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数据治理之法

继续延续上一篇文章,对数据治理之法进行学习。数据治理之法是战术层面的方法,是一套涵盖8项举措的数据治理实施方法论,包括梳理现状与确定目标、能力成熟度评估、治理路线图规划、保障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治理策略执行与监控、绩效考核与长效运营。构建形成数据治理的8项核心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铺平了道路。

本书这八章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了数据治理的持续性、长期性、全面性和循环迭代性,明确了数据治理要以业务目标为导向,以数据标准为基础,以优化流程为关键,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组织制度为保障,明确数据治理的业务目标和治理范围,指出数据治理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起长效运营机制,需要培养一批有工匠精神的数字化人才,不断打磨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将数据治理变成一种机制、一种文化、一种习惯,才能达到数据治理的标本兼治、长治久安的目标。方法论部分从现状剖析,目标确定,由成熟度评估找出差距到路线图规划,明确了数据治理过程中的管理制度组织保障和技术保障措施,之后提出了数据治理的策略制定和治理过程的执行监督,并明确了数据治理的考核指标,最后根据数据治理要想支撑业务出效果,就需要长期和持续的坚持,即长效运营机制的建立,说明数据治理工作既是一个过程工程,也是一个持久性结果工程,不能只看过程,更要注重结果。

一、梳理现状与确定目标

数据治理的第一步是明确治理的业务目标是什么。

首先,需要摸清楚企业现状,通过信息化摸底,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从IT视角了解企业数据管理的痛点和需求;通过业务部门调研,了解数据治理涉及的实施范围,目前数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核心需求等,从业务视角了解企业数据管理的痛点和需求;通过高层领导调研,了解企业业务战略、数据思维和认知,了解高层领导对数据治理思路目标方向期望和要求,明确数据治理的目标,数字化目标和发展目标。

其次,开展现状评估,需要对企业的数据思维和认知现状进行评估,接下来要对企业IT系统现状(系统架构、系统集成、系统使用和系统数据)、数据分布现状(数据域划分和数据资源归类)、数据管理现状和数据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分析。

最后,明确数据治理的目标,要通过企业战略理解、业务需求分析来确定业务目标,再结合IT需求分析,进而确定治理目标,明确了数据治理是企业实现业务目标的一种手段。

常见的治理目标:提效、降本、增强决策、控制风险、精细化管理、创新管理业务模式、增强数据价值获取、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等。

二、数据治理能力成熟度评估

能力成熟度评估是企业开展数据治理的切入点,主要通过一系列方法、关键指标和工具来摸清楚企业目前的数据管理现状,用于统一数据管理概念认识、帮助企业建立全面的数据管理能力体系、找到优势和差距,指明方向,提供建议。

常见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有DMM和DCMM模型,DCMM分为5个等级,即初始级、受管理级、稳健级、量化管理级和优化级。具体见下图。

引入DCMM模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评估方法见下图。

DCMM是参考DMM模型和DAMA数据管理框架,并结合国内数据管理特点形成的,相对成熟和应用广泛。

总之,通过能力成熟度评估,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明确改进方向。

三、数据治理路线图规划

通过前面的能力成熟度评估,绘制出符合企业现状和需求的数据治理路线图。

路线图:一种目标计划,就是计划未来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直至达到某个目标。

数据治理路线图:是企业数据治理战略要素、发展方向、建设顺序和实施路径的综合表达,指明方向和路径,以时间为轴,采用量化方式明确每个节点的目标、建设内容,为数据治理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参考和依据。一般包括5个要素,即目标任务、需求分析、技术路径、建设步骤、实施保障。给出了具体业务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步骤、方法、资源、技术和制度等,形成全方面、全链路的治理体系规划。

在路线图中,首先要明确目标、量化指标,要选取业务部门强烈的数据需求和数据质量痛点为着力点,同时要量化数据治理的指标;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技术路径,比如自研、采购平台或PaaS服务,未来数据治理的技术路径会逐步走向云端;最后要确定治理的优先级,绘制治理路线图,要通过业务痛点--》业务线协同问题--》数据问题,以点连线、以线带面,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推进,逐步实现治理目标。典型的数据治理路线图如下。

四、数据治理保障体系建设

数据治理是对数据资产的治理,更是对数据资产所属的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和规范,甚至是利益再分配。因此需要配置良好的组织机构和高层(一把手)的支持,甚至深入参与。

数据治理项目不像传统的IT项目或科研项目,要求项目负责人具备强大的沟通能力、深厚的技术能力和业务功底。

1.组织机构

设置组织机构明确了组织的3个原则,即治理要从企业利益出发、需要合理分工、需要相关方通力合作。

数据治理项目涉及范围广,牵扯不同的业务部门、信息部门和应用系统,一般来说,主要有5类角色,即数据治理委员会、数据治理办公室、数据所有者、生产者和使用者(消费者)。见下图。

关于谁应该对数据质量负责的问题?数据所有者对特定数据域内的数据负责,数据确权定责只是数据治理的手段,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和实现业务目标。严格来说数据质量人人有责,谁生产谁负责,谁拥有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

数据治理的组织机构也要随着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变化有所调整,具体见下图。

2.打造高层(一把手)工程

数据治理项目的实施涉及业务范围广、牵扯的人员多、技术复杂多样,因此需要一把手打破部门墙、消除信息孤岛,拿到项目成功的金钥匙。

数据治理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项持续的数据服务,需要不断迭代、持续优化的综合工程,需要高层的支持或深度参与,由于涉及范围广、周期长、过程复杂等特点,需要不断的重新调配预算、资源,这些都需要高层的推动,同时要开展全面数据治理才可能最终见效,需要企业的利益相关方统一认知、统一思想、齐心合力、上下一致行动,种种这些都需要高层领导和支持。

数据治理是企业信息化的一场重要变革,需要4类人的支持,分别为倡导者、跟随着、观望者和抵制者。

如何才能得到高层的支持呢?

1)将数据治理与企业战略绑定,将IT部门从成本中心逐步变为利润中心

2)敢于暴漏数据的问题,管理、业务和技术方面的问题

3)选择价值显而易见的数据治理策略,增收、降本、提效、控制风险

4)提供明确的落地方向,哪些数据、哪些管理问题、哪些流程、哪些系统,形成路线图,明确阶段内容、效果和投入等

5)引导更多的人支持,重点关注高管利益相关项目,利益干系人关注的事项

高层领导如何发挥作用呢?深度参与和充分授权与适当机会的表扬肯定。

五、数据治理技术体系建设

数据管理中的架构、建模、存储、质量、安全、集成和应用等技术都与数据治理的技术体系有关。技术体系的设计涉及到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访问、应用和分析等全生命周期,要考虑静态数据,如元数据、模型、主数据、共享数据的标准化问题,还要考虑动态数据,如交易数据、数据流转、大数据、ETL等数据的生命周期管控。以下是5个典型实战案例的技术架构。

1.元数据为核心的数据治理,见下图

2.主数据为主线的数据治理,见下图

3.混合云架构下的数据治理,见下图

4.大数据架构下的数据治理,见下图

5.微服务架构下的数据治理,见下图

六、数据治理策略执行与监控

从项目经理角度,如何做好数据治理过程的沟通管理,如何监控治理的执行情况,对治理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必须要事先考虑的问题。

数据治理包括4个过程,即发现过程、策略定义、执行和监控。

发现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识别需求的过程,获取治理需求、管理问题和存在的风险。确定治理目标和范围的过程。

策略定义需要制定治理策略、项目章程和计划

策略执行需要做好开端,做一个项目启动会、做好沟通管理,学会借势和造势,以及例行的会议和报告及时总结成果,做好宣传

策略监控包括执行情况监控,包括治理度量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有效性和价值监控,比如提升了哪些业务指标等

总之,数据治理是一个问题发现、定义策略、执行项目和监控成效的闭环管理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循环上升的螺旋模型。

七、数据治理绩效考核

数据治理既要抓过程,更要看结果,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治理考核办法,并将其关联到组织和个人绩效中,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推进和落实。

数据治理绩效考核难以量化,只能间接形成考核指标,一般数据治理的目标就是降本、增收、提效,建立考核指标体系的3个要素为问题,目标和影响。绩效考核机制是形成并固化企业数据文化的重要手段,培养员工数据素养的手段,促进业务效率提升。

4个考核原则:公平公正、严格、公开透明、客观评价原则

6类考核指标:数据治理人员维度、数据治理问题、数据标准贯彻、治理策略执行、技术达成、业务价值实现维度。

数据质量的6种检查办法:记录数、关键指标总量分析法、历史数据对比法、值域判断、经验审核法、匹配判断法。

数据治理的4种考核方式:日常考核、定期考核,系统自动考核和人工考核。

八、数据治理长效运营

由于数据治理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工作,因此需要逐步建立长效运营机制。

长效:长期持续运行的数据治理;运营:多项数据治理活动的总称(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沟通);机制:发挥预期效能的配套制度,数据治理赋能业务,数据治理要有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

数据治理为什么需要长效运营?数据治理的意义是运用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持续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数据治理的长效运营,不断加强巩固数字化协同环境,巩固和扩大数据治理成果(树立数据治理旗帜、盘活存量挖掘价值、从被动到主动治理),通过以治促管、以治促用、以治促转,加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长效运营的挑战:组织挑战、文化认知挑战、项目转产的挑战。

如何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标准规范机制、培训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和持续优化机制。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hhue2007/article/details/130536207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