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过去30年海岸带变化!

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1990-2019年)研究中国大陆海岸线30年来的时空变化

图片

数据介绍

持续监测海岸线动态对于了解海岸线变化和演变的驱动因素至关重要。长期海岸线数据集可以描述时空维度的动态变化,提供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海岸地区影响的信息。本研究在GoogleEarthEngine(GEE)平台上进行,利用LandsatThematicMapper(TM)、增强型长时间序列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中国包括海南和台湾海岸线的时空演变特征。专题制图工具Plus(ETM +)和作战陆地成像仪(OLI)图像。首先,我们通过时间序列调和分析(HANTS)算法构建了高质量重建的修正归一化水分指数(MNDWI)时间序列。其次,根据高潮位MNDWI值,采用Otsu算法对沿海地区进行陆地和水域划分。最后,生成30年海岸线数据集,并进行海岸线变化分析,表征长度变化、面积变化和变化率。我们的结论是:(1)近30年来,中国海岸线呈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增长模式不同;岸线总长度从1990年的24905.55公里增加到2019年的25391.34公里,总增长超过485.78公里,增长1.95%,年均递增0.07%。(2)渤海湾-黄河口区(BHB-YREZ)、长江口-杭州湾区(YRE-HZBZ)和珠江口区(PREZ)。(3)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岸线变化率统计显示,平均终点率(EPR)分别为43.59、39.10和13.42ma(3)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岸线变化率统计显示,平均终点率(EPR)分别为43.59、39.10和13.42ma(3)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岸线变化率统计显示,平均终点率(EPR)分别为43.59、39.10和13.42ma-1,平均线性回归率(LRR)分别为57.40、43.85和10.11myr -1。本研究提供了有关1990年至2019年中国海岸线状况的创新且最新的数据集和全面信息,有助于相关研究和政策实施,特别是支持可持续发展

宁波大学杨刚副教授ESSD!利用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中国过去30年海岸带变化!

研究范围

中国的沿海地区从北部的中朝边界鸭绿江口延伸到南部的中越边界北仑河口,涵盖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这一地区包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等14个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沿海地区气候多样,年均气温5至25°C,年均降水量400至1800毫米。中国海岸线北部为粉砂质,南部为基岩质,地势平坦且低洼,平均海拔2至5米,易受海平面上升侵蚀。超过40%的人口居住在这些占国土面积15%的沿海省份,过去30年其GDP增长率超过7%,占全国收入的57%以上。然而,围垦、水产养殖、海堤建设和港口开发等经济活动对沿海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海岸线变迁、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和海洋污染。

研究方法

为了准确监测我国海岸线时空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1990-2019年中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基于指数时间序列重建的阈值分割方法。该方法有效提取长时间序列的海岸线信息,并进行海岸线时空演化分析。研究框架如图所示。

图片

数据信息

数据格式:Shp

数据容量:277.51MB

部分展示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