 idea。

补充七:服务降级是什么?Spring Cloud如何实现?

当访问量剧增,服务出现问题时,需要做一些处理,比如服务降级。服务降级就是将某些服务停掉或者不进行业务处理,释放资源来维持主要服务的功能。

某电商网站在搞活动时,活动期间压力太大,如果再进行下去,整个系统有可能挂掉,这个时候可以释放掉一些资源,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服务采取降级措施,比如登录、注册。登录服务停掉之后就不会有更多的用户抢购,同时释放了一些资源,登录、注册服务就算停掉了也不影响商品抢购。

服务降级有很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 Docker 来实现。当需要对某个服务进行降级时,直接将这个服务所有的容器停掉,需要恢复的时候重新启动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在 API 网关层进行处理,当某个服务被降级了,前端过来的请求就直接拒绝掉,不往内部服务转发,将流量挡回去。
在 Zuul 中对服务进行动态降级,结合配置中心来做。

补充八:什么是CAP理论?

C:强一致性(consistency),A:可用性,P:分区容错性

CAP说的是一个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这三个特性,一般P特性是要满足的,根据NoSql数据库分成了AP、CP原则。

Eureka就符合AP原则,Zk则符合CP。

zk在选举期间整个集群是不可用的,来保证系统的一致性;而Eureka各节点是平等的,几个节点挂掉不会影响系统的可用性,剩余的节点继续服务。

补充九:Nacos与eureka注册中心对比

Nacos与eureka注册中心对比:

服务配置中心对比:

使用Nacos代替Eureka和apollo,主要理由为:

相比与Eureka:
(1)Nacos具备服务优雅上下线和流量管理(API+后台管理页面),而Eureka的后台页面仅供展示,需要使用api操作上下线且不具备流量管理功能。
(2)从部署来看,Nacos整合了注册中心、配置中心功能,把原来两套集群整合成一套,简化了部署维护
(3)从长远来看,Eureka开源工作已停止,后续不再有更新和维护,而Nacos在以后的版本会支持SpringCLoud+Kubernetes的组合,填补 2 者的鸿沟,在两套体系下可以采用同一套服务发现和配置管理的解决方案,这将大大的简化使用和维护的成本。同时来说,Nacos 计划实现 Service Mesh,是未来微服务的趋势
(4)从伸缩性和扩展性来看Nacos支持跨注册中心同步,而Eureka不支持,且在伸缩扩容方面,Nacos比Eureka更优(nacos支持大数量级的集群)。
(5)Nacos具有分组隔离功能,一套Nacos集群可以支撑多项目、多环境。

相比于apollo
(1) Nacos部署简化,Nacos整合了注册中心、配置中心功能,且部署相比apollo简单,方便管理和监控。
(2) apollo容器化较困难,Nacos有官网的镜像可以直接部署,总体来说,Nacos比apollo更符合KISS原则
(3)性能方面,Nacos读写tps比apollo稍强一些

结论:使用Nacos代替Eureka和apollo

补充十、为什么有人说 Eureka 比 Zookeeper 更适合作为注册中心呢?

主要是因为 Eureka 是基于 AP 原则构建的,而 ZooKeeper 是基于 CP 原则构建的。

在分布式系统领域有个著名的 CAP 定理,即 C 为数据一致性;A 为服务可用性;P 为服务对网络分区故障的容错性。这三个特性在任何分布式系统中都不能同时满足,最多同时满足两个。

Zookeeper 有一个 Leader,而且在这个 Leader 无法使用的时候通过 Paxos(ZAB)算法选举出一个新的 Leader。这个 Leader 的任务就是保证写数据的时候只向这个 Leader 写入,Leader 会同步信息到其他节点。通过这个操作就可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总而言之,想要保证 AP 就要用 Eureka,想要保证 CP 就要用 Zookeeper。

Dubbo 中大部分都是基于 Zookeeper 作为注册中心的。Spring Cloud 中当然首选 Eureka。

补充十、application.yml和bootstrap.yml的区别

bootstrap.yml 用来程序引导时执行,应用于更加早期配置信息读取。可以理解成系统级别的一些参数配置,这些参数一般是不会变动的。一旦bootStrap.yml 被加载,则内容不会被覆盖。

application.yml 可以用来定义应用级别的, 应用程序特有配置信息,可以用来配置后续各个模块中需使用的公共参数等。

启动上下文时,Spring Cloud 会创建一个 Bootstrap Context,作为 Spring 应用的 Application Context 的父上下文。初始化的时候,Bootstrap Context 负责从外部源加载配置属性并解析配置。这两个上下文共享一个从外部获取的 Environment。Bootstrap 属性有高优先级,默认情况下,它们不会被本地配置覆盖。也就是说如果加载的 application.yml 的内容标签与 bootstrap 的标签一致,application 也不会覆盖 bootstrap,而 application.yml 里面的内容可以动态替换。

bootstrap.yml典型的应用场景:

  • 当使用 Spring Cloud Config Server 配置中心时,这时需要在 bootstrap.yml 配置文件中指定 spring.application.name 和 spring.cloud.config.server.git.uri,添加连接到配置中心的配置属性来加载外部配置中心的配置信息
  • 一些固定的不能被覆盖的属性
  • 一些加密/解密的场景

补充十一、服务降级和服务熔断的区别

  1. 熔断的目的是当A服务模块中的某块程序出现故障后为了不影响其他客户端的请求而做出的及时回应。降级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整体项目的压力,而牺牲掉某一服务模块而采取的措施。
  2. 触发原因不一样,服务熔断一般是某个服务(下游服务)故障引起,而服务降级一般是从整体负荷考虑;
  3. 管理目标的层次不太一样,熔断其实是一个框架级的处理,每个微服务都需要(无层级之分),而降级一般需要对业务有层级之分(比如降级一般是从最外围服务开始。)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1231928/article/details/1076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