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前言
为什么快到下班时间,干活的效率才最高?
真的是仅仅因为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吗?
在工程师和程序员们忙碌的日常工作中,大家都有这样一种奇妙的体会:
- 一天里大部分时间坐在工位上敲代码、搞开发,效率却时高时低。
- 可偏偏快到下班的时候,那干活的劲头和效率就如同被注入了超强能量,蹭蹭往上涨。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如果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东西,那么浪费时间就是最大的挥霍。”
我们需要去深入探究这背后的缘由,同时找到应对之策,让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能时刻保持高效。
二、原因剖析
2.1 时间紧迫感的驱动
对于工程师和程序员来说,上班时间虽说都是在和代码 “死磕”,但往往没有特别强烈的时间限制感。可一临近下班,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心里会很清楚,如果当下这些代码没写完、项目没推进完,那就意味着得加班继续奋战。
谁都渴望下班后能有属于自己的惬意时光,去陪陪家人、放松放松身心,或者去发展一下个人爱好。
而此刻不想加班的强烈愿望,就转化成了一种紧迫的时间压力,促使大家在下班前的这段时间里,迅速摒弃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就拿小李来说吧,他是一名程序员,所在的团队正在开发一款新的移动端应用。
有一次,要在当周完成某个核心功能模块的代码编写工作,前几天上班时,他总是写写停停。
一会儿被同事拉去讨论界面优化的问题,一会儿又忍不住刷刷技术论坛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路。
可到了周五快下班的时候,一想到如果完不成就得周末加班,顿时就来了精神,把那些干扰统统抛在脑后,专注地对着电脑敲代码。
平时可能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代码量,在那一个多小时里就搞定了,效率提升得特别明显。
2.2 工作思路的清晰化
经过前面工作时段的摸索、尝试以及思考,到临近下班时,对于手头的任务通常已经有了更为清晰、成熟的思路。
工程师和程序员们做项目,前期可能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调研需求、架构设计、梳理逻辑等。
就像搭建一座大厦,前期在打地基、搭框架,而临近下班,就相当于大厦的主体结构已经明晰。
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地砌墙、装修了,操作起来自然更加顺畅、高效。
“磨刀不误砍柴工。”
就拿小张来说吧,小张所在的项目组负责开发一个企业管理系统,前期光是确定数据库的架构和各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逻辑,就花费了好几天时间。
但在某天下班前,这些关键的架构和逻辑都已经敲定,他清楚地知道接下来要写的每个函数、每个类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于是在下班前的那几十分钟里,快速地完成了好几个功能函数的编码,而且错误率还很低,这都得益于清晰的工作思路。
2.3. 外界干扰因素的减少
临近下班,办公室的氛围会逐渐变得安静有序。
同事们大多也都在忙着收尾自己的工作,闲聊、讨论非工作事务的情况会大幅减少,电话铃声、讨论声等干扰源也基本消失了。
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对于需要高度集中精力来敲代码、调试程序的工程师和程序员们来说,简直就是最佳的工作状态 “催化剂”。
能让大家心无旁骛地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静水流深,智者无言。”
就拿小王来说吧,他所在的开放式办公区平时特别热闹,同事们交流频繁。
但在临近下班的时段,大家都默契地安静下来,小王趁着这个机会,专注地排查一个困扰他许久的程序bug。
平时在嘈杂环境中,他总是很难静下心来仔细分析问题所在,可那会儿,周围一安静,他很快就找到了bug的根源,并且迅速修复了它,为项目推进扫除了一个大障碍。
三、解决办法探讨
3.1 合理拆解任务并设置小deadline
既然知道deadline能激发强大的生产力,那咱们可以主动出击,把大的项目或者复杂的任务,按照功能模块、时间阶段等因素,拆分成一个个小的、可操作的子任务,然后为每个子任务都设定一个合理的截止时间,也就是小deadline。
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就能时刻营造出一种紧迫感,让自己像对待真正的大deadline那样去高效完成每一个小任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务之成,始于细分。”
就拿老赵来说吧,老赵他们团队要开发一个大型电商平台的后台系统,任务量巨大。
老赵就将整个项目拆分成了用户管理模块、订单处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等多个子模块。
并且分别给每个子模块设定了完成时间,从一周到两周不等。
团队成员们按照这些小 deadline 有序推进工作,不仅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而且整个项目的进度也变得非常可控,最终提前完成了项目交付。
3.2 打造专注的工作环境
尽量减少工作时外界的干扰因素,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安静、专注的工作小天地。
- 可以选择佩戴降噪耳机,屏蔽掉周围的嘈杂声音。
- 可以和同事沟通好,在某个时间段内除非紧急情况,不要互相打扰。
- 可以关闭一些不必要的社交软件、消息提醒等,让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代码和项目上。
“心无旁骛,方能致远。”
就拿老陈来说吧,老陈就是个很善于打造专注环境的程序员。
他每天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戴上降噪耳机,手机打开勿打扰模式,把那些可能干扰自己的消息提醒都关掉。
这样,哪怕是在上班的正常时段,他也能像临近下班时那样,心无旁骛地工作。
效率一直都很高,经常能提前完成自己手头的任务,还能有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的技术知识。
通过保持专注,小陈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技术能力。
3.3 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学会运用时间管理工具,比如番茄工作法。
把工作时间划分成一个个以 45 分钟为单位的 “番茄时间”,每个番茄时间中间休息 5 分钟。
这样既能保证工作时高度集中精力,进入一种深度工作的状态,避免注意力和专注力的分散。
同时,每天可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工作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排序,优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任务,让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就拿小孙来说吧,小孙就是番茄工作法的忠实使用者,他每天会根据自己的任务清单,安排好几个番茄时间来分别完成不同的代码编写、测试等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在一天当中保持较为稳定的高效工作状态,不会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而且工作质量也很不错,很少出现因为赶时间而导致的代码漏洞等问题。
四、总结
在工程师和程序员的工作中,快到下班时间效率高确实是一个常见又值得深思的现象。
而 “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在时间管理、工作状态调整等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
通过分析背后的原因,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我们就能打破只有临近下班或者到deadline时才高效的局限,让自己在工作的每一个时段都能保持高效产出。
希望咱们都能成为高效工作的高手,在代码的世界里 “游刃有余”,创造更多的价值!
若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随手『点赞』、『收藏』、『关注』,也是对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