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文丨一次不只有声音的对话


你说什么?这边太吵了!我听不清!

喂?喂?你声音怎么断断续续的?

你等我,我找个安静的地

在地铁上、马路边、餐厅,这样的对话时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各种噪音、信号影响了我们的信息接收,让我们渴求一个安静而不受影响的沟通环境

然而对于听障伙伴们来说,他们中有部分从出生面对的就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如何让无声的世界重新“吵杂”起来,或者说,如何让这些声音的信息能够被感知,则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难题

01 

做到“看见”声音就够了吗?

在此之前,小米已经推出了小米闻声,实现了在对话场景中,实时文字与语音的互转;环境音识别功能,也让环境中的非文字信息也能被“看”见;而小爱通话(原AI通话)亦实现了通话场景中文字与语音互转。

6c214a28b2ffe8634ff772748ab9b00a.jpeg图:小米闻声的使用界面(左侧:对话模式  右侧:字幕模式)

但这样就足够了吗?我们还能不能做的更好呢?

抱持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开展了一场听障用户与小米的小型交流会,邀请听障伙伴们来到北京小米科技园,通过面对面对话,直面需求与困难,共同畅想听觉无障碍的更多可能

f96c75089a845c0c3fdc97531654932b.jpeg图:小米听障用户交流会现场

02 

听障朋友的亲身经历

在交流会上,来自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系博士、已有20年助听器使用经验的莫昌耿老师分享他在韩国和香港求学途中,所接触到的听觉无障碍支持,像是在上课和会议中的语音转文字服务。

此外,更分享了一些听力学相关的专业概念,为大家讲解了线圈系统、职务再设计等,提供无障碍支持的思考路径

e1f7b055181bd1b28536e50a79ad036f.jpeg图:莫昌耿老师

而西城区聋协主席、北京市聋协信息无障碍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冬残奥会火炬手朱轶琳老师则是分享了自身的故事:

“我是先天性的极重度耳聋,连飞机的轰隆声、KTV最大音量的嘶吼声都听不到。32岁的时候我植入了人工耳蜗,哇,这打开了我声音的一片新天地。

我听到第一声知了叫声(蝉鸣)时非常害怕,说是不是谁家高压锅爆炸了。而我作为一个妈妈,有了信息无障碍,我现在可以自己带着孩子去医院,不用担心听不见医生说的话。

不只是我自己生活变好了,我还能把我的家人都照顾的更好。”

让大家最直观地感受到,技术,真的能改变生活。

754286afe35b1c3d84e153a3754840cf.jpeg图:朱轶琳老师分享

03 

打破认知,发散思考

在对于听力无障碍支持有了基础了解之后,听障朋友们与小米同学针对MIUI、智能家居、可穿戴及助听器等领域,组成了小组进行深入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听障伙伴们不仅就目前功能使用上提出反馈,还分享了各种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打破了小米同学原先的认知边界。

有屏音箱的产品经理马茹就说:“以前我以为只要把电子音调到足够大,他们就能听到。但实际上他们对于电子音的接收,跟人声接收的能力是不太一样的,很多声音可能我们放大了,他们也听不到。”这促使她有了更多对于产品本身的思考。

9aa0c84ccdf6b7f209bea3e51ad9d2a8.jpeg图:小组深度交流1

在交流过程中,听障伙伴们也借助了手机、智能眼镜、手语翻译等方式来使交流更加顺畅。这不仅让小米同学体验了最真实的使用场景,也开始了解到交流的需求并不只是功能上的实现,更是要注重交流中彼此平等的感受。

就如负责可穿戴业务的李以龙说的:我们要思考的是尊重每个人,在做到功能实现的情况下,把友好、平等、礼貌的交互考量进产品中。在交流时,如果需要一直低头看手机才能知道对方说什么,缺乏眼睛的对视,交流双方都会有不被尊重的体验。

01eafe03fc829cc95a1d8696f99ab36c.jpeg图:小组深度交流2

04 

从“接收反馈”到“了解朋友”

在这次不只有声音的交流会中,听障伙伴们被撕下“障碍者”的标签,成为“小顾”、“小李”等活生生的使用者,小米的同学也从被动的“接收反馈”,转变为“了解朋友的需求”,主动提出疑惑并畅想未来的可能

朱轶琳老师分享时,引用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会理事、中国聋协主席杨洋的一句话:“被光照耀的我们,也能成为光,照耀别人,被别人需要。”

技术就像光,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当我们在技术和产品上都变得更加包容,这束光就不只是照亮更多人的生活,还让被照耀的人有能力成为光,照耀更多的人

bfba7be9055517f9a0a5d46c3e7ba605.gif

8263ef3fc5e78a4caec91da260918141.png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pengzhouzhou/article/details/129575149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