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谜三星堆:开启中华文明之门》-范勇 笔记

甲篇

应重视民间流传的疑似三星堆的文物,对其展开充分的研究,以发现更多关于三星堆的秘密,并且避免“敦煌窘境”,让我国的三星堆学术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书中就讲到了在民间首次发现了圆形玉器,以及发现了一些带有疑似文字的玉器)

个人问题:为何李克强总理会赠送三星堆青铜复制品给希腊博物馆?
答:希腊克里特岛的青铜文明历史悠久,能与三星堆青铜文明相提并论,从文化上相互肯定,以加强两国交流

白建钢采写的《铜像之王》《头像之谜》《黄金面罩》《天外来客》《神树和羊》五篇“目睹记”

陈显丹《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选》

四川大学博物馆有从民间征集的三星堆文物。民间文物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对其进行甄别

仅仅依靠三星堆和四川大学博物馆的藏品,还不能全面认识三星堆文明!因此需要收录全部的文物,并编入《三星堆出土文物考古全记录》书中

三星堆从南到北依次为:三星堆、月亮湾、真武宫、西泉坎

北城墙鸭子河有木板,应该是过去竖立的护城河栅栏

三星堆古城分内外城,共有八段城墙,前后共有近1000年的多次修筑。古城布局与殷墟相似

三星堆遗址还包含了其他的遗址群

在挖掘了大量文物之后,人们猜测众多,只有冯汉骥教授率先指出:这里很可能是古蜀国的中心

三星堆文明突然出现、消失

三星堆文明的独特性,不仅在于青铜造型奇特,更在于与其他文明相比是一个“四不像”,不是从其他文明演变而来的,而是一个崭新的文明

与三星堆相似的器物,存在于中亚、东亚、西亚地区,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

奇怪的现象:玉璋在商代就已经绝迹,为何会在三星堆祭祀坑大量发现?

作者认为三星堆青铜人物雕像,面部呆板,缺乏人体美感(那什么样的青铜雕塑才有美感???)、体积感(面部侧面看有体积感,但是正面就像浮雕,“正面律”)和透视感,处于从圆雕到方雕的过渡阶段

每个青铜文明,都有各自独特的青铜铸造合金成分,有助于人们弄清文明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发现,三星堆青铜器与殷墟青铜器最更接近。不仅如此,还发现三星堆青铜器都是铸造成型,没有锻造,有两种工艺是华夏地区独有的:铸铆和切割孔,但是在西亚近东地区早就在广泛应用了

个人问题:文字是否会造成人类某方面的倒退??人们妄图从文字中理解他人,却忽略了用心去感受他人?发达文明是否一定就有文字?

三星堆文明起初尚未发现任何文字,只有一些符号,后来在散落民间的玉器上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符号——称为“玉文”,而最早出现的文字刻符——山东大汶口,良渚文化,可能与三星堆存在联系。最终,三星堆出土了在盗墓挖掘后留下的一些铜片文书上找到了文字

关于三星堆的眼睛符号,众说纷纭

三星堆和良渚文化都崇拜鸟

殷商铜器外露张狂,三星堆铜器深沉内敛

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最早制造青铜像的地方,也有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其苏美尔文明影响了三星堆文明。作者的结论:三星堆宗教是以西亚苏美尔宗教、萨满教为主的混合宗教

关键词:苏美尔文明与三星堆文明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土著文化,年代约为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但是其出土的陶器与三星堆陶器相比较,形体差异巨大,两者不可能是传承关系。根据考古学家对地层和器物的分析,得出结论:三星堆遗址第一期属于宝墩文化;第二三四期的宝墩文化突然被外来文明强制同化,成为真正的三星堆文化,根据陶器造型、青铜器铸造所需材料等证据,研判外来文明为鄂西地区,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必须从鄂西地区开始

关键词:三星堆与鄂西地区

根据青铜人像特征,三星堆主体先民是蒙古利亚人种

根据史书等资料记载,作者判定三星堆王国是由蚕丛、柏灌、鱼凫三个部落共同集合而成的(不是前后继承关系),其王都名为“瞿上”

关键词:前三位古蜀王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古蜀国可能并不仅仅局限在四川一带,甚至可能遍及遥远之地

根据三星堆器物(特别是玉璋和陶盉)和地理名字等特征,发现古蜀人和夏人之间存在文化联系

乙篇
最早的古城墙遗址位于湖南澧县城头山,距今6000年

与世界上文明古国发展轨迹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在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之后,有部分地区(我国的东部地区)并不是进入严格意义上的铜石并用时期,即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过渡时代,而是进入一个衔接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的过渡阶段——玉器时代,也就是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所称的“玉琮时代”(《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

玉器时代的鼎盛时期,是玉琮流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国家的雏形初现,国家的机构基本成形。我们说中华文明有5000年历史,就是依据于此。

中华文明的起点是以玉琮为代表而不是青铜器的原因:
1.玉器的制造工艺不比青铜器简单
2.玉器已融入了宗教意识、审美情趣、身份等级

在构成文明的要素中,学界一般认为城市、礼仪、等级建筑、文字、青铜器是重要的五项要素。实际上,构成中华文明的要素,应该是祭祀、暴力机构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城市、等级建筑、礼仪、文字和青铜器。

文字是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任何文明所产生的文字,都有一个从单一的表意符号向成熟的文字系统过渡的阶段。

符号是用来记事和表意的,但不具备表达文句的功能,所以与文字不同

良渚玉文,最初也是图画似的文字,既有阳文,也有阴文,后来逐渐演变为类似甲骨文字的形式。

个人问题:什么是阳文和阴文,什么是金文

夏代玉器上的纹饰,多是凸起于玉面的阳刻纹饰。这一点,与玉器上的阳刻玉文是相通的。阳刻玉文,费工费料,必是玉器时代的佼佼者才能为之。它确实很容易让人想到良渚文化。(为了考证夏代是否存在文字,可以通过夏代的玉文去分析)

其实,地处东南的良渚文化居民,并不是直接与中原夏人的二里头文化相接触,而是因为大汶口—龙山文化而与二里头文化挂上钩的。

良渚文字经历了由刻画符号转变为象形文字的过程

古人发现火烧过的泥土十分坚硬,于是古人开始烧纸陶器,作为存放粮食的容器,三星堆大量的陶器说明了古蜀农业发达

在玉器而不是石器雕刻文字的原因:玉器质地更坚硬、玉器能够雕写神谕用于祭祀

最初良渚人以符号相互交流,后来统治者规范统一了这些符号形成了文字。良渚文字把中国文字的成熟期推向了5000年前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的起始点。发现了卫星城市的布局、大量玉器(有的玉器钻孔比发丝还小)和坩埚(说明当时很可能已经掌握铜器冶炼技术,虽然没有发现任何铜器)

凌家滩还未发现有城堡(早期城市),也未发现有文字,礼仪用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不算是完全进入文明时代

中国的文明——良渚文明,最先并非是由青铜器而是由玉器时代开始的

良渚古城总面积达到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城址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完整的一座。

良渚出土的丝织品残片是先缫后织的。在良渚古城发现的距今5200—4700年的丝绢堪称“世界第一片丝绸”,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丝织实物

良渚古城是中华大地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

二郎神与纵目面具
云南的蒙古族人
苏美尔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

苏美尔人被巴比伦攻陷后,很可能经过丝绸之路逃到了中国,证据:古罗马远征军经过丝绸之路逃亡到了甘肃永昌,那里的居民外形是欧洲后裔;苏美尔文字与汉字相似;青铜器和陶器也发现了相似的造型

苏美尔人逃亡到了中国,与夏朝有了融合,并且三星堆也传承了苏美尔的青铜文明,出现了西亚面孔的青铜人像。三星堆的宗教也继承、演化了苏美尔的宗教。

蚕丛柏灌鱼凫居住在山上的原因:玉矿、铜矿、养蚕
蚕丛柏灌鱼凫三个部落联合,赶走了成都的土著居民

今山东金乡县境内居住着一个名叫“有缗氏”的古老部族。这是一个与夏王族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部族——他们世世代代通婚,是个标准的姻亲部族。
传说夏代早期夏王相,娶妻有缗氏;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其妻也来自有缗氏。有缗氏不仅与夏王族通婚,而且还对夏王朝有拯救之恩。

有缗氏的“缗”,是丝线的意思
有仍氏,也是一个饲养蚕(蠋)用以缫丝的部族。他们都是养蚕的首创部族。明白有缗氏是养蚕的首创部族,便不难理解山东为何有“蜀”称地名。

蚕丛氏之所以停留在岷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要在岷山中开玉矿和铜矿。三星堆青铜文明中众多的青铜器和玉器,其矿料就来自岷山。

在很长的时间内,岷江一直被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地理书都称岷江为“江水”。直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探查长江源头,金沙江才为长江的正源

“岷山,江水出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除了因为岷山产玉矿(龙溪石),还因为蚕丛的主体-有缗氏也同音

三苗族(鱼凫)、旁支夏人(柏灌

为了与蠋相区别,被嫘祖部落驯化培育的家蚕,称之为“蜀”。于是“蜀”这一名称流传了下来。

他们沿岷江山谷迁徙,也沿江放养蚕,因此周围的民族将他们称之为“蚕丛氏”,意思是“养堆堆蚕之人”。

金堂峡,相传为鳖灵所凿。岷江水系因水流不畅而形成沱水。沱江的“沱”,就是回水充溢的意思。

洪灾的来临不仅给古蜀国造成了灾难,还使得淤泥层更适合种植水稻,而鱼凫族擅长水稻,地位因此升高,三星堆文明的内部平衡被打破

古代的“燎祭”,主要是祭天,也包括祭地。《礼记·祭法》记载说:“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埋于泰圻,祭地也。”燔柴,也叫“燎柴”,古籍《尔雅·释天》注释为“积薪烧之”。

因祭祀或法术的失灵,敲破那些青铜器,焚烧和敲坏玉器等物品,然后将它们掩埋,这一习俗就源自鱼凫氏固有的文化传统。

鱼凫氏的祖先是江汉的三苗族。因为在中华古文明中,作法术时有意敲坏祭祀用品的习俗,只有江汉地区的苗蛮族群才有。

广元摆坝宴遗址是柏灌族人迁移的证明,并且也发现了纵目面具,不过额头上多了一只眼睛,神似二郎神!

参与周武王伐纣的蜀国是柏灌族而不是杜宇族。同时有山东的古蜀国帮助商纣王,结果被灭,蜀变成了四川的专属名

三星堆古国分裂后,柏灌族向北,蚕丛向南到了西昌、云南、越南。后来秦灭巴蜀,开明氏族又流亡到云南、云南。蚕丛族迁移到了云南滇池,成为主体部落(被称为靡莫,可能是因为迁移过程中的一个集中地叫做弥牟,发音与彝族毕摩有关系),建立了滇王国,并开始了发展了云南的青铜文明。
鱼凫族建立了金沙都城后,仍然因洪水泛滥放弃金沙古城,部分鱼凫族也追随蚕丛向南迁徙。

关键字:彝族与三星堆文明。贾银忠教授《发现三星堆王族后裔》。彝族学者阿余铁日

贾银忠教授:彝族文献,蚕丛(武洛撮)鱼凫(娄阿德)杜宇(笃慕)
阿余铁日认为,彝族和三星堆相似之处有:鸟、神树(象征生命的延续)、给祖先灵偶贴金、棺材。
在彝族传统祭祀中,在火葬逝者后要制作逝者、先人的灵魂偶像。之后,后人要不断念诵经文,将先人的灵魂一路送到一个叫作“马牧”(“额牧”)的地方,而三星堆遗址刚好有一条河叫“马牧河”。

彝族过去称为夷,黑彝属于西方雅利安人,高鼻深目的形象在三星堆的青铜人像就有。

关键词:名族的迁移、演变。彝族与三星堆遗传基因检测。巴蜀图语

爨氏曾是云贵川地的豪强,汉化程度高,文化发达,认为是颛顼的远代子孙,曾是夏朝重臣。爨氏并非云南土著。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古蜀人的苏美尔后裔趁爨氏衰弱时夺取祭祀权力,成为黑彝(东爨乌蛮),司职毕摩,奴隶统治白彝(西爨白蛮)。

三星堆早期:蚕丛柏灌鱼凫,三星堆青铜文化
三星堆晚期:杜宇、开明氏,巴蜀青铜文化
两者没有直接传承关系,巴蜀青铜文化更差了。

考古专家:冯汉骥、童恩正、俞伟超
赵殿增《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文明进程的探索》
接下来的探寻线索:
1.苏美尔文明与三星堆文明:《苏美尔、埃及、中国古文字比较研究》作者:葛英会 著;拱玉书;颜海英
2.三星堆文字与彝族的历史
3.三星堆与巴蜀文化
4.三星堆与《山海经》
5.《发现三星堆王族后裔》贾银忠 教授
7.《三星堆青铜器涂色书》
8.《三星堆之眼》
9.《扶桑与若木》日本学者
10.《奇异的凸目》西方学者看三星堆
11.《三星堆青铜文化研究》
12.《三星堆的审美阐释》
13.《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
14.《三星堆文明 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
15.苏美尔与华夏人的渊源
16.苏美尔与华夏青铜器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qq_34437757/article/details/128988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