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人口余额”告急,区块链如何支招?

日前,一则【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的消息冲上热搜。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四大一线城市的总体常住人口“余额”仅为411.59万人。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2500万人左右的规模作为2035年常住人口调控目标。至2050年,常住人口规模保持稳定。而202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显示,其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了2487.09万人,换句话说,如果以2500万作为目标,上海的“人口余额”仅有12.91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国城市大规模抢人进入“微妙”拐点,背后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极限越来越近,因为城市难以无限制的扩张。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经济有规模递减效应,当一个城市达到增长边际的时候,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即人口增加对城市效率的改善微乎其微,但是会带来巨大的成本,比如交通拥堵、高房价、空气污染等各种问题的出现。

与此同时,为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城市群建设持续快速推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指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城市群以占全国29.12%的面积,集聚了全国75.19%的总人口,创造了全国80.05%的经济总量。随着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城市群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主导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前,中国城市群在快速崛起,数量和规模是史无前例的,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已成为空间布局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经济最发达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正朝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方向加速推进。然而,在城市群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城市间协调机制不健全、同质化竞争突出、资源错配、数据阻塞等现象,成为阻碍城市集群协同发展“拦路虎”。

在域乎科技CEO曹胜虎看来,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数据的有效共享和交易流通,以打破传统部门和城市之间的数据孤岛、行政隔阂等。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据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底,我国51.61%的省级行政区、66.67%的副省级和24.21%的地级行政区已推出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地级以上平台数量逐年翻番,从2017年的18个,到2018年的56个,再到2019年的102个,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正日渐成为地方数字政府建设的“标配”,“开放数据”已然从愿景走向现实。

话虽如此,但不同领域异构数据整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前,城市数据的开放共享还需要人工流程来保障一系列数据规范、标准的贯彻执行;现有技术手段难以清晰界定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归属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加之“谁主管、谁提供、谁负责”和“谁经手、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信息共享原则,数据开放共享进展缓慢。

曹胜虎指出,城市数据的开放共享,更需要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围绕“数据”制定法律、法规、规划等层面的制度规则,而区块链技术可以依托现有的管理架构,明确各机构的数据治理职责,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随着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生活的需求也愈发 。如何让城市治理更加精细化,需要更多诸如区块链等智能化手段,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汇聚城市管理各类信息资源,推动城市运行数字化管理。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YUHUKEJI2021/article/details/12180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