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津算法OTSU(最大类间差法)

由日本人大津于1979年提出,基本思想就是,找到令前景和背景差距最大的那个T,就是最佳阈值
(1)对于图像I,设T为前景与背景的分割阈值(初始化阈值),记住T是会浮动的,它会慢慢调整
(2)根据上一步初始化定义的T:
设前景像素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0,前景平均灰度值为u0
设背景像素点数占图像比例为W1,背景平均灰度值为u1
(3)设图像总平均灰度 ut = w0*u0 + w1*u1
(4)计算方差值Q=W0*(u0-ut)^2 + W1*(u1-ut)^2
方差值越大,说明图像构成的两部分差别越大,在该点阈值的前景和背景区别越大,也就更好区分
图像总像素数为N
设灰度值范围【0,L-1】
对应灰度值i的像素数为ni
i取值范围[0, L-1]
对应灰度值i的像素在图像总像素的占比为Pi = ni / N
也就是说所有灰度值的比例一共是1,也就是100%,如下图公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上面步骤,让T在图像出现的灰度值[0, L-1] 中依次取值,选取方差Q最大的T,即是大津法的最佳阈值
缺点:目标物体与背景大小比例悬殊, 或者灰度值非常接近,像素直方图呈现多峰或者峰值之间差距较大的时候划分效果不好,光照不均匀的图片区分不好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hiteBearClimb/article/details/12386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