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给别人推荐一本好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书友们中墨香相视一笑,岂不是岁月静好?
但为什么要问出标题中的问题?
很容易回答:首先我自己读书还太少、不精不深没学问,所以没资格推荐。这是根本原因。
然后,罗列例子是最直观的。例子来自个人体验,还有各种人群观察,包括专业群,兴趣群,书群...不会提哪个群那个人,也不提哪本书,毕竟面斥不雅。
大致分类下:
- 太深。尤其是社科哲学类,有人认真的推荐各种大师著作,被推荐者面有难色,表示啃不动呀。也许人家就想被“启蒙”下,甚至只想拿一本去星巴克坐坐,最好书的装帧最够精美。
- 太浅。推荐自己能读懂、有那么一丢丢收益的书。有“老师”会说,这书就是个科普/入门/雏,高中生看的,没啥价值,你应该认真的看几本扎实的...
- 太老。一些有点年头、而且不那么冷门的书,不深不浅都挺好,对面会说:“看过,还有没有?”。再推荐一本,“去年看过”。再找一本,“读书时就看了,你才看呀...”~~窒息。找个最极端的例子:“凡尔纳系列“,我不知道今时今日谁还敢推荐:P
- 太新。你看了一本畅销书打发时间,觉得挺舒爽的。然后,会有人说:“这种流行的地摊货,还是少看”
- 误解。对方要一本历史书,他没说明白,他其实关注的是经济史,你也没有搞明白,顺手推荐了一本你觉得好过瘾的战争史。
- 内卷。你推了一本专业书。有更专业的人会说,这本书的a理论b案例c论调d推演e实现,是存疑/纰漏/错误/LowB的,应该看另一本。其实STEM系的书还好,坚就是坚,漏就是漏。但社科类的书,不同派别的理论基础宗师派别就是不同,互相卷,兼听则明吧。
- 版本。近年来很多书被反复翻译出版,豆瓣一搜就是几十本,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错漏百出。被推荐者看着书名买了一个不怎么样的版本,悲剧。
- 预期。一个人觉得不错,另一个人也预期满满的看了。然后在豆瓣默默地写了一条评论:“不明白这书评分怎么这么高,为什么值得推荐。我觉得它写的不怎么样,失望,浪费时间”。
- 口味。一个人觉得不错,另一个人也认真看了。然后在豆瓣默默地写了一条评论:“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我觉得它很不适合我”。
- 取向。你完全不知道这本书里某个情节或者设定击中了某个人的什么忌讳、取向、立场。
- 尺度。“这书里有xx描写、三观歪,不怕带坏小盆友么”。
- 作者。"这个作者犬儒/伪善/带货/为xx说话/yy派的,他的私货会把你的脑子搞坏的"。
- 旁证。"你说的这本书xx大V说不怎么样呢,真的值得读吗?" ~好的,那你听大V的吧。
- 渠道。“你说这本书在kindle/xx读书/yy读书/某某路书店没有耶,能不能推荐一本有的”。好的,现在kindle是真的没有了。
- 价钱。“这本书好贵哈哈哈,有没有折扣券,有没有团购,或者等xx读书节我再买吧..."。一看,可能还不到一杯奶茶钱。
……
差不多得了...再罗列其实就是考验记忆力了:)
(二)
必须承认,如此种种有些是真实、客观、善意的反应,比如真的看过、真的不希望别人读一本不值得的书。也有一些是有意无意的秀了下优越感,有一些真的是杠,文人相轻不开玩笑。
在各种读书群,只要一个人说出了一本书,就是广场上的一个靶子,读书人的事,谁都可以过来谢一下,或者啐两口。
作为一个社恐患者,我很讨厌把读书变成一种社交行为甚至是社交货币,也很反感根据读什么书推荐什么书给人打标签的事情.。有趣的是,有些“读过很多书“的”老师”,打标签手法尤其麻溜,编帽子的大词尤其丰富...
本来是一本书的小修行,一经人多嘴杂,有时像进入了修罗场。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吧,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些礼貌的Bad Smell...也许是书生意气,还是要多读读《钝感力》
很快的,我退出了所有“读书群”,对那些抛一个二维码来“组团读书”,“读书打卡”,“组个群讨论书”的动态,全面略过。读书这事,清净一点挺好。
作家阿来表述过:“读书讲的是缘分,讲的是私人化的阅读体验”。
不同人的人生和教育经历、年龄阶段、口味品味、知识储备...都影响着读一本书的感受。
很多书以前时看过,现在再看,又能品出更多的感受。所以我最近在频繁复盘自己收了许多年、读过不止一次、每次都搬家都舍不得丢的一些书。
我承认,口味确实是最飘忽的东西,我也有我自己的口味,而且挺固执。我甚至在豆瓣上建了”个人不喜欢的公认好片“豆列,豆列配文:“电影的口味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你喜欢的我不一定喜欢,我不喜欢的你也不需要在意。许多口碑不错粉丝众多的电影,但是个人非常不喜欢,基本上介于无感和厌恶之间"。其实书和音乐都一样。
遇到一本好书,自己发发豆瓣和盆友圈就行了,自己窝里随便讲讲没罪过;批评一本坏书,想着是帮别人避坑积德,也要小心,你不知道会惹到了谁。很多年前在豆瓣认真的批了一本明显是蹭热点的书,作者非常Aggressive的一直追着回帖对线。还好当时没有现在的粉圈追杀,也没有收律师函。最后其他豆友都看不下去了,说你这书就是不行呀 ~ 才慢慢的消停了。
除了这种极端的case,看一本书,真心的不需要完全的认同作者,某种程度上,和作者隔空思辨也是一种乐趣。书里好的内容做一些笔记,不认同的观点写两句标注,再看看更多评论分析争鸣,不同角度想想,是不是自己想得少,不够透。
(三)
书还是要买要读的。
我基本不看各种“必看”书单,除非推荐者是我非常敬佩认可的。绝大部分书单里绝大部分的书不一定适合你。很多流行的书单有不少商业或社群偏向性,不乏那种为了推一两本,拉一堆绿叶衬的行径。
绝对远离那种“帮你读书”“把书讲给你听”的大V。一些喊着要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从APP里学习“批判性思维”,我觉得这画面就挺英吹思婷的。
机场书店摆在前排的大部分成功学、商业管理书...基本上不用翻。
各大书城的热度榜单销售排行,有一定的随机性和时效性,翻两页大致了解下热点就好。当然,最好先过滤一下不感兴趣的分类。
一本书在豆瓣上评分7.5/8分以上,还是不表示它一定适合你,如果9分以上,可以试试,如果还是不适合,不妨用量子读书法快速翻完,然后想一分钟为啥这么高分还是不适合自己~最后还是管它的。
发现一本好书的途径也很多。经典的书,既然是经典,出现率足够高,自己看看漏了哪本就行了,还是那句话,经典也不一定适合你(有的真的时过境迁,好沉好闷)。
看一些有点内容和意思的文章,多认识和识别一些有意思的人,在吹水讨论中,提到了某个术语、理念、引述,搜一下就可以找到对应的书,虽然依旧不合适,但至少知道在说什么。
其他,全靠缘分。
总结一下:
如果一个人读书太少,并不适宜给他推荐书,因为有很大概率不合适且不感谢。
如果一个人读书挺多,也不应该给他推荐书,因为有很大概率不合适且不认可。
如果一个人读书够多,更不需要给他推荐书,他大概率自己知道自己读什么书。
那什么时候会跳出来推荐一本书?一本书真的是好到忍不住的时候...又或者想找不痛快的时候...
扪心自问,生活中一切不对头甚至纷扰,都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知识太少、修养太少。
不妨笑一笑、自己继续去读书就好。
附一个最近凑的随口溜
世界很大,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
世界很广,很多事情都和我们无关
世界很深,很多事情我们理解不深
世界很奇,很多事情就像一场儿戏
世界就是酱紫,只有两件事和我们有关
一个是关你P事
一个是关我P事
以上。
再附一个好玩的:
相关的:复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读”书单:有多少人读懂了真正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