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科学通报》中文版),作为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多学科学术期刊,自1950年创刊以来,一直致力于快速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最新动态、进展和趋势。该期刊从2023年的中科院四区直升到2025年的中科院一区,进步神速!
1、期刊简介
• ISSN:0023-074X
• 影响因子:1.1
• 期刊分区:JCR3区,中科院1区-TOP(4区升1区)
• 检索数据库:ESCI
• 中科院预警记录:无
• 年发文量:546篇
• 自引率:18.20%
2、研究领域
期刊涵盖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数理科学(数学、物理学、力学等)
• 化学与化工
• 生命科学(生物学、农学、医学等)
• 地球科学(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
• 材料科学
• 信息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
• 工程与技术
特点:
• 注重原创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尤其是具有跨学科意义的论文。
• 中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主要面向中文读者,而英文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侧重国际传播。
3、期刊分区
• JCR3区,ESCI检索
• 中科院大类:综合性期刊 1区(原4区)
• 中科院小类:综合性期刊 1区(原4区)
• 是TOP期刊,无中科院预警记录
4、年发文量
该刊数据库收录年份为2019年,年发文量在500篇左右
发文量变化趋势分析
1)总体波动上升
2019–2020年小幅下降
可能与疫情初期全球科研活动放缓有关,2020年非中国作者投稿量减少12%。
2021年后快速反弹
2021年恢复至疫情前水平,2022年OA转型后发文量增长12%,反映政策吸引力。
2023年持续增长
预计突破1,200篇,主要得益于“双盲审+快速通道”政策(2022年实施)。
2)国内外对比
国内同类期刊
如《Science China》系列年均发文量约800–900篇,增速普遍低于3%。
国际综合期刊
如《Nature Communications》年均发文量1,500–1,800篇,但《中国科学通报》聚焦本土研究,差异化明显。
3)结构性变化
跨学科论文占比提升
2023年“人工智能与科学”专栏发文量同比增长200%,占总量15%。
短篇论文比例增加
2022年推出“快讯(Letters)”板块,篇幅缩短至3,000字以内,占比从5%升至18%。
国际合作论文增长
2023年非中国作者联合署名论文占比达35%(2019年为22%)。
5、期刊编委会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hinese》期刊编委会阵容强大,汇聚了自然科学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确保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影响力。
• 主编:高福
• 副主编:高原宁、韩布兴、陈发虎、刘忠范、朱冰、王杉
• 工程科学编委:戴振东、丁汉、傅旭东等 22 人。
• 化学编委:陈玲、陈拥军、邓伟侨等 27 人。
• 材料科学编委:陈克新、陈立桅、陈学思等 21 人。
• 物理学 / 力学 / 天文学编委:蔡荣根、陈伟球、陈志坚等 21 人。
• 地球科学编委:柴育成、戴永久、邓成龙等 22 人。
• 生命科学与医学编委:白永飞、董尔丹、冯友军等 26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