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传输简史:传一张图片曾经需要1小时

因为有了数码相机和高速传输互联网,摄影记者可以轻松快速地将高分辨照片传输到地球的另一头。然而在宽带和数码相机没有发明之前,他们是怎么在几千公里外发回照片的呢?在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的当下,图片传输就高枕无忧了吗?


40年前:一张图传一个小时


UPI16-S

对于上个世纪(比如40年前)的那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驻扎海外的记者来说,传照片是很经常的事。虽然没有网络,但是只要电话打得通就行——比如说这台看上去其貌不扬的设备UPI16-S。

UPI16-S是合众国际社当年的专业设备,功能正是远距离传送照片。记者将印刷图片卷进设备上的滚筒里,然后开动机器开始传送。随着滚筒的恒速转动,激光束慢慢扫描图片,然后将信号传送回总部。那个时候接电话线可没那么方便,因此操作方式一如图片上展示的那么粗暴……

毕竟是相对原始的技术,大文件传输速度奇慢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黑白照片还好,传一张需要8、9分钟。如果是彩色照片,那可就要等很长时间了。如果是跨国传输图片,即便电话线信号完美,有时也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

除了UPI16-S之外,各大新闻社也都开发了自己的照片传输机器,它们在原理上大同小异。即便后期这种设备在传输速度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它的笨重和难以维护还是让许多记者抓狂。

1991年的新技术

合众国际社的这套UPI Model 16-S工具一直工作到1991年,随后才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比如哈苏Dixel数码照片传输机,1991年海湾战争时记者曾用来传输新闻照片。

法新社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使用的哈苏DIXEL数码照片传输机

网络出现以后的图片传输

1991年8月6日,伯纳斯·李在alt.hypertext新闻组上贴了万维网项目简介的文章。这一天也标志着因特网上万维网公共服务的首次亮相。

随后,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不断出现新的飞跃,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图片的传输也进入互联网时代。

如各位所知,这时你可以通过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传输图片。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出现,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传图,还能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发送自拍、风景、美食的图片了。

驻扎海外的记者当然也不用携带传图机这样笨重的工具了。不过,如果在网络条件很差或根本没有网络的地区,通常的互联网传输方式就不能用了。这时,记者通常要租用卫星电话进行稿件传输和图片回传。

“大块头”图片怎么传?

以上方式传输一般图片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一张几十G大小的图片呢?如果要传输上万张甚至上百万张图片呢?

移动硬盘、网盘、VPN、FTP、专线…….这些方式可能你都想到了。

但是:

硬盘快递速度慢,还要面临丢失损坏的风险,用一两次还行,跨国传输很频繁的话就很麻烦了。

网盘方式挺简单,在国内进行传输还不错,跨国传输也不好用。

跨国通信首先会想到VPN,但是VPN的稳定性不是很好控制,企业创建和部署VPN线路也不是很容易,同时也会存在安全风险。

FTP传输不仅经常中断,而且文件还时不时出错,几乎不能应付大图片远距离传输。

专线,这个速度最快了,但是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跨国距离很远的话,也很难实现。
…….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weixin_42344808/article/details/8052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