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求分析阶段(Requirements Analysis)
-
需求文档审查
-
参与需求评审会议,使用「需求可测试性矩阵」验证需求完整性
-
标注模糊需求(如:使用「需求嗅探清单」识别歧义表述)
-
-
测试范围界定
-
使用「功能分解图」拆解系统模块
-
制定「测试象限矩阵」区分功能/非功能测试重点
-
二、测试计划阶段(Test Planning)
-
测试策略制定
-
选择测试类型组合(功能/性能/安全/兼容性)
-
制定「测试分级策略」(冒烟测试→回归测试→全量测试)
-
-
资源规划
-
搭建「测试环境拓扑图」(DEV/SIT/UAT环境配置)
-
设计「测试数据工厂」(基础数据+边界值数据+异常数据)
-
三、测试设计阶段(Test Design)
-
测试用例开发
-
应用「黑盒测试设计法」:
-
等价类划分(有效/无效类)
-
边界值分析(极值/临界值)
-
状态迁移法(业务流程覆盖)
-
-
构建「测试用例追踪矩阵」映射需求覆盖率
-
-
自动化脚本开发(可选)
-
使用「POM设计模式」构建可维护脚本
-
创建「数据驱动框架」实现用例参数化
-
四、测试执行阶段(Test Execution)
-
测试周期管理
-
执行「冒烟测试」作为准出标准(通过率≥95%)
-
采用「分层测试策略」:
-
单元测试 → 集成测试 → 系统测试 → 验收测试
-
-
-
缺陷管理流程
-
缺陷提交要素:复现步骤/预期结果/实际结果/严重等级
-
缺陷跟踪:使用JIRA等工具建立「缺陷生命周期管理」
-
缺陷分析:定期输出「缺陷密度分布图」
-
五、测试报告阶段(Test Reporting)
-
测试结果分析
-
生成「测试覆盖率报告」(需求/代码/路径覆盖率)
-
输出「缺陷收敛趋势图」评估测试有效性
-
-
风险评估
-
使用「质量风险雷达图」标注残余风险
-
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关键路径缺陷
-
六、验收与交付(Acceptance & Release)
-
UAT支持
-
提供「用户场景检查清单」辅助业务验证
-
执行「生产环境验证测试」(Prod Verification Test)
-
-
知识转移
-
输出「系统健康检查手册」
-
建立「缺陷知识库」供后续迭代参考
-
关键注意事项:
-
持续测试:在DevOps流水线中嵌入自动化测试门禁
-
测试左移:在需求阶段介入质量管控
-
测试右移:通过生产环境监控补充测试覆盖
测试流程不是线性过程,而是「螺旋式质量提升模型」,每个迭代周期都应包含完整的测试活动闭环。建议结合项目实际采用敏捷测试或V模型等适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