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中国给水排水》;中文核心期刊;
作者: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张宇航、杨默远
1 摘要
- 年降雨总量控制率,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考核指标;因此,降雨场次划分方法是影响降雨总量控制率计算的重要因素;
- 分析结果表明:最小降雨间隔时间,是影响降雨场次划分结果的重要因素;
- 随着最小降雨间隔时间的增加,小量级降雨事件与邻近降雨时间进行合并,增加了中等和强降雨时间的发生频率与降雨总量;
- 什么是 “ 设计降雨量 ” ?什么是 “ 径流总量控制率 ”? 降雨场次控制率?
2 引言
- 由2014年,住建部下发的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将【径流总量控制】作为各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首要目标,并将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城市的主要考核目标。
-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相当于【年降雨总量控制率】,通过控制降雨产生的径流来实现的。
2.1 降雨场次的划分方法
对于某一确定的历史降雨序列,不同的场次划分方法,对应不同的设计雨量 - 降雨控制率曲线。
- 所以说,本文的重点是,研究场次降雨时间划分方法,对于降雨控制率的影响作用规律,从而合理计算降雨控制率。
1、与日降雨数据相比,场次降雨数据更能反映实际的降雨特征;
2、 对于某一确定的历史降雨序列,降雨场次的划
分方法不同,得到的划分结果也不同。
3、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降雨场次划分方法有两种:一是《指南》中采用的日降雨数据,即20时至次日20时内的累计降雨量;二是按照实际降雨过程进行划分,其关键是最小降雨间隔时间(T)的合理确定。
4、 日降雨数据作为场次降雨数据,是一种固定划分方法,较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
-
两个降雨事件之前的最小降雨间隔时间(T)可以依据设施排空时间、流域最大汇流时间等因素确定。
-
一般而言,城市流域(排水分区)的最大汇流时间在
2h
左右,生物滞留设施的积水时间不超过6h
,雨水渗透设施和湿塘的排空时间为12h
,蓄水池的排空时间可以达到24h
。 -
基于上述分析,为充分对比不同划分方法得到的降雨场次特性差异,反映不同划分结果对降雨控制率-设计降雨量关系的影响作用规律,本研究中T取值为
1,2, ..24 h
。
- 根据《指南》的要求,认为降雨场次 ≤ 2mm 的场次(一般不产生径流)为无效降雨。
- 从图2可以看出,当最小降雨间隔 > 6h 时,其对有效降雨场次数量的影响不显著。
3 最小降雨间隔时间对降雨控制率的影响
- 算了论文里面都是一些不太看得懂的结论,尤其是控制率等等。
4 结论和建议
- 最小降雨间隔时间是降雨场次划分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最小降雨间隔时间的增加,小量级的降雨时间与邻近降雨时间进行合并,增加了中等和强降雨时间的发生频率与降雨总量。
- 较《指南》中选取的日降雨数据而言,场次降雨数据更能反映实际的降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