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智能体】构建AI智能体的关键要点分享(To B场景)

 1. 背景      

        近期自己深度参与了一些智能体的工作,踩了很多坑,发现其实踩过的坑,很多大佬也踩过。本文就是主要以【1】中的分享为主线,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在这里做下记录,希望对正在或者即将进入智能体工作的同学一些启发。

        本文围绕构建AI智能体的全生命周期,提炼出四大维度26个关键实践原则:

(1)认知基础与战略定位

  • 重新定义智能体本质:既非自动化工具亦非人类替代品,而是基于SOP的专用程序化助手

  • 商业视角:企业主依赖专业开发者构建,需通过流程诊断发掘高价值场景,避免"智能体冗余陷阱"

  • 实施哲学:从单一最小可行智能体起步,聚焦可量化ROI的垂直场景(每$1投入创造5.6倍回报)

(2)技术架构与开发实践

  • 数据驱动闭环:构建"感知-决策-执行-验证"行动链条,强调API集成与工具开发(占70%工作量)

  • 可靠性工程:通过Pydantic验证框架确保输入输出稳定性,每个智能体限定4-6个核心工具防幻觉

  • 动态调优机制:采用迭代式提示工程(示例引导+位置优化),建立反馈自适应系统

(3)实施方法论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回复: 17554119 查看本文章
  • 价值验证路径:先建立有效人工流程再自动化,避免"自动化泡沫"

  • 敏捷开发模式:分治策略切割复杂任务,按部门递进部署,突破传统瀑布式项目管理

  • 成本效益平衡:模型选择服从商业价值,运营成本通常可忽略(典型场景成本降低99%)

(4)部署运营与趋势洞察

  • 集成挑战:专业部署平台需求凸显,构建/部署时间比达1:1

  • 风险控制:关键任务嵌入人工审核层,建立错误熔断机制

  • 未来图景:2025年垂直领域智能体将爆发,通过行业专属方案实现10倍级扩展效率

  • 人机协作观:智能体成为组织能力放大器,释放人类创造力,催生新型繁荣生态

2. 核心内容

2.1 不要把AI智能体当成员工,而是作为自动化SOP的角色

2.2 基于文档化流程实现从SOP到智能体的转化

2.3 B端用户依赖AI智能体开发者来识别具有核心业务价值的智能体

2.4 成为企业的专业咨询者帮助企业识别需要哪些智能体

2.5 过多的智能体只会带来系统架构的复杂化

2.6 数据和行动才能构建智能体的交付价值

2.7 提示语工程在智能体构建中有明显的作用

2.8 智能体的集成部署与功能同等重要

2.9 智能体可靠性已经可以被解决

2.10 工具是构建智能体的最重要组件

        可以参考我们之前的MCP文章《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大模型智能体第一个开源标准协议》、《基于Claude MCP协议的智能体落地示例》。

2.11 每个智能体不超过4-6个工具

2.12 模型成本相对于ROI来说可以更关注ROI本身

2.13 客户只关心业务价值不关心背后实现细节

2.14 先有SOP价值再考虑智能体化

2.15 关注ROI而不是场景用例

此外:

(1)智能体构建是一个迭代过程,不要不断进化;

(2)采用分治法解决智能体过程中的问题;

2.16 评估对于大公司很重要但对中小企业却不是

2.17 智能体和工作流是两种类型的智能体

2.18 智能体需要与环境交互反馈调整行为

2.19 要以前瞻思维来构建智能体

2.20 要重视部署智能体面临的挑战

2.21 采用敏捷订阅模式开发智能体

2.22 为关键任务智能体引入人工审核环节

2.23 垂直智能体是未来的智能体发展方向

2.24 智能体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员工从琐碎事务中释放出来

3.参考材料

【1】26 Key Takeaways from Building 150+ Agents in 9 mont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