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处,建构自己的心灵避难所

​独处是一种美。不要单纯地以为,独处就是我们在刻意地追求人生中的那一份孤独的境界。只是现代社会有太多的纷扰和竞争,我们无法逃避它。在某些人那里,理智的防线每每趋于分崩离析,自我失落感残酷地困扰着他们的心灵,这给他的一生留下巨大的绝望和空虚。这时候如何去自我珍惜,如何去给自己建构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以获取安宁自由的心灵之乡显得多么重要。

独处不意味着孤独、孤僻、颓废、与世隔绝。当一个人真正地进入一种高尚纯洁的孤独境界时,他才可以将心灵的触觉更深地伸入生命的内核,审视自己的内心,做一些与现实距离上的调整、迂回,捕捉到生命中若隐若现的灵感、机遇和创造的契机,同时也会产生一种俯瞰人生的力量和信心。


独处,也不是“自古圣贤皆寂寞”的幌子。后者多少带有自嘲和悲观消极的色彩。相反,独处倒可能正是为了不甘寂寞。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和自己相处的人,如何很好地与他人相处;一个连自己都听不懂的人,如何能够听懂他人;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如何能够尊重他人。

从前,有一位大师,充满智慧,远近闻名。

这位大师讲道十分精彩,某一个村子的村主任就请他去讲道,他接受了邀请。到村子时,早已有好几百人等在那儿了。隆重的迎接仪式过后,大师站在讲台上开始讲话,台下的人都竖起了耳朵。大师说:“亲爱的兄弟姐妹!我很荣幸今天能到这儿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但我想问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你们知道吗?”全体听众都大喊着回答:“知道!我们知道!”大师停下来,看着大家笑了,说道:“嗯,既然你们都知道了,我就不用讲了,对吧?”于是他一声没吭,下台走了。

村里的人都很失望,他们决定再请他一次,大师也答应了。这天到了,大师受到了传统仪式的迎接。即将开始时,他又问了和上次同样的问题。这次,大家都准备好了。所以当大师一问:“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们知道吗?”台下所有的人就一起喊道:“不知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大师停下来,脸上带着一丝调皮的微笑,说:“我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们什么也不知道,我讲了也白讲,是吧?”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又走了,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都以为“不知道”就是大师想听的答案,但大家都拒绝放弃。他们问自己:“如果大师的问题既不能回答‘知道’,也不能回答‘不知道’,那到底答案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师的智慧呢?”于是,村里开了个讨论会。他们集体商量好该怎么办,都觉得这回是胜券在握了。他们又一次邀请了大师。日子到了,大家又紧张又兴奋。同样,大师这次又问道:“我今天要讲的话题,你们知道吗?”大家毫不犹豫,一半人喊:“知道!”另一半人喊:“不知道!”然后,大家就等着大师的反应。大师说:“嗯,那让那些知道的人教那些不知道的人吧!”这给在场的每个人当头一击,还没等大家缓过来,大师就静静地离去了。

这下该怎么办?村里的人还是不死心,他们决定再试一回。

大师来了,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次谁也没说话。每个人都在一种独处的状态里思考着自己的回答,没有一群人七嘴八舌,更没有人云亦云。台下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在一片寂静中,大师最终开口了,他智慧的话语流淌到了大家的心田。

大师说道:“只有在独处的寂静中我们才能听见心灵智慧的声音。”

由此可见,真正的独处是一种境界,不是身外无人,而是即使身处闹市之中也能得到一份恬静的心境。独处本身就是一种淡淡的美。


独处,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如果你愿意,即使你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闹市之中,你依然可以独处。独处的人对人对己都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态度。独处——这一主动的、有力的、积极的处世手段,正是为了更有效地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独处不是孤独。孤独是一种无可奈何、无助的情感体验;而独处则是有益的、充实的、调解身心的手段。

=================================

喜欢我们,就关注“我们知道”。

需要我们,就和我进行沟通。


猜你喜欢

转载自blog.csdn.net/virone/article/details/80243798