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
软件需求规格文档
文件版本:1.2 版本
文件状态:修改完成
文件作者:7组全体成员
完成日期:2025年3月24日
文章目录
a. 引言
a.1 目的
本产品为数字乡村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5G等)实现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资源统筹化、服务智能化。平台将整合乡村基础建设、安全管理、资源推广、党建管理等功能,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与服务入口,从而解决乡村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缩小城乡差距,打造数字乡村示范样板,并为后续在更多乡村区域的推广提供成功经验。
此外,本文档详细描述了平台功能、性能、运行环境及相关约束,确保各涉众在需求、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有一致的理解与依据。
a.2 文档约定
- 格式规范:
- 标题采用小四号加粗黑体,按照层级编号(如 a.1, a.2.1);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
- 命名约定:
- 文档中所有专有名词、术语及缩略语均以术语表中的定义为准。
- 说明规则:
- 同一层级下的并列内容视为等同,无优先级差异,除非另有说明;
- 所有图形、表格均在附录中提供详细清单和说明。
a.3 预期读者与涉众分析
主要读者及涉众:
- 管理用户:村委管理人员及基层干部,负责平台后台数据管理、安防监控、党建数据维护、任务下发与事件处理;
- 普通用户:包括村民和部分第三方服务商,村民使用APP上报问题、查看通知及生活服务,第三方服务商关注设备接口及数据对接;
- 开发与维护团队:包括项目管理者、开发工程师、架构师、测试人员和运维人员;
- 文档编写及培训人员:需要了解平台整体需求、功能模块及操作流程,为后续培训与推广提供依据。
阅读建议:
- 对于开发团队:建议重点关注各功能模块的技术实现、接口规范、数据交互及系统架构;
- 对于管理用户:建议侧重了解平台在治理、党建、安防等方面的具体功能和操作流程;
- 对于普通用户:建议关注平台提供的生活服务功能和简易操作指引。
a.4 产品的范围
本平台为基于Web与移动端的数字乡村综合管理系统,覆盖以下核心场景与功能:
- 数据可视化:利用5G智慧大屏及GIS技术展示乡村资源、人口、事务等信息,实现“一张图”直观展示;
- 安全管理:集成移动看家摄像头和其他智能监控设备,补充天网工程盲区,保障乡村安全;
- 党建管理:提供智慧党建大屏,支持党员信息统计、组织管理、成果展示及党建活动管理;
- 村务协同:实现视频会议、短信通知、智能填报等功能,提升跨部门、跨层级工作效率;
- 村民服务:提供随手拍问题上报、生活服务信息(如天气预报、智能喇叭广播)等便民功能。
a.5 参考文献
-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农业农村部,2019。
- 《乡村振兴促进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21。
- 中国移动“慧村”数字乡村解决方案白皮书,2022。
- 《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信通院,2024。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024。
a.6 参考标准
本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的编写参考了以下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
- IEEE 830: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 IEEE 29148: 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 Life cycle processes —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a.7 版本历史记录
版本号 | 日期 | 修订内容 | 修订人 |
---|---|---|---|
1.0 | 2025-03-19 | 初始草稿发布 | 7组全体成员 |
1.1 | 2025-03-21 | 增加功能描述及部分细化内容 | 7组全体成员 |
1.2 | 2025-03-24 | 完善文档约定、涉众分析、补充附录说明 | 7组全体成员 |
b. 综合描述
b.1 产品的前景
针对当前部分乡村在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及安防监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平台采用“1平台+3入口+N服务”架构(一云多端),实现以下目标:
- 治理数字化:整合房屋、人口、安防、党建等多维数据,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提升乡村事务响应与决策效率;
- 服务便民化:通过手机APP、电视端、WEB端等多渠道提供智慧生活服务,改善村民体验;
- 城乡资源互通:依托互联网引入城市优质资源,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
- 示范推广: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模式,为其他乡村区域推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b.2 产品的核心功能模块
平台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均支持多终端操作与数据交互:
-
5G数字乡村智慧大屏
- 实时监控:展示乡村概况、告警信息、设备状态,支持视频监控及数据实时刷新;
- 数据整合:集成房屋、人口、安防、党建等数据,实现数据联动与交叉分析;
- 交互功能:支持触控、远程操作及图表切换,便于多角度数据查询。
-
乡村治理一张图(GIS可视化)
- 地理信息展示:利用GIS技术展示房屋分布、人口密度及资源分布;
- 图层叠加:支持多图层动态叠加展示,实现实时数据更新;
- 数据查询:提供定位、缩放、及详细信息查询功能,方便用户操作。
-
智慧党建大屏
- 党员信息统计:展示党员年龄、党龄、民族、分布等信息;
- 组织管理:支持党员动态管理、活动记录和成果展示;
- 数据报表生成:自动生成统计报表,辅助党组织决策及宣传展示。
-
视频会议系统
- 多终端支持:支持电视、手机、电脑等多终端接入,实现远程会议;
- 实时互动:提供视频、音频及屏幕共享功能,支持即时会议沟通;
- 会议管理:具备预约、通知、会议记录及回放等功能,便于会后查阅与归档。
-
短信通知与智能填报
- 精准推送:向目标用户(村委、基层干部、村民)推送通知及预警信息;
- 智能填报:提供简洁的在线填报界面,简化乡村数据上报流程,减轻基层负担。
-
随手拍与事件处理
- 问题上报:村民通过APP拍照上传村容环境、设备故障等问题;
- 事件跟踪:后台系统支持自动任务分配、处理进度跟踪及反馈;
- 用户评价反馈:问题处理完毕后,支持用户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及反馈。
b.3 涉众分析(用户类和特征整合)
将所有用户及相关涉众归纳如下:
-
村委会管理人员
- 特征:
1.年龄多在35-50岁之间,部分人员可能缺乏技术背景,但具备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
2.熟悉乡村政策执行、矛盾调解和资源统筹,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日常需兼顾行政事务与村民服务,工作内容繁杂。 - 需求:
1.需处理大量行政任务(如数据统计、档案管理、政策宣传);
2.协调上级政策与村民需求,承担“上传下达”职责;
3.依赖传统手工记录方式,信息化工具应用水平有限;
4.工作环境受限于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设备的普及程度。
- 特征:
-
村民
- 特征:
1.以中老年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2.部分老年村民对智能手机操作不熟悉;
3.习惯通过口头传达或纸质公告获取信息;
4.依赖熟人社会网络,对线上服务信任不足。 - 需求:
1.村民需便捷的生活服务(如随手拍、短信通知、在线填报);
2.界面文字偏大以及语音导航等适老化需求。
- 特征:
-
乡镇政府
- 特征:
1.为政策与资源支持者,负责财政拨款分配、项目立项审批及资源统筹调配;
2.具考核监督方职能,通过量化指标(如治理效率、群众满意度)评估村委会工作成效。 - 需求:
1.需定制化考核模板(如矛盾调解率、政策覆盖率),自动生成多维度绩效报告;
2.支持资金流向追踪、项目进度可视化(如地图标记)、资源缺口预警。
- 特征:
-
第三方服务商
- 特征:第三方服务商关注系统接口的标准化和设备兼容性;
- 需求:服务商需稳定的数据对接和接口支持。
b.4 运行环境
- 终端设备:
- 支持 iOS/Android 手机、Windows/Mac 电脑、智能电视等多种终端;
- 软件依赖:
- 集成微信小程序、管理后台、视频会议客户端等;
- 网络要求:
- 要求4G/5G及宽带网络支持,确保视频监控、数据传输及远程会议的流畅运行。
b.5 设计和实现上的限制
- 政策与法规:
- 必须严格遵循《数据安全法》、乡村隐私保护规定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 硬件适配:
- 系统需兼容多品牌摄像头、智能电视及现场其他设备;
- 成本控制:
- 优先采用云服务,降低本地部署及维护成本;
- 用户培训:
- 提供针对村委、基层干部及村民的操作培训和技术支持,确保系统落地顺利。
b.6 假设和依赖
- 政策支持:
- 假设地方政府持续对数字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与政策扶持;
- 网络覆盖:
- 假设目标区域具备稳定的4G/5G或宽带网络;
- 数据质量:
- 假设各数据来源均具备较高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村民上报数据真实有效。
c. 术语表
术语 | 定义描述 |
---|---|
数字乡村 |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智慧农村管理系统,实现资源整合与服务智能化。 |
智慧大屏 | 基于5G及大数据技术实现的实时数据展示平台,用于监控、预警及数据联动。 |
GIS | 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与可视化展示。 |
党建管理 | 针对党员信息管理、组织建设及活动成果展示的数字化应用系统。 |
随手拍 | 村民通过移动终端拍照上传问题,实现村容、设备故障等情况上报与反馈。 |
视频会议系统 | 支持多终端接入的实时视频通信平台,实现远程会议、数据共享及协同办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