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P(Modular Context Provider) 是一种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动态协调机制,将分散的上下文信息聚合并提供给系统其他组件的架构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灵活、可扩展的上下文管理,适用于需要动态适应多种场景的复杂系统(如智能助手、推荐系统、物联网等)。
1. 模块化设计(Modularity)
模块独立封装
每个上下文提供者(Context Provider)被封装为独立模块,负责特定类型的上下文数据(例如用户位置、设备状态、历史行为、环境数据等)。模块之间高度解耦,不直接依赖其他模块的实现。
职责分离
每个模块仅关注自身领域的数据采集、处理或计算,例如:
位置模块:获取用户实时位置或轨迹。
用户画像模块:分析用户偏好、历史行为。
环境模块:收集温度、网络状态等传感器数据。
2. 标准化的接口与注册机制
统一接口定义
所有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如 REST API、gRPC、消息队列等)对外提供服务。接口通常包括:
数据格式规范:如 JSON Schema、Protobuf。
查询方法:getContext()、subscribeUpdates() 等。
元数据描述:模块功能、数据更新频率、权限要求等。
动态注册与发现
模块启动时向中央协调器(Coordinator)注册自身能力,系统可动态添加或移除模块,无需停机或重新部署。
3. 上下文聚合与协调
中央协调器(Coordinator)
作为核心组件,协调器负责:
请求路由:根据消费者需求,调用相关模块获取数据。
数据聚合:整合多个模块的上下文,生成统一的上下文视图。
策略管理:定义优先级、缓存策略、超时机制等。
上下文推理与增强
部分 MCP 系统结合规则引擎或机器学习模型,对原始上下文进行推理(如推断用户意图、预测设备故障),生成高阶上下文。
4. 动态适应与实时更新
事件驱动机制
模块通过发布-订阅模式推送实时更新(如位置变化、用户操作事件),确保下游消费者获取最新上下文。
自适应负载管理
根据系统负载或模块健康状态,动态调整数据采集频率或降级服务质量(QoS)。
5. 上下文感知与按需供给
需求匹配
消费者(如应用程序、服务)声明所需上下文类型(例如“用户当前位置”或“设备电量”),MCP 按需调用对应模块。
隐私与权限控制
通过权限模型(如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限制敏感上下文的访问,确保合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