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做人做事暇与浑

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沅甫九弟左右:
        初四日午刻萧大满、刘得二归,接二十八日来信,借悉一切。吉水击退大股援贼,三曲滩对岸之贼空壁宵遁,看来吉安之事尚易得手。
        二十九日祖母太夫人九十一冥寿,共三十三席,来祭二十一堂。地方如王如一、如二、罗十、贺柏八、王训三、陈贵三等皆来,吉公子孙外房亦来。五席海参、羊肉、蛏虷。祀事尚为诚敬。初一日,余与轩叔至三亩冲拜三舅婆八十一寿,抬盒一架,因接定二舅爹至腰里住五日。王大诚所借先大夫钱百千,收租十石者十余年,收六石九斗者又已二十年,实属子过于母。澄弟与余商:“王氏父子太苦,宜焚券而蠲免之。”初三日请大诚父子祖孙来,涂券发还,令元一每年量谷二石以养其祖,量谷二石一斗分济其叔。三房下首培砂工程已办一半余。
        日内作报销(其折稿下次寄吉安)。大概规模折一件、片三件,交江西耆公代为附奏。兹由萧大满等手带至吉安,弟派妥人即日送江西省城,限五日送到。耆、龙、李三处并有信,接复信,专丁送家可也。
        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李迪庵新放浙中方伯,此亦军兴以来一仅见之事。渠用兵得一暇字诀。不特其平日从容整理,即其临阵,亦回翔审慎,定静安虑。弟理繁之才胜于迪庵,惟临敌恐不能如其镇静。至于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庵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李云麟尚在吉安营否?其上我书,才识实超流辈,亦不免失之高亢。其弊与我略同。长沙官场,弟亦通信否?此等酬应自不可少,当力矫我之失而另立途辙。余生平制行有似萧望之、盖宽饶一流人,常恐终蹈祸机,故教弟辈制行,早蹈中和一路,勿效我之褊激也。黄子春丁外艰,大约年内回省,新任又不知何人。吾邑县运,如王、刘之没,可谓不振;迪庵之简放,可谓极盛。若能得一贤令尹来,则受福多矣。余身体平安。近日心血积亏,略似怔忡之象。上下四宅大小安好,诸儿读书如常,无劳远注。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评点
李续宾的诀窍:暇与浑
        咸丰七年十月,李续宾(迪庵)擢升浙江布政使。李无功名,仗军功一路迁升,以一文童又未曾有一天地方官员经历的身份,骤然实授一省布政使。比起江忠源来,他的迁升虽不算太快,但从军不过五年,起点又如此之低,其擢升之骤,亦无任何人可比,故信上说“此亦军兴以来一仅见之事”。可以想见,李之政坛暴发,对当时功名利禄之徒,尤其对那些想走军功一路的人该是一个多么大的震撼、多么大的诱惑!此事无疑也引起曾氏兄弟的极大关注。
        曾氏仔细地研究李的成功,发现了他的两个诀窍:一是用兵得一暇字诀,一是处世得一浑字诀。
        曾氏用“从容整理”“回翔审慎”“定静安虑”来形容李用兵打仗的好整以暇。“好整以暇”对于以“紧张”“剧烈”为特征的军人来说,乃是一个不易达到的境地,它是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自然表现。自古以来,便是对名将一种很高的赞扬。曾氏抉出李的“暇”字来,可见他对李的评价甚高。
        至于“浑”字,曾氏于此感触更深。他看出李“一味浑含,永不发露”的处世态度,并用外表看来全不识世态的模样表现出来,真是绝妙得很。曾氏曾用这样的话来描述他对李的这一特征的观察:“公含宏渊默,大让无形,稠人广坐,终日不发一言。”将李的处世之浑字诀来对照自己,曾氏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他说他近来常有恐惧感,担心自己将会和萧望之、盖宽饶一类人有相似命运。萧、盖均为汉时名臣,因办事过激,缺乏通融而最终被迫自杀或被人所杀。曾氏的这种心情伴随着他的整个守制期间,终于经过大省大悔而有了大彻大悟。关于这个内容,笔者将在后面的点评中详述。

——《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luotuo28/article/details/12918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