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红包——没有明确KPI的劳动报酬

Q: 为什么尝试了 N 次放弃了 N 次之后,依然相信自己这一次可以拿到呢?

A: 分析自己发现有:  

  • 侥幸心理——有那么多人已经领到红包了,自己可能也可以

  • 对比优势心理—— 一起获取红包的人比自己进度慢

  • 损失厌恶—— 已经到 99.99%了,如果不要就太可惜了

图片

图片

Q:而存在这些心理的原理是为什么呢?

A:是因为“无知”——没有理解PDD利用它获取收益的原理。


那么这原理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在红包活动的界面上——“规则”这里看到了一点端倪。

图片

也就是说,这个看似白得的红包,在商业上的解释是:为平台推广所付的佣金。

既然是工作性质的,那么就需要达到 KPI,PDD 得到切实的利益,才会付给你这个“红包佣金”。


那么 KPI 的指标是什么?

观察一下界面可以发现:在要求分享给好友的时候,会弹出一些提示,红包获取加速的方法是,指向‘新用户’和一些特定的‘老用户’。

新用户是什么呢?——行话就是“拉新”。

老用户呢?让老用户打开APP,仅仅打开有什么好处呢?

打开APP这个动作不会制造利益,但是每多打开一次就可能多一次购买。——行话就是“转化”。

这也是老用户‘特定’的筛选依据——转化率高,购买可能性大的用户被设置为‘特定’老用户。

图片

到这里,可以发现这个佣金的 KPI 是什么了——拉新和转化。


同时也可以发现,这个佣金的 KPI 模式,和正常工作中依据 KPI 获得工资的方式依然不同。

一是相较于正式工作中的 KPI,这里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和次数——上面的拉新和转化这俩方向是自己总结摸索出来的,次数到现在依然确定不出一个具体的范围;

以及其他的协调规则,比如:拉新和转化两者有比例关系吗,可以替换吗,只拉新的话要拉几个呢,只转化要转化几个,还是说要满足几个拉新和几个转化的配比呢。

二是不存在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只有 0 和 1,如果拿到就是全部,要么就一分钱也拿不到。

图片

规则的模糊和并非按劳分配,这是它被投诉的原因所在,也是它产生诱惑的原理:没有定值,也就无法让人衡量到要付出什么代价,利用赌徒心理,以此给人错觉——以为近在咫尺,以为下一次就能成功。


只要没有识破这个模式,用户就会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识破一点点模式但不彻底的话,用户就会被利用损失厌恶心理,继续被''诱敌深入''。

彻底识破的时候,PDD也经济损失不大——因为要依靠用户自己彻底识破,大多是在进行足够多的踩坑——即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转化’或‘拉新’——之后的;而用户除了恶评之外,好像也束手无策。

那么,识破之后,口碑上的损失对于 PDD 的损失有多大呢?


想了想,一旦识破之后:

(1)对于 PDD 目标用户来说,PDD 也只是不再有光环诱惑,蜕变成普通的特定种类(锚定下沉市场)的购物APP。

(2)对于PDD非目标用户,PDD也完成了一次强制广播,收获了最大可能性的‘目标用户’,其他的差评用户不是目标群体,也不必care。

长时间这样之后,逐渐失效的只有这个推广模式,PDD 没有利益损失,只要换其他的方式就可以了。


这样分析下来,PDD 这个活动对于它自己来说,几乎百利无一害。

对于想投机取巧薅羊毛的自己倒是一步一个坑地踩结实了。

正文END


附录1:自己在''坑里下落的历程''图(抽奖记录&助力记录图)(OS感谢我的朋友们帮我助力了这么多):

图片

附录2: 网络小姐姐的更为"惨烈"的后续活动记录:from:[拼多多被起诉,砍一刀构成欺诈,拼多多回应:已送出709万件商品](https://new.qq.com/rain/a/20210407A06LRY00)

图片

附录3:发现自己罗里吧嗦半天,被另外文章里的话精准概括总结,还有了延拓——游戏思维:

某种意义上,拼多多的破圈上探,其实也是用户群体分辨“愚弄”能力不断提升、容忍“愚弄”阈值不断下降的过程。

当这一类型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时,拼多多的引爆也只需要轻轻一推。 

不过我认为,拼多多将游戏思维带入传统电商的行为,是一个极具突破的举措。 

在商业世界中,游戏化的思维模式也可以帮助企业挖掘消费者作为理性人之外的那1%的需求。拼多多的成功已然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方法的威力。

关于拼多多的此次“翻车”,更应该被定性为“游戏策划的失败”,是力度选择的偏差,而不是“大方向的否定”。

游戏思维是没有错的。

公众号:亿智蘑菇拼多多被起诉 “砍一刀”终究砍到了自己

END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amanchas/article/details/116207620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