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AI 圈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 QwQ-32B 的横空出世,320亿参数直接硬刚6710亿参数的 DeepSeek-R1 满血版,小编昨天已经给大家分享过,第二件事就是一夜封神的 Manus 重磅发布,直接炸开了国内各大平台。到今天早上,Manus 热度不减,依然是多个平台的热搜。
一夜之间,Manus 被冠以“国产AI之光”的名号,宣传文案里满是“全球首款通用AI Agent”“碾压OpenAI”“载入史册”这样的热血口号,甚至有人喊出“2025,东方破晓”的民族自豪感。
但热闹背后,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质疑:这到底是真正的技术突破,还是又一次“PPT造神”?尤其是当另一款国产AI工具 DeepSeek 早已凭借强大的推理能力站稳脚跟时,Manus能成为下一个“顶流”吗?
先看产品定位,Manus 是 Monica 团队推出的全球首款通用型 Al Agent。据其团队介绍,与传统 AI 助手不同,Manus 强调“手脑协同”,其命名源自拉丁语“手”(Manus),寓意将思维直接转化为行动成果。Manus 不仅能独立思考、规划和执行复杂任务,还能直接交付完整的任务成果。
同时,在评估通用 AI 助手能力的 GAIA 基准测试中,Manus性能远超 OpenAI 的 Deep Research。
似乎性能和定位都很不错,接下来看看生成效果怎么样。官网给出了几个案例演示,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展示其中一个,需求:“全面的特斯拉股票分析和投资洞察”。
以下是生成过程,它会将任务拆解,然后进行复杂的规划与执行。同时,你还能在右侧看到执行过程的进度条。
案例演示
这是最终生成的结果报告:
从官方给出的案例来看,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但目前 Manus 运行环境仍处于官方调试的虚拟系统之中,用户使用需通过云端访问。其次,Manus 还处于内测阶段,只有获得邀请码才能体验。也正因如此,网上邀请码可谓一码难求,甚至炒作到了数万元!
Manus 的争议点也很尖锐。有开发者扒皮:它的简历解析、股价分析等功能,本质是靠调用雅虎API和Python脚本拼凑而成,和OpenAI的Operator等技术路线雷同,所谓的“自主规划”可能只是营销话术。再加上“邀请码难求”“海外无人问津”的现状,难免让人怀疑是“饥饿营销”或“技术包装”。
不过,换个角度看,Manus的“本土化”优势不容小觑。比如对中文简历格式的精准解析、国内房产数据的快速整合,这些细节恰恰是海外工具难以覆盖的痛点。
国产AI的未来究竟需要什么?
当前 AI 工具市场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用户需求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场景渗透。比如Manus若能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自动化办公的难题,或是 DeepSeek 在法律、金融等垂直领域深耕,都可能开辟新天地。
但无论如何,行业的良性竞争需要更多“透明化”。与其纠结“谁碾压谁”,不如让技术细节公开评测,让用户用脚投票。毕竟,AI的终极目标不是成为“神话”,而是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工具。
Manus能不能成为下一个 DeepSeek,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它让更多人看到了国产AI的另一种可能性。
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