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Tier1巨头「杀进」HUD赛道,2025年搭载率或破30%

作为未来智能座舱的新交互入口,HUD赛道正处于关键上车周期。与此同时,不少传统座舱Tier1巨头也在紧盯市场蛋糕。

就在去年,宝马官方发布了全新一代HUD演示效果,将会首发搭载于宝马NFUE KLASSE新世代概念车型,计划2025年发布。

宝马HUD

就在今年初CES展上,宝马公司CEO更是直言:未来宝马车型将取消车辆内部的大屏,并采用全新的HUD方式解决人机交互的问题。

而从去年开始,理想汽车旗下多款车型开始标配大尺寸W-HUD,这被视为智能汽车行业新赛道爆发的明确信号。

“之前大家都是拿HUD当辅助,驾驶员有问题还是会回到仪表盘上。而我们希望HUD不仅仅是辅助,而是让它彻底替代仪表盘,驾驶员只用看前方就够了。”这是理想汽车的判断。

"作为车辆和驾驶员之间的接口,HUD可以在防止驾驶员分心或疲劳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陆集团用户体验业务领域负责人Philipp von Hirschheydt表示,HUD就是未来的智能、个性化显示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在传统HUD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供应商,大陆集团在今年初的CES展上首次亮相了Scenic View HUD,将显示画面投射到挡风玻璃下边缘的特殊涂层黑色印刷区域,从而在A柱到A柱的超大宽度产生清晰的图像。

而对于座舱Tier1来说,从大屏到多屏,从分布式ECU到座舱域控制器,市场已经进入规模化上车的价格拼杀周期。而HUD作为目前搭载率偏低的上车系统,市场前景日趋明朗。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4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HUD(W/AR)搭载交付55.36万辆,同比增长54.98%,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在搭载率方面,2023年1-4月HUD(W/AR)前装搭载率达到9.78%,同比上年同期提升约3.5个百分点,预计今年上半年大概率将突破10%关口。

而在HUD(W/AR)搭载车型交付均价方面,从2020年的34.15万元下降至今年的30.68万元;同时,由于近几年进入前装HUD赛道的供应商数量不断增多,上车成本的快速下降,也刺激了前装需求。

比如,拿到理想汽车多款车型定点的FUTURUS,2022年前装HUD出货量约6.5万台,今年3月23日,第10万台在重庆智能生产基地下线。该公司预计今年HUD产品总交付量有望迈上35万台规模。

此外,对于本土供应商来说,下一阶段的市场机会将从自主品牌延伸至合资品牌。比如,华阳在东风本田获得的HUD定点项目。

近日,HUD初创公司炽云科技宣布,已获德赛西威数千万元战略融资。与此同时,双方还达成了战略合作,将面向市场提供HUD解决方案,包括创新技术路线的AR-HUD,由两家公司合作研发。

就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德赛西威发布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Smart Solution 2.0就导入了双方合作的AR-HUD,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近几年,德赛西威的经营业绩高速增长。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149.33亿元,首次超过百亿,公司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84亿元,首次超过1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不过,从业务板块增速来看,2022年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业务收入为117.55亿元,尽管业务贡献占比仍高达78.72%(逐年下降),但47.97%的增速落后于智驾业务以及网联服务。

目前,传统娱乐主机、显示屏总成、液晶仪表以及座舱域控制器是德赛西威智能座舱业务收入的主力军。此次,德赛西威进入HUD赛道,一方面看中市场的潜在成长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增强座舱系统业务的抗风险能力。

而对于初创公司来说,HUD进入前装市场并不容易。实际上,从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来看,过去几年,也仅有华阳、泽景、FUTURUS等几家公司实现突围。

但国产化趋势已经明确。

数据显示,在供应商部分,今年1-4月前装数据显示,国内本土供应商份额占比达到48.02%,预计今年上半年就将突破50%大关。这意味着,传统日系、欧系供应商垄断传统HUD市场的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

比如,华阳的HUD业务客户群在持续扩大,量产项目和新定点项目持续增加。今年以来,公司HUD业务新承接了上汽大众、长安、吉利、上汽、奇瑞、蔚来、赛力斯等多个客户的订单。

同时,受益于中国自主品牌在整车智能化上的持续深耕,HUD的应用体验也在快速升级。比如,理想汽车的最新一次OTA,就上线了全新的HUD雪地模式,提升雪地环境(白色背景)下的显示效果。

同时,HUD与辅助驾驶的融合,也在加速。这意味着,HUD不再只是传统仪表信息展示的附属硬件。比如,在理想的W-HUD上,就开始增加了辅助驾驶的信息显示功能。

而上车成本的大幅下降,也将释放巨大的潜在需求空间。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具备HUD(W/AR)选装配置的交付量达到141.05万辆,与标配量(152.20万辆)相当。

目前,德赛西威正在招募HUD相关岗位人员,比如,部分HUD产品经理薪资达到20-30k·15薪,着手参与客户交流沟通,对市场潜在产品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主导内部进行可行性评估、技术方案讨论和报价。

同时,该公司也在布局AR HUD软件算法的开发,以及中间件算法、HMI、MCU、光机接口应用、通信开发。此外,投资炽云科技的同时,德赛西威也在主导HUD产品的关键光学设计和开发。

而在今年3月,德赛西威联合湖南大学发布了《AR HUD发展趋势报告》,其中特别指出:AR HUD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应用的入口与载体,是加快创新驱动,提升价值链水平的着眼点之一。

同时,汽车智能化正在进入车联万物新时代,AR HUD未来能够触达更多节点,将周边餐厅、停车位等丰富的信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不断为智能交通带来新的可能。

按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搭载W-HUD/AR HUD预计交付将超过250万台,到2025年,AR HUD前装搭载量将突破百万台/年大关,W/AR HUD搭载率将突破30%。

不过,对于HUD赛道,德赛西威车载显示首席工程师郭建新此前在公开场合表示,“公司进入HUD领域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跟国内的同行相比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跟国际同行那就差距更大一些。”

同时,郭建新坦言,国内市场对于HUD的上车,成本因素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关键点。这也势必造成一些部件的性能指标可能会低于国际车厂的水准。

此外,随着经纬恒润(今年量产)、德赛西威等上市公司陆续进军HUD赛道,加上华阳、水晶光电等已实现量产交付的数家上市公司,后续对于泽景等多家非上市公司来说,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剧。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GGAI_AI/article/details/13170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