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HTTP和WebSocket协议

HTTP vs WebSocket

那天和boss聊天,不经意间提到了Meteor,然后聊到了WebSocket,然后就有了以下对话,不得不说,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会大不相同。
A:Meteor是一个很新的开发框架,我觉得它设计得十分巧妙。
B:怎么个巧妙之处?
A:它的前后端全部使用JS,做到了真正的前后端统一;前端浏览器里存有一份后台开放出来的数据库的拷贝,快;使用WebSocket协议来做数据传输协议,来同步前后端的数据库,实现了真正的实时同步。
B:哦?WebSocket是什么东西?真实时?那底层是不是还是轮训?和HTTP的长连接有什么不同?
A:(开始心虚)它是一个新的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只需要一次连接,以后的数据不需要重新建立连接,可以直接发送,它是基于TCP的,属于和HTTP相同的地位(呃,开始胡诌了),底层不是轮训,和长连接的区别……这个就不清楚了。
B:它的传输过程大致是什么样子的呢?
A:首先握手连接(又是胡诌),好像可以基于HTTP建立连接(之前用过Socket.io,即兴胡诌),建立了连接之后就可以传输数据了,还包括断掉之后重连等机制。
B:看起来和HTTP长连接做的事情差不多嘛,好像就是一种基于HTTP和Socket的协议啊。
A:呃……(我还是回去看看书吧)

有时候看事情确实太流于表面,了解到了每个事物的大致轮廓,但不求甚解,和朋友聊天说出来也鲜有人会刨根问底,导致了很多基础知识并不牢靠,于是回来大致把HTTP和WebSocket协议的RFC文档(RFC2616RFC6455),刚好对HTTP的传输过程一直有点模糊,这里把两个协议的异同总结一下。

协议基础

仔细去看这两个协议,其实都非常简单,但任何一个事情想做到完美都会慢慢地变得异常复杂,各种细节。这里只会简单地描述两个协议的结构,并不会深入到很深的细节之处,对于理解http已经足够了。

HTTP

HTTP的地址格式如下:

http_URL = "http:" "//" host [ ":" port ] [ abs_path [ "?" query ]]
协议和host不分大小写
HTTP消息

一个HTTP消息可能是request或者response消息,两种类型的消息都是由开始行(start-line),零个或多个header域,一个表示header域结束的空行(也就是,一个以CRLF为前缀的空行),一个可能为空的消息主体(message-body)。一个合格的HTTP客户端不应该在消息头或者尾添加多余的CRLF,服务端也会忽略这些字符。

header的值不包括任何前导或后续的LWS(线性空白),线性空白可能会出现在域值(filed-value)的第一个非空白字符之前或最后一个非空白字符之后。前导或后续的LWS可能会被移除而不会改变域值的语意。任何出现在filed-content之间的LWS可能会被一个SP(空格)代替。header域的顺序不重要,但建议把常用的header放在前边(协议里这么说的)。

Request消息

RFC2616中这样定义HTTP Request 消息:

Request = Request-Line
          *(( general-header 
            | request-header(跟本次请求相关的一些header)
            | entity-header ) CRLF)(跟本次请求相关的一些header)
          CRLF
          [ message-body ]  

一个HTTP的request消息以一个请求行开始,从第二行开始是header,接下来是一个空行,表示header结束,最后是消息体。

请求行的定义如下:

//请求行的定义
Request-Line = Method SP Request-URL SP HTTP-Version CRLF

//方法的定义
Method = "OPTIONS" | "GET" | "HEAD"  |"POST" |"PUT" |"DELETE" |"TRACE" |"CONNECT"  | extension-method

//资源地址的定义
Request-URI   ="*" | absoluteURI | abs_path | authotity(CONNECT)

Request消息中使用的header可以是general-header或者request-header,request-header(后边会讲解)。其中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Host,Host会与reuqest Uri一起来作为Request消息的接收者判断请求资源的条件,方法如下:

  1. 如果Request-URI是绝对地址(absoluteURI),这时请求里的主机存在于Request-URI里。任何出现在请求里Host头域值应当被忽略。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563899 查看本文章
  2. 假如Request-URI不是绝对地址(absoluteURI),并且请求包括一个Host头域,则主机由该Host头域值决定。

  3. 假如由规则1或规则2定义的主机是一个无效的主机,则应当以一个400(错误请求)错误消息返回。

Response消息

响应消息跟请求消息几乎一模一样,定义如下:

   Response      = Status-Line              
                   *(( general-header        
                    | response-header       
                    | entity-header ) CRLF)  
                   CRLF
                   [ message-body ]     

可以看到,除了header不使用request-header之外,只有第一行不同,响应消息的第一行是状态行,其中就包含大名鼎鼎的返回码

Status-Line的内容首先是协议的版本号,然后跟着返回码,最后是解释的内容,它们之间各有一个空格分隔,行的末尾以一个回车换行符作为结束。定义如下:

   Status-Line = HTTP-Version SP Status-Code SP Reason-Phrase CRLF
返回码

返回码是一个3位数,第一位定义的返回码的类别,总共有5个类别,它们是:

  - 1xx: Informational - Request received, continuing process

  - 2xx: Success - The action was successfully received,
    understood, and accepted

  - 3xx: Redirection - Further action must be taken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request

  - 4xx: Client Error - The request contains bad syntax or cannot
    be fulfilled

  - 5xx: Server Error - The server failed to fulfill an apparently
    valid request

RFC2616中接着又给出了一系列返回码的扩展,这些都是我们平时会用到的,但是那些只是示例,HTTP1.1不强制通信各方遵守这些扩展的返回码,通信各方在返回码的实现上只需要遵守以上边定义的这5种类别的定义,意思就是,返回码的第一位要严格按照文档中所述的来,其他的随便定义。

任何人接收到一个不认识的返回码xyz,都可以把它当做x00来对待。对于不认识的返回码的响应消息,不可以缓存。

Header

RFC2616中定义了4种header类型,在通信各方都认可的情况下,请求头可以被扩展的(可信的扩展只能等到协议的版本更新),如果接收者收到了一个不认识的请求头,这个头将会被当做实体头。4种头类型如下:

  1. 通用头(General Header Fields):可用于request,也可用于response的头,但不可作为实体头,只能作为消息的头。

    general-header = Cache-Control            ; Section 14.9
                  | Connection               ; Section 14.10
                  | Date                     ; Section 14.18
                  | Pragma                   ; Section 14.32
                  | Trailer                  ; Section 14.40
                  | Transfer-Encoding        ; Section 14.41
                  | Upgrade                  ; Section 14.42
                  | Via                      ; Section 14.45
                  | Warning                  ; Section 14.46
    
  2. 请求头(Request Header Fields):被请求发起端用来改变请求行为的头。

    request-header = Accept                   ; Section 14.1
                   | Accept-Charset           ; Section 14.2
                   | Accept-Encoding          ; Section 14.3
                   | Accept-Language          ; Section 14.4
                   | Authorization            ; Section 14.8
                   | Expect                   ; Section 14.20
                   | From                     ; Section 14.22
                   | Host                     ; Section 14.23
                   | If-Match                 ; Section 14.24
                   | If-Modified-Since        ; Section 14.25
                   | If-None-Match            ; Section 14.26
                   | If-Range                 ; Section 14.27
                   | If-Unmodified-Since      ; Section 14.28
                   | Max-Forwards             ; Section 14.31
                   | Proxy-Authorization      ; Section 14.34
                   | Range                    ; Section 14.35
                   | Referer                  ; Section 14.36
                   | TE                       ; Section 14.39
                   | User-Agent               ; Section 14.43
    
  3. 响应头(Response Header Fields):被服务器用来对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response-header = Accept-Ranges           ; Section 14.5
                    | Age                     ; Section 14.6
                    | ETag                    ; Section 14.19
                    | Location                ; Section 14.30
                    | Proxy-Authenticate      ; Section 14.33
                    | Retry-After             ; Section 14.37
                    | Server                  ; Section 14.38
                    | Vary                    ; Section 14.44
                    | WWW-Authenticate        ; Section 14.47
    
  4. 实体头(Entity Header Fields):如果消息带有消息体,实体头用来作为元信息;如果没有消息体,就是为了描述请求的资源的信息。

    entity-header  = Allow                    ; Section 14.7
                   | Content-Encoding         ; Section 14.11
                   | Content-Language         ; Section 14.12
                   | Content-Length           ; Section 14.13
                   | Content-Location         ; Section 14.14
                   | Content-MD5              ; Section 14.15
                   | Content-Range            ; Section 14.16
                   | Content-Type             ; Section 14.17
                   | Expires                  ; Section 14.21
                   | Last-Modified            ; Section 14.29
                   | extension-header
    
消息体(Message Body)和实体主体(Entity Body)

如果有Transfer-Encoding头,那么消息体解码完了就是实体主体,如果没有Transfer-Encoding头,消息体就是实体主体。

   message-body = entity-body
                | <entity-body encoded as per Transfer-Encoding>

在request消息中,消息头中含有Content-Length或者Transfer-Encoding,标识会有一个消息体跟在后边。如果请求的方法不应该含有消息体(如OPTION),那么request消息一定不能含有消息体,即使客户端发送过去,服务器也不会读取消息体。

在response消息中,是否存在消息体由请求方法和返回码来共同决定。像1xx,204,304不会带有消息体。

消息体的长度

消息体长度的确定有一下几个规则,它们顺序执行:

  1. 所有不应该返回内容的Response消息都不应该带有任何的消息体,消息会在第一个空行就被认为是终止了。

  2. 如果消息头含有Transfer-Encoding,且它的值不是identity,那么消息体的长度会使用chunked方式解码来确定,直到连接终止。

  3. 如果消息头中有Content-Length,那么它就代表了entity-lengthtransfer-length。如果同时含有Transfer-Encoding,则entity-lengthtransfer-length可能不会相等,那么Content-Length会被忽略。

  4. 如果消息的媒体类型是multipart/byteranges,并且transfer-length也没有指定,那么传输长度由这个媒体自己定义。通常是收发双发定义好了格式, HTTP1.1客户端请求里如果出现Range头域并且带有多个字节范围(byte-range)指示符,这就意味着客户端能解析multipart/byteranges响应。

  5. 如果是Response消息,也可以由服务器来断开连接,作为消息体结束。

从消息体中得到实体主体,它的类型由两个header来定义,Content-TypeContent-Encoding(通常用来做压缩)。如果有实体主体,则必须有Content-Type,如果没有,接收方就需要猜测,猜不出来就是用application/octet-stream

HTTP连接

HTTP1.1的连接默认使用持续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持续连接指的是,有时是客户端会需要在短时间内向服务端请求大量的相关的资源,如果不是持续连接,那么每个资源都要建立一个新的连接,HTTP底层使用的是TCP,那么每次都要使用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持续连接可以带来很多的好处:

  1. 使用更少的TCP连接,对通信各方的压力更小。
  2. 可以使用管道(pipeline)来传输信息,这样请求方不需要等待结果就可以发送下一条信息,对于单个的TCP的使用更充分。
  3. 流量更小
  4. 顺序请求的延时更小。
  5. 不需要重新建立TCP连接就可以传送error,关闭连接等信息。

HTTP1.1的服务器使用TCP的流量控制来控制HTTP的流量,HTTP1.1的客户端在收到服务器连接中发过来的error信息,就要马上关闭此链接。关于HTTP连接还有很多细节,之后再详述。

WebSocket

只从RFC发布的时间看来,WebSocket要晚近很多,HTTP 1.1是1999年,WebSocket则是12年之后了。WebSocket协议的开篇就说,本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基于浏览器的程序需要拉取资源时必须发起多个HTTP请求和长时间的轮训的问题……而创建的。

WebSocket

WebSocket协议还很年轻,RFC文档相比HTTP的发布时间也很短,它的诞生是为了创建一种「双向通信」的协议,来作为HTTP协议的一个替代者。那么首先看一下它和HTTP(或者HTTP的长连接)的区别。

为什么要用WebSocket来替代HTTP

上一篇中提到WebSocket的目的就是解决网络传输中的双向通信的问题,HTTP1.1默认使用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在一个TCP连接上也可以传输多个Request/Response消息对,但是HTTP的基本模型还是一个Request对应一个Response。这在双向通信(客户端要向服务器传送数据,同时服务器也需要实时的向客户端传送信息,一个聊天系统就是典型的双向通信)时一般会使用这样几种解决方案:

  1. 轮询(polling),轮询就会造成对网络和通信双方的资源的浪费,且非实时。
  2. 长轮询,客户端发送一个超时时间很长的Request,服务器hold住这个连接,在有新数据到达时返回Response,相比#1,占用的网络带宽少了,其他类似。
  3. 长连接,其实有些人对长连接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我这里讲的其实是HTTP的长连接(1)。如果你使用Socket来建立TCP的长连接(2),那么,这个长连接(2)跟我们这里要讨论的WebSocket是一样的,实际上TCP长连接就是WebSocket的基础,但是如果是HTTP的长连接,本质上还是Request/Response消息对,仍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实时性不强等问题。
HTTP的长连接模型

协议基础

WebSocket的目的是取代HTTP在双向通信场景下的使用,而且它的实现方式有些也是基于HTTP的(WS的默认端口是80443)。现有的网络环境(客户端、服务器、网络中间人、代理等)对HTTP都有很好的支持,所以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HTTP的基础设施,有点向下兼容的意味。

简单来讲,WS协议有两部分组成:握手和数据传输。

握手(handshake)

出于兼容性的考虑,WS的握手使用HTTP来实现(此文档中提到未来有可能会使用专用的端口和方法来实现握手),客户端的握手消息就是一个「普通的,带有Upgrade头的,HTTP Request消息」。所以这一个小节到内容大部分都来自于RFC2616,这里只是它的一种应用形式,下面是RFC6455文档中给出的一个客户端握手消息示例:

    GET /chat HTTP/1.1            //1
    Host: server.example.com   //2
    Upgrade: websocket            //3
    Connection: Upgrade            //4
    Sec-WebSocket-Key: dGhlIHNhbXBsZSBub25jZQ==            //5
    Origin: http://example.com            //6
    Sec-WebSocket-Protocol: chat, superchat            //7
    Sec-WebSocket-Version: 13            //8

可以看到,前两行跟HTTP的Request的起始行一模一样,而真正在WS的握手过程中起到作用的是下面几个header域。

  1. Upgrade:upgrade是HTTP1.1中用于定义转换协议的header域。它表示,如果服务器支持的话,客户端希望使用现有的「网络层」已经建立好的这个「连接(此处是TCP连接)」,切换到另外一个「应用层」(此处是WebSocket)协议。

  2. Connection:HTTP1.1中规定Upgrade只能应用在「直接连接」中,所以带有Upgrade头的HTTP1.1消息必须含有Connection头,因为Connection头的意义就是,任何接收到此消息的人(往往是代理服务器)都要在转发此消息之前处理掉Connection中指定的域(不转发Upgrade域)。
    如果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是通过代理连接的,那么在发送这个握手消息之前首先要发送CONNECT消息来建立直接连接。

  3. Sec-WebSocket-*:第7行标识了客户端支持的子协议的列表(关于子协议会在下面介绍),第8行标识了客户端支持的WS协议的版本列表,第5行用来发送给服务器使用(服务器会使用此字段组装成另一个key值放在握手返回信息里发送客户端)。

  4. Origin:作安全使用,防止跨站攻击,浏览器一般会使用这个来标识原始域。

如果服务器接受了这个请求,可能会发送如下这样的返回信息,这是一个标准的HTTP的Response消息。101表示服务器收到了客户端切换协议的请求,并且同意切换到此协议。RFC2616规定只有切换到的协议「比HTTP1.1更好」的时候才能同意切换。

    HTTP/1.1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1
    Upgrade: websocket. //2
    Connection: Upgrade. //3
    Sec-WebSocket-Accept: s3pPLMBiTxaQ9kYGzzhZRbK+xOo=  //4
    Sec-WebSocket-Protocol: chat. //5
WebSocket协议Uri

ws协议默认使用80端口,wss协议默认使用443端口。

      ws-URI = "ws:" "//" host [ ":" port ] path [ "?" query ]
      wss-URI = "wss:" "//" host [ ":" port ] path [ "?" query ]

      host = <host, defined in [RFC3986], Section 3.2.2>
      port = <port, defined in [RFC3986], Section 3.2.3>
      path = <path-abempty, defined in [RFC3986], Section 3.3>
      query = <query, defined in [RFC3986], Section 3.4>
在客户端发送握手之前要做的一些小事

在握手之前,客户端首先要先建立连接,一个客户端对于一个相同的目标地址(通常是域名或者IP地址,不是资源地址)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处于CONNECTING状态(就是正在建立连接)的连接。从建立连接到发送握手消息这个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 客户端检查输入的Uri是否合法。

  2. 客户端判断,如果当前已有指向此目标地址(IP地址)的连接(A)仍处于CONNECTING状态,需要等待这个连接(A)建立成功,或者建立失败之后才能继续建立新的连接。
    PS:如果当前连接是处于代理的网络环境中,无法判断IP地址是否相同,则认为每一个Host地址为一个单独的目标地址,同时客户端应当限制同时处于CONNECTING状态的连接数。
    PPS:这样可以防止一部分的DDOS攻击。
    PPPS:客户端并不限制同时处于「已成功」状态的连接数,但是如果一个客户端「持有大量已成功状态的连接的」,服务器或许会拒绝此客户端请求的新连接。

  3. 如果客户端处于一个代理环境中,它首先要请求它的代理来建立一个到达目标地址的TCP连接。
    例如,如果客户端处于代理环境中,它想要连接某目标地址的80端口,它可能要收现发送以下消息:

           CONNECT example.com:80 HTTP/1.1
           Host: example.com
    

如果客户端没有处于代理环境中,它就要首先建立一个到达目标地址的直接的TCP连接。

  1. 如果上一步中的TCP连接建立失败,则此WebSocket连接失败。
  2. 如果协议是wss,则在上一步建立的TCP连接之上,使用TSL发送握手信息。如果失败,则此WebSocket连接失败;如果成功,则以后的所有数据都要通过此TSL通道进行发送。
对于客户端握手信息的一些小要求
  1. 握手必须是RFC2616中定义的Request消息
  2. 此Request消息的方法必须是GET,HTTP版本必须大于1.1 。
    以下是某WS的Uri对应的Request消息:
    ws://example.com/chat
    GET /chat HTTP/1.1
  3. 此Request消息中Request-URI部分(RFC2616中的概念)所定义的资型必须和WS协议的Uri中定义的资源相同。
  4. 此Request消息中必须含有Host头域,其内容必须和WS的Uri中定义的相同。
  5. 此Request消息必须包含Upgrade头域,其内容必须包含websocket关键字。
  6. 此Request消息必须包含Connection头域,其内容必须包含Upgrade指令。
  7. 此Request消息必须包含Sec-WebSocket-Key头域,其内容是一个Base64编码的16位随机字符。
  8. 如果客户端是浏览器,此Request消息必须包含Origin头域,其内容是参考RFC6454
  9. 此Request消息必须包含Sec-WebSocket-Version头域,在此协议中定义的版本号是13。
  10. 此Request消息可能包含Sec-WebSocket-Protocol头域,其意义如上文中所述。
  11. 此Request消息可能包含Sec-WebSocket-Extensions头域,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使用此header来进行一些功能的扩展。
  12. 此Request消息可能包含任何合法的头域。如RFC2616中定义的那些。
在客户端接收到Response握手消息之后要做的一些事情
  1. 如果返回的返回码不是101,则按照RFC2616进行处理。如果是101,进行下一步,开始解析header域,所有header域的值不区分大小写。
  2. 判断是否含有Upgrade头,且内容包含websocket。
  3. 判断是否含有Connection头,且内容包含Upgrade
  4. 判断是否含有Sec-WebSocket-Accept头,其内容在下面介绍。
  5. 如果含有Sec-WebSocket-Extensions头,要判断是否之前的Request握手带有此内容,如果没有,则连接失败。
  6. 如果含有Sec-WebSocket-Protocol头,要判断是否之前的Request握手带有此协议,如果没有,则连接失败。
服务端的概念

服务端指的是所有参与处理WebSocket消息的基础设施,比如如果某服务器使用Nginx(A)来处理WebSocket,然后把处理后的消息传给响应的服务器(B),那么A和B都是这里要讨论的服务端的范畴。

接受了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服务端要做的一些事情

如果请求是HTTPS,则首先要使用TLS进行握手,如果失败,则关闭连接,如果成功,则之后的数据都通过此通道进行发送。

之后服务端可以进行一些客户端验证步骤(包括对客户端header域的验证),如果需要,则按照RFC2616来进行错误码的返回。

如果一切都成功,则返回成功的Response握手消息。

服务端发送的成功的Response握手

此握手消息是一个标准的HTTP Response消息,同时它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

  1. 状态行(如上一篇RFC2616中所述)
  2. Upgrade头域,内容为websocket
  3. Connection头域,内容为Upgrade
  4. Sec-WebSocket-Accept头域,其内容的生成步骤:
    1. 首先将Sec-WebSocket-Key的内容加上字符串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一个UUID)。
    2. 将#1中生成的字符串进行SHA1编码。
    3. 将#2中生成的字符串进行Base64编码。
  5. Sec-WebSocket-Protocol头域(可选)
  6. Sec-WebSocket-Extensions头域(可选)

一旦这个握手发出去,服务端就认为此WebSocket连接已经建立成功,处于OPEN状态。它就可以开始发送数据了。

WebSocket的一些扩展

Sec-WebSocket-Version可以被通信双方用来支持更多的协议的扩展,RFC6455中定义的值为13,WebSocket的客户端和服务端可能回自定义更多的版本号来支持更多的功能。其使用方法如上文所述。

发送数据

WebSocket中所有发送的数据使用帧的形式发送。客户端发送的数据帧都要经过掩码处理,服务端发送的所有数据帧都不能经过掩码处理。否则对方需要发送关闭帧。

一个帧包含一个帧类型的标识码,一个负载长度,和负载。负载包括扩展内容和应用内容。

帧类型

帧类型是由一个4位长的叫Opcode的值表示,任何WebSocket的通信方收到一个位置的帧类型,都要以连接失败的方式断开此连接。
RFC6455中定义的帧类型如下所示:

  1. Opcode == 0 继续

    表示此帧是一个继续帧,需要拼接在上一个收到的帧之后,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消息。由于这种解析特性,非控制帧的发送和接收必须是相同的顺序。

  2. Opcode == 1 文本帧

  3. Opcode == 2 二进制帧

  4. Opcode == 3 - 7 未来使用(非控制帧)

  5. Opcode == 8 关闭连接(控制帧)
    此帧可能会包含内容,以表示关闭连接的原因。
    通信的某一方发送此帧来关闭WebSocket连接,收到此帧的一方如果之前没有发送此帧,则需要发送一个同样的关闭帧以确认关闭。如果双方同时发送此帧,则双方都需要发送回应的关闭帧。
    理想情况服务端在确认WebSocket连接关闭后,关闭相应的TCP连接,而客户端需要等待服务端关闭此TCP连接,但客户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关闭TCP连接。

  6. Opcode == 9 Ping
    类似于心跳,一方收到Ping,应当立即发送Pong作为响应。

  7. Opcode == 10 Pong
    如果通信一方并没有发送Ping,但是收到了Pong,并不要求它返回任何信息。Pong帧的内容应当和收到的Ping相同。可能会出现一方收到很多的Ping,但是只需要响应最近的那一次就可以了。

  8. Opcode == 11 - 15 未来使用(控制帧)

帧的格式

具体的每一项代表什么意思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阐述了。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F|R|R|R| opcode|M| Payload len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
 |I|S|S|S|  (4)  |A|     (7)     |             (16/64)           |
 |N|V|V|V|       |S|             |   (if payload len==126/127)   |
 | |1|2|3|       |K|             |                               |
 +-+-+-+-+-------+-+-------------+ - - - - - - - - - - - - - - - +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continued, if payload len == 127  |
 + - - - - - - - - - - - - - - - +-------------------------------+
 |                               |Masking-key, if MASK set to 1  |
 +-------------------------------+-------------------------------+
 | Masking-key (continued)       |          Payload Data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与HTTP比较

同样作为应用层的协议,WebSocket在现代的软件开发中被越来越多的实践,和HTTP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里将它们简单的做一个纯个人、非权威的比较:

相同点

  1. 都是基于TCP的应用层协议。
  2. 都使用Request/Response模型进行连接的建立。
  3. 在连接的建立过程中对错误的处理方式相同,在这个阶段WS可能返回和HTTP相同的返回码。
  4. 都可以在网络中传输数据。

不同点

  1. WS使用HTTP来建立连接,但是定义了一系列新的header域,这些域在HTTP中并不会使用。
  2. WS的连接不能通过中间人来转发,它必须是一个直接连接。
  3. WS连接建立之后,通信双方都可以在任何时刻向另一方发送数据。
  4. WS连接建立之后,数据的传输使用帧来传递,不再需要Request消息。
  5. WS的数据帧有序。

WebSocket和Socket的区别

短答案

就像Java和JavaScript,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又不能说完全没关系。可以这么说:

  • 命名方面,Socket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WebSocket借用了这一概念;
  • 使用方面,完全两个东西。
Java和JavaScript的关系

长答案

当我们探讨两件事物的区别和联系时,我们想探讨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大多数情况是想知道两件事物本身,而并不是想只想了解「区别」本身。那么对这个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去了解Socket和WebSocket的来源和用法,那么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就不言自明了。

Socket

Socket可以有很多意思,和IT较相关的本意大致是指在端到端的一个连接中,这两个端叫做Socket。对于IT从业者来说,它往往指的是TCP/IP网络环境中的两个连接端,大多数的API提供者(如操作系统,JDK)往往会提供基于这种概念的接口,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也往往是在说一种编程概念。同时,操作系统中进程间通信也有Socket的概念,但这个Socket就不是基于网络传输层的协议了。

Unix中的Socket

操作系统中也有使用到Socket这个概念用来进行进程间通信,它和通常说的基于TCP/IP的Socket概念十分相似,代表了在操作系统中传输数据的两方,只是它不再基于网络协议,而是操作系统本身的文件系统。

网络中的Socket

通常所说的Socket API,是指操作系统中(也可能不是操作系统)提供的对于传输层(TCP/UDP)抽象的接口。现行的Socket API大致都是遵循了BSD Socket规范(包括Windows)。这里称规范其实不太准确,规范其实是POSIX,但BSD Unix中对于Socket的实现被广为使用,所以成为了实际的规范。如果你要使用HTTP来构建服务,那么就不需要关心Socket,如果你想基于TCP/IP来构建服务,那么Socket可能就是你会接触到的API。

在TCP/IP网络中HTTP的位置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HTTP是基于传输层的TCP协议的,而Socket API也是,所以只是从使用上说,可以认为Socket和HTTP类似(但一个是成文的互联网协议,一个是一直沿用的一种编程概念),是对于传输层协议的另一种直接使用,因为按照设计,网络对用户的接口都应该在应用层。

Socket名称的由来

和很多其他Internet上的事物一样,Socket这个名称来自于大名鼎鼎的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早期ARPANET中的Socket指的是一个源或者目的地址——大致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IP地址和端口号。最早的时候一个Socket指的是一个40位的数字(RFC33中说明了此用法,但在RFC36中并没有明确地说使用40位数字来标识一个地址),其中前32为指向的地址(socket number,大致相当于IP),后8位为发送数据的源(link,大致相当于端口号)。对他们的叫法有很多的版本,这里列举的并不严谨。

端口号的野史

随着ARPANET的发展,后来(RFC433,Socket Number List)socket number被明确地定义为一个40位的数字,其中后8位被用来制定某个特定的应用使用(比如1是Telnet)。这8位数有很多名字:link、socket name、AEN(another eight number,看到这个名字我也是醉了),工程师逗逼起来也是挺拼的。

后来在Internet的规范制定中,才真正的用起了port number这个词。至于为什么端口号是16位的,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对于当时的工程师来说,如果每个端口号来标识一个程序,65535个端口号也差不多够用了。二可能是为了对齐吧,_!!。

Socket原本的意思

在上边提到的历史中使用到的Socket,包括TCP文档中使用到的Socket,其实指的是网络传输中的一端,是一个虚拟化的概念。

WebSocket

上边简单叙述了Socket的意义,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事情也搞不了那么清楚。但WebSocket是一个很晚近的东西,可以让我们看到它是如何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的。

WHATWG(Web Hypertex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orking Group)

关于HTML5的故事很多人都是知道的,w3c放弃了HTML,然后有一群人(也有说是这些人供职的公司,不过官方的文档上是说的个人)创立了WHATWG组织来推动HTML语言的继续发展,同时,他们还发展了很多关于Web的技术标准,这些标准不断地被官方所接受。WebSocket就属于WHATWG发布的Web Application的一部分(即HTML5)的产物。

为什么会有WebSocket

大约在08年的时候,WG的工程师在讨论网络环境中需要一种全双工的连接形式,刚开始一直叫做「TCPConnection」,并讨论了这种协议需要支持的功能,大致已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WebSocket差不多了。他们认为基于现有的HTTP之上的一些技术(如长轮询、Comet)并满足不了这种需求,有必要定义一个全新的协议。

名称的由来

在很多的关于HTML5或者WebSocket的文档中,都能看到一个名字,Hixie(Ian Hickson),他是WHATWG组织的发言人,曾供职于Netscape、Opera、Google,看工作的公司就知道这个人的背景了。


hixie

08年6月18日,一群WHATWG的工程师在讨论一些技术问题,一个工程师提到说「我们之前讨论的那个东西,不要叫TCPConnection 了,还是起个别的名字吧 」,接着几个名字被提及,DuplexConnection,TCPSocket,SocketConnection ,一个叫mcarter(Michael Carter )的工程师说他马上要写一篇关于Comet的文章,如果可以确定这个名称,想在文章中引用这个名字。

Socket一直以来都被人用来表示网络中一个连接的两端,考虑到怎么让工程师更容易接受,后来Hixie说了一句「我看WebSocket这个名字就很适合嘛(Hixie briefly pops back online to record that "WebSocket" would probably be a good new name for the TCPConnection object)」,大家都没有异议,紧接着mcarter在Comet Daily中发表了文章Independence Day: HTML5 WebSocket Liberates Comet From Hacks,后来随着各大浏览器对WebSocket的支持,它变成了实际的标准,IETF也沿用了这个名字。

下边是在WHATWG文档中对WebSocket接口的定义

enum BinaryType { "blob", "arraybuffer" };
[Constructor(USVString url, optional (DOMString or sequence<DOMString>) protocols = []), Exposed=(Window,Worker)]
interface WebSocket : EventTarget {
  readonly attribute USVString url;

  // ready state
  const unsigned short CONNECTING = 0;
  const unsigned short OPEN = 1;
  const unsigned short CLOSING = 2;
  const unsigned short CLOSED = 3;
  readonly attribute unsigned short readyState;
  readonly attribute unsigned long long bufferedAmount;

  // networking
  attribute EventHandler onopen;
  attribute EventHandler onerror;
  attribute EventHandler onclose;
  readonly attribute DOMString extensions;
  readonly attribute DOMString protocol;
  void close([Clamp] optional unsigned short code, optional USVString reason);

  // messaging
  attribute EventHandler onmessage;
  attribute BinaryType binaryType;
  void send(USVString data);
  void send(Blob data);
  void send(ArrayBuffer data);
  void send(ArrayBufferView data);
};

内容的确定

大多数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建立在已有技术的铺垫之上的,WebSocket内容的确定也是如此,其中就有Comet看不到的贡献,Comet是一个很有趣的技术,有兴趣可以看看这里

结论

可以把WebSocket想象成HTTP,HTTP和Socket什么关系,WebSocket和Socket就是什么关系。



作者:TheAlchemist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9b5594ffbb0
來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e_wsq/article/details/8064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