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与画家》读后感——不能说的话

       既然之前已经写了两篇读后感了,不如坚持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读完一本书然后坚持写完读后感。虽然没有人会看,但是多少算是给自己留个纪念。

       这章在我看来讲的应该是质疑精神,已经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与我们观点不符却是时代主流声音的言论。作者的观点应该属于明哲保身,进行表面笑嘻嘻,心里mmp的操作。

       作者首先对我们现在持有的观点提出了一个质疑,我们所拥有的观点真的是我们的观点吗?会不会来自环境的灌输而不是自己形成的?如果是环境灌输给我们的,那么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在现在这个谣言满天飞的时代,确实值得深思。但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却有没有必要在任何事情上保持这种探索精神。因为大部分的事情和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不搭边的。我们如果每天都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所看到的新闻是真的还是假的上,那么用来实现自己梦想的精力就必然会减少。不过当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时,一定要经过认真的思考再进行判断,切不可武断。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两种不能说的话,一种是侵犯某些组织的利益的真话。就像伽利略表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一样。“当你发现某些言论很可疑时,你可以这样想,那些话听上去真是大逆不道,但是有没有可能是真的?”我们需要对这种不能说的话进行自己的思考。还有一种不能说的话,作者称之为“异端邪说”。比如1917年德国的鲁道夫将军会给所有的政敌贴上“失败主义者”的标签,又或者今天的政治正确。实话说,我没看出来作者讨论的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得到的结论也一样,我们要对社会所禁止的内容进行自己的思考,也要对社会所提倡的事情进行思考。比如在《动物农场》、《1984》里描绘的场景,或者我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当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热潮的时候,我们最好能够独立的去思考,而不是陷入人群之中。这部分的观点和《乌合之众》里的观点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因为我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只是被网上的新闻骗过几次,所以感触不是特别深。而我现在采用的态度是,不去纠结这些事的真假,不重要。

       第三种不能说的话,可以通过diff来寻找,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现代和古代言论禁忌的差别,或者东方和西方言论禁忌的差别,来看看有哪些是我们不可以说,而他人可以说的。我没有理论相信现在的人一定比古代的人更加睿智,或者东方人会比西方人更深刻的认识社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去质疑,这些话到底正确与否。

        第四种不能说的话,通过看我们如何教育孩子来确定。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例子。即作者小时候一直困惑葡萄牙的探险家为什么要一直沿着非洲的海岸线来探险,而不是深入非洲大陆。原因在于他们的探险活动是为了抓捕黑人成为奴隶来获得利益。因为我们想将儿童的世界塑造成纯洁干净的世界,所以就会刻意的回避一些内容。我们只要拿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人的思想和一个16岁的纯洁少女的思想来对比,就知道那些话是我们不会告诉孩子的了。然而我个人也不知道饱经世事沧桑的人会怎么想。感觉这种说法的操作性不强。不过提到的教育孩子的问题确实是值得思考的。当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学会诸如fuck、shit之类骂人的词时,他们就会尽量减少在家里说这类词语的频率。但是孩子往往会从别处学到这些内容,孩子们发现家长从来不说这些话,也会避免在家中使用脏话。这样一来,家庭的和睦场景就仿佛变成了相互欺骗。失去了真诚沟通的可能。如果我将来有孩子,我该如何教育他呢?告诉他世界有多黑暗和让人难受?还是骗他世界一片光明,坏人少之又少?希望我到时候能带给他一个真实的世界吧。

        第五种不能说的话,可以参考流行的产生方式,流行的内容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禁忌话语就是如何被一些组织产生并且宣扬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要去寻找不能说的话?作者的解释为,他是出于好奇想亲自确认一些内容,不想被时代牵引以至于产生一些谬误的想法。其次是这是一种脑力的训练,想要做出优秀的作品,需要一个什么都能思考的大脑。作者还提出越优秀的人,越会思考些惊世骇俗的想法。在我想来,我们大概是没必要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寻找这些事上,完成一个新的优美的程序才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方式。如果这些问题真的撞到我们的头上来,那自然需要思考一番,否则,我们何必消耗自己的精力呢。

        当我们发现了不能说的话之后,最好是保持守口如瓶和笑脸相迎,以免因此而遭到戕害。这个明哲保身的道理我还是很支持的。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永远质疑。这点我十分认同,非常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我最早是在她的身上学到这一点的。高中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大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完成了很多的阅读。有一次我就《文化苦旅》里的《道士塔》一文写了一篇笔记,因为那篇文章里余秋雨表达了一种很悲愤的心情,对国宝遗失和清政府的无力有强烈的不满。当时这给了我很大的感染,让我有一种想要回到当时去改变,却发现自己哪怕能回去也无力去改变的宿命的悲观。然后我在笔记里表达了这种心情,并且表达了自己爱国热情。本来以为这么动情书写的一篇笔记会得到老师的好评,却不想老师给我的批语是,余秋雨说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有自己的观点(大概如此)。当时刚看到老师的批语时,心里还有些不忿。后来仔细想来,才发现自己确实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太过于轻信文章里的观点。后来又经常发现老师讲的知识点可能会出错,所以开始明白人无完人,谁都有可能犯错误,要有自己的判断。再加上读过很多物理学史的故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波动学说对粒子学说的质疑,普朗克对能量是连续的质疑。。。无数的先前正确的观点被后来人质疑和推翻,让我彻底有了这样一个意识,学会去质疑。所以我今天会经常质疑是不是电脑坏了,为什么我的代码会有bug(手动滑稽)。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段话来结尾吧。“如果你想要清晰地思考,就必须远离人群。但是走的越远,你的处境就会越困难,受到的阻力也会越大,因为你没有迎合社会习俗,而是一步步地与它背道而驰。”“如果自己就是潮水的一部分,怎么能看见潮流的方向呢?你只能永远保持质疑。问自己,什么话是我不能说的?为什么?”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x670127565/article/details/7936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